APP下载

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构成研究

2024-05-30曲晓溪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抗联知识分子抗日

宋 健,曲晓溪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哈尔滨 150001)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英勇不屈斗争中展现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当前,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黑龙江可持续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东北抗联中有着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在东北抗联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整个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东北抗联中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从新的视域和角度来把握东北抗联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化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一、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研究问题的提出

抗日战争时期,在白山黑水间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在其鼎盛时期有11 个军、3万余人。东北抗联是抗日战争期间作战时间最长、战斗条件最为艰苦、作战意志最为坚强的军队,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一)东北抗联研究集中于对史料的梳理和对精神的凝练

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显示,自2012年以来,东北抗联的学术成果总体呈现波动增长态势,2015 年和2021 年相继达到峰值,2021 年成果数量最多。在主题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对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战争、抗联英雄、统一战线、抗联文化、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类型上,主要有史料汇编类、著作类、回忆录、传记、口述资料和学术论文及期刊类。相关文献可以为我们研究抗联精神提供可靠依据,如1988年出版的由中央档案馆和东北三省档案馆共同参与的档案史料汇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对1923 年至1945 年东北地区革命斗争档案资料进行了汇总,其中包含东北抗日联军、抗联英雄等相关史料。1987 年出版,由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汇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形成、发展以及一系列抗日斗争活动进行了细致介绍。2011 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写委员会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包含大量文件资料和历史回忆资料。此外,东北抗联亲历者也有回忆录问世。例如,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冯仲云的《东北抗日联军14 年苦斗简史》,都是东北联军抗日活动、抗日将领如何领导抗日斗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资料。还有围绕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物的诸多文章等。这些文献资料和著作都为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尚未形成关于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针对性研究

“知识分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意义上是指受过相应教育或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知识或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在中国最早是指士大夫阶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范畴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指接受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思想开明进步、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时代重任的人。关于抗联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于对不同群体的分析研究的时间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目前尚未发现专门分析或系统研究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学术论著。实际上,东北抗联中有着大量知识分子的身影,其中师级以上将领中接受过各式教育的人数占比高达七成,他们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东北抗联英模就是东北抗联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代表。

(三)有利于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提供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

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当我们翻开东北抗联的历史,深入对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的研究,不难发现在东北抗联中许多将士都来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并不是草莽之人,也不是因穷困潦倒、处境坎坷来参加抗联的,而是有知识、有志向、经历过革命斗争考验,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参加抗日的。不仅学术界对东北抗联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关注较少,在公众的视域中也缺少对这一群体的认知,甚至在很多方面存在对东北抗联组成成分的误读,“胡子”“土匪”往往成为公众对东北抗联的刻板印象。因此,对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各项研究亟待深入化、全面化、细致化。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用东北抗联精神为黑龙江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就要持续、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正面形象,为教育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真实、丰富的党史学习素材,更好地展现东北抗联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就要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东北抗联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有着指导思想、远大志向和历史使命的武装力量。本研究结合史料,选取知识分子的教育背景作为划分标准,重点分析知识分子群体的构成,开展有针对性的群体研究,以期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提供真实生动的历史教材。

二、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具体构成分析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在东北举起抗日大旗,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各种抗日武装力量。1936年2月,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东北反日民众救国部队等组建成东北抗日联军[1]。因此,本文所指的东北抗联知识分子,还包括在东北抗联组建前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中的知识分子。拟通过对东北抗联知识分子个人经历的梳理,按教育背景不同,试将其构成初步分为具有新式教育、军事教育、留学教育和传统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等四类。

(一)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

新式教育是指在1840 年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仿照西方教育模式,教授近代科学知识,相对于传统的官学、私塾、书院等教育形式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并逐渐设立起了大学、专科学校、师范学校、中学、高级小学和小学等新式教育学堂。

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是构成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主要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李兆麟等都接受过新式教育,并在接受新式教育的过程中走上革命道路。杨靖宇,河南省确山县人,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18 年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3 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在“纺染”专业学习[2]。正是在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期间,杨靖宇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加入中国共青团,由此开启革命生涯。赵尚志,辽宁朝阳人,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1915 年进入朝阳县立高小学习,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纪念实业学校。在许公纪念实业学校学习期间,赵尚志结识了中共哈尔滨支部的彭守朴,后经彭守朴介绍和考察,赵尚志于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魏拯民,山西屯留人,东北抗联第二军政委。1925 年进入山西省立一中学习,由此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并进入党团组织。他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进入北平私立宏达学校学习,1931年在北京大学旁听,九一八事变后,被党派到东北地区长期开展工作[4]。李兆麟,辽宁辽阳人,东北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17 年进入大荣官屯初级小学学习,1921 年考入吕方寺高级小学。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在到北平参加抗日民众救国会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党组织,在组织安排和资助下进入北平私立华北大学,并由此踏上革命征途[5]。

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东北抗联知识分子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新式教育,甚至不少都出自名校。这在当时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学生属于凤毛麟角的情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他们舍生忘死、毅然决然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加值得我们铭记。东北抗联中的清华三杰,冯仲云、张甲洲和于天放都有过在清华大学求学的经历。冯仲云,江苏武进人,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后任东北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张甲洲,黑龙江巴彦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后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于天放,黑龙江呼兰人,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后任东北抗联第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除此以外,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部秘书长陈庆山于1931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专科俄文班;东北抗联第五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季青曾就读于北平朝阳大学;东北抗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曾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巴彦游击队支队支队长夏尚志曾就读于北平中法大学;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张玉珩曾就读于浙江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新式教育中确立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东北抗联中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如东北抗联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赵一曼,曾就读于宜宾中学;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敌工部办公室主任蒲秋潮,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6];“八女投江”英雄群体成员之一,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曾就读于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7]。东北抗联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突破了封建和世俗的阻力,义无反顾地投入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道巾帼长城。

(二)具有军事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

随着新式教育一同被引入和推广的还有军事教育,军事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军官和士兵,其形式从最初的船政学堂、水师学堂逐渐发展为军政大学、军官学校、讲武堂和军政训练班。东北抗联中接受军事教育的知识分子大都在东北抗联的军事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中既有东北抗联的重要领导,也有东北抗联早期的创建者,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领导东北抗联进行了14年的顽强苦斗。

黄埔军校作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军事院校,其中走出了不少东北抗联知识分子。东北抗联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就曾于1925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黄埔军校进行军事学习。赵尚志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的教官,崔庸健和杨林后来也成为东北抗联的重要将领。崔庸健,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参谋长、代军长,曾率部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他于1922 年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8]224。杨林,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其创建的“磐石工农义勇军”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他最初在通化新兴武官学校学习,后于1921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后来又在党的安排下在1928 年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9]864。东北抗联知识分子中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还有绥宁抗日游击总队领导人潘庆由、平岗游击队负责人申春、中共东满军委书记宋国瑞等,他们为东北抗联的早期创建立下汗马功劳。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还走出了两位东北抗联的女政委——李秋岳和赵一曼[9]493-494,1165,她们后来成为珠河一带著名的抗日巾帼英雄,被群众称为“黑白二李”(赵一曼原名李坤泰)。

除了黄埔军校,其他军事学校也为东北抗联输送了不少优秀的知识分子。如东北抗联第七军政治部主任王效明曾就读于东北陆军讲武堂;东北抗联第二军参谋长刘汉兴曾就读于吉林陆军军官学校;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曹国安曾就读于山东军政大学;宁安游击队队员邹鲁凤(1959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曾就读于武昌中央军政学校。

(三)具有留学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重要领导人中很多都有留学经历,如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10]

东北抗联中具有留学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基本是我党派往苏联的留学人员。20 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苏俄的热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开始选派人员赴苏。据不完全统计,在20 世纪20-30 年代我党向苏联派遣留学人员超过1 000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我党的骨干精英,很多都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留苏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学成归国后加入东北抗联,并逐渐成为东北抗联的中流砥柱。

留苏人员主要在苏联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该校为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于1921 年5 月创办)。从莫斯科东方大学走出来的东北抗联知识分子很多都成为东北抗联队伍中的高级将领,如东北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第五军军长周保中、第七军军长陈荣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委员赵毅敏等。李延平,吉林延吉人,他少年时家境贫苦,靠学徒做工为生,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自卫军补充团,先后任参谋、副官,1932 年6 月入党。他于1933 年11 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5年12月毕业后返回东北抗日战场,并于1936 年3 月接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代理军长,1937年11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11]311。周保中是于1928年12月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毕业回国,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在宁安县八道河子组建了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 年1 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周保中任军长,1936年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周保中仍任军长[11]575。1937 年10 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成立,周保中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1942年8 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立,周保中任旅长。陈荣久,黑龙江省宁安县人,他出生于雇农之家,由于家贫无法上学,为了生计参加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陈荣久率领一个连士兵起义,投奔抗日国民救国军,并在救国军整编时被推举为新编第5 连连长,后任军部副官长。1934 年9 月,陈荣久受党组织指派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10毕业回国。回国后,党组织派陈荣久去虎林、饶河地区,组织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由其任军长兼1 师师长[12]。赵毅敏,河南省滑县人,他于1924 年赴法勤工俭学,因参与声援“五卅运动”而被法国当局逮捕并驱逐出境,后经德国辗转到苏联入东方大学。赵毅敏于1928年11月毕业,赵毅敏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1月,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委[13]。

除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其他的苏联院校也培养了许多在东北抗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东北抗联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曾于1931年10 月到苏联海参崴列宁主义学院学习;东北抗联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刘曙华曾于1934年到苏联海参崴列宁主义学院学习。东北抗联第三军电讯学校校长于保合曾于1934 年和1939 年两次到莫斯科军事电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刘亚楼和卢冬生于1939 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指挥系学习,并于1942年11月一起到东北抗联教导旅任教官,指导东北抗联的军事训练。

(四)具有旧式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教育处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这决定了在新式教育不断推广的同时,传统的旧式教育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以私塾为主要形式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旧式教育学堂仍是较为常见的教育机构。因此,在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中大部分都曾经接受过传统的旧式教育,不过其中大多后来都接受了其他形式的新式教育。本文所指具有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是专指那些只接受过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虽然旧式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形式上相对新式教育落后,但接受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在东北抗联队伍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他们展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是不能被我们遗忘和忽视的。

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长夏云杰、戴鸿宾、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等都是东北抗联知识分子中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的代表。夏云杰,山东沂水县人,曾读过四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14]。九一八事变后,夏云杰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投身到抗日活动中,并经冯仲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8 月,夏云杰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重组汤原抗日游击队,1934年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成立,任总队政治委员。1936 年1 月,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11月,夏云杰在为部队筹集给养装备时遇袭,后重伤不治身亡。在生命最后一刻,夏云杰仍不忘叮嘱身边的战友和妻女,要把抗日民族解放事业进行到底。夏云杰牺牲后,由戴鸿宾接任第六军军长。戴鸿宾,辽宁抚顺人,他和夏云杰一样,也因为家贫只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15]。九一八事变后,戴鸿宾同样选择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加入中共汤原县委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和游击队进行武装抗日。在抗战中,戴鸿宾逐渐成长为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四团团长,并接替牺牲的夏云杰任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长。汪雅臣,山东蓬莱人,也是只读过私塾便因家贫辍学,为谋生计给地主放牛[16]。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出汪雅臣强烈的爱国义愤,他在五常县东南部山区一带组织抗日活动。汪雅臣在得知赵尚志在1934年春在珠河县境召开了哈东地区抗日义勇军、反日山林队首领会议,并成立了哈东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后深受启发,遂召集其他抗日山林队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并任首领。1935 年春,汪雅臣派代表与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取得联系,要求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36 年春,汪雅臣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9月,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军,汪雅臣任军长。1941年1月初,由于叛徒的出卖,汪雅臣部被日军围困,他临危不惧用机枪开路带领战士们突围,因腹部不幸受重伤而被日军围住,他大义凛然,痛斥侵略者,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虽然接受旧式教育的东北抗联知识分子在整体受教育程度上不及接受新式教育、军事教育和留学教育的知识分子,但考虑到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从更大的历史维度看,他们相较于普通民众,仍然是可以称得上具备一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秉持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身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生辉。

总体来说,上述划分的四种类型并非泾渭分明,一些东北抗联知识分子具有多重教育背景。处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进程中,很多东北抗联知识分子在启蒙教育时接受过旧式教育;有些知识分子既接受过新式教育,也接受过军事教育;有些知识分子则先后接受过新式教育、军事教育和留学教育。多重教育背景使得东北抗联知识分子能够驾驭艰难、复杂的斗争形势,胜任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从而成为东北抗联的中坚力量。

三、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现实启示

回顾历史,东北抗联的斗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东北抗联的建设、发展和斗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悲壮雄浑伟大战争史实的谱写者,同时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塑造者。从政治上看,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从军事上看,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担当了军、师级领导职务,是军事斗争的中坚力量;从文化上看,东北抗联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起到了鼓舞士气、宣传抗日的效果,成为抗联部队在极端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坚持血战到底的重要精神食粮。东北抗联知识分子集中体现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在硝烟战火中诞生,在与侵略者的斗争中升华,始终闪耀着不朽的时代光芒。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值得我们学习弘扬。

(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挺起精神脊梁。

对党忠诚,是根植于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内心、触及灵魂的政治品质与高尚情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些用革命理论、科学信仰武装起来的东北抗联将士,成为东北抗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这与他们在特定阶段接受的军事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革命理想高于天。当前黑龙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换挡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学习东北抗联知识分子对党的绝对忠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练就担当为民“铁肩膀”,自觉接过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抓住新兴产业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为黑龙江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在团结奋斗中续写永不褪色的精彩华章。

(二)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在近代知识分子成长历程中,爱国主义贯穿了整个过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具体到东北地区,可以看到在列强入侵东北之时,各界民众开始奋起反抗。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国仇家恨和爱国意识成为催发知识分子参与抗日斗争的重要动力源泉。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东北抗联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或投笔从戎,或毁家纾难,毅然站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在个人得失和家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卫祖国。

从东北抗联的发展历程来看,爱国主义精神是东北抗联发展、壮大、演变的主线,也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知识分子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完善。在黑龙江地区,为了拯救国家,大量知识分子成为东北抗联战士,特别是很多知识分子成为东北抗联的高级干部,他们始终冲锋在前,不惜牺牲生命来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更需要铭记艰苦的抗战岁月,读懂苦难的光辉历史,彰显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用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的故事和事迹激发和培养爱国意识,将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所展现出的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传承下去,树立民族自强信念,凝聚民族强大意志,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勇于斗争担当,谱写振兴新篇章。

东北抗联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他们经常身处雪虐风饕、敝衣粝食的艰难困境之中。生活条件恶劣,长期战争导致资源匮乏、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给知识分子带来了生存和生活的困难。虽然他们常常面临食物短缺、没有后勤补给、缺医少药的挑战,但他们以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浴血奋战、顽强苦斗的革命意志,殊死决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携手作战、团结御侮的博大胸襟,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北抗战篇章。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时刻,一大批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毅然挺身而出,他们放弃本可以殷实安逸的生活,远离家乡和亲友,加入东北抗联,投身抗日洪流之中。他们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东北抗联的骨干核心,他们提高了东北抗联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东北抗联的战斗力量,鼓舞了东北抗联的斗争士气,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北抗战篇章。东北抗联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内涵。正是有着一批批像东北抗联中知识分子群体这样的仁人志士,中国大地烽火漫天而弦歌不绝,寒风凛凛而红旗飘扬。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临近的今天,我们遇到的风险挑战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学习借鉴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英勇善战的斗争经验,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猜你喜欢

抗联知识分子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爷爷的抗日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