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四重超越

2024-05-30王海霞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资本

王海霞,林 颖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50)

人类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现代化,这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回避的发展方向和现实追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的话语模式和发展体系一直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近代以来,“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原生现代化”下发展起来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发展路径完全受制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我们不能否认西方现代化曾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方面起到过重大作用,然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现代化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过矛盾与冲突。例如,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加深,导致了诸如巴黎公社运动等工人阶级抗争事件的出现。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曾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但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也不容小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完全是按照资本的逻辑展开,在资本利润驱使下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据,以系统思维为方法,结合现实国情,坚定不移走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在于: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依照人的逻辑来开展,集人民、社会、国家的利益于一体的现代化;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民众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西方实行的私有制下,资本掌握在极少部分人手中,金融集团则成为现代化的最大获益者;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势,超越已成为既定的事实。

一、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资本的逐利性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的增殖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中国新道路的探索和成功实践带来的实际效果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这与资本主导下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的西方国家不同。从对比中可以得出:西方之问和中国之治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存在天壤之别,这也印证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解放”的理念。

(一)资本逻辑:西方现代化的根本信条

资本的双重性,其本质就蕴藏着矛盾性,进而构成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双重性的存在,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会一直顺利地发展下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反复强调,“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2]405,“资本本身就是矛盾”[2]542,“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3]。以资本文明为内核的西式现代化是以资本的增值和扩张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带来的是社会的本末颠倒以及现代化的悖论,“而资本逻辑正是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4]。作为一种以资本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文明制度,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逻辑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构起一整套社会组织运行的制度机制和权力分配机制,资本主导的逻辑以及攫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必然会导致收入出现巨大差异,人与人之间形成互不信任的对立关系,形成了一个由资本逻辑主宰、社会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

(二)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

西方现代化坚持资本至上,遵循“以物为本”的原则。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将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着民众走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始终坚持“人民权力高于资本权力,资本从属和服务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5],满含对人民的深情,自始至终遵循就是人本逻辑,而不是资本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将人民置于核心地位,成为资本的主导者而非为资本所压制着的对象,是因为这条道路具有西方现代化无法比拟的进步性。首先,人民的需要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需求就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内生动力,经历了从建设先进工业国、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再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演变历程。这个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目标和现实任务,皆立足人民的需求,回应并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这是一条能够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能够形成世界上最大发展合力的现代化之路。马克思始终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权衡社会进步的尺度,“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的历史”[6]。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旨在促进人全面的发展,强调现实的人的现代化,提升自我价值以及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其次,国强民富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民众共富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同时,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高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共同富裕指的是百姓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富足,其借助先发展起来的区域来带动落后区域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步骤,这是全党全中国人民长期坚持的目标。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稳健前行,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展现出人本社会的逻辑优势。

二、以和平发展道路超越“强国必霸”的历史定律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坚定地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反映了我国民众对和平的热切期望,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为全球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还通过自身的和平与繁荣为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历史上那些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国家不同,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观的价值偏见,摒弃了强国必霸的殖民扩张方式,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霸权主义: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的内生基因

马克思曾说过:“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8]347“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之路就是靠着对外殖民掠夺而铺就的,他们将现代化模式强行推向世界,试图构建一种永存的单极世界格局。列宁曾说过,“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9],“‘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10],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信奉“强国必霸”的逻辑。大多数参照西化模式来发展的国家,奴化为西方国家剥削、压榨的对象,没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的国家。列强将追求霸权的欲望寄托于战争与暴力,结果却总是以各国人民惨遭血与火的劫难为代价。殖民地的建立和扩张是英国崛起的一个重要阶段。英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包括从美洲、亚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财富,包括原料、贵金属等等。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发动了侵略墨西哥的战争,屠杀了大量美洲土著人。德国、日本两个看似迥异的危险民族,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和手段,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回看历史,西方现代化在霸权逻辑的裹挟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二)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走的是和平、合作、和合的文明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党中央领导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自此开启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新篇章。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继续探索走和平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中国的选择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以自身的力量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中国正在积极深化与周边和邻近国家以及那些正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国家的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以推动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考量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赋予丝绸古道以新的时代内涵,以现实的实践促进互惠共赢。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融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贡献引领世界的新型现代化发展理念,为人类社会寻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零和竞争、赢家通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互惠发展的现代化,也是命运与共的现代化。

三、以“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超越物质主义的片面追求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五位一体”的全面性文明形态,承载着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与梦想,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片面追求资本的模式,体现了文明的蕴含、影响以及文明的价值。“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来说,是建设性的;对于片面的西方现代化来说,是完整的;对于西方的‘现代化之殇’来说,是反思、批判、革命的”[11]。

(一)物化与异化:西方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自然表征

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属性决定了西方现代化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带来的是人对物的依赖和人的物化、人的异化,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反向递进。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单一化。物质文明的片面发展使得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精神价值的关注,从而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我异化现象。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8]477。西方资本主义对资本增殖的片面追求虽然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社会的分化、阶层关系的撕裂、人们精神的颓废、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常态化的存在。“金钱是政治的母乳”[12]历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总统或者议会选举等重要政治事件中都会上演一出“烧钱”的闹剧。其运作流程是物质支配了政治,由于政治竞选需要大量的资金帮扶,包括广告宣传、选民动员等一系列活动;而后金钱又控制了选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于政治的影响力,最终致使资本主义政治文明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困境。此外,功利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行为准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精神世界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这种片面追求利益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问题的频发,甚至会对生态文明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避免成为片面追求资本利益的受害者。

(二)“五大文明”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13],成功走出了一条始于足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道路的发展模式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也不同于苏联俄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现代化经验和教训,更加坚定地以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不是盲目效仿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是闭门造车。全面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始终贯穿着发展的,与西方文明追求资本的发展模式相反。1979 年,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多次阐释其内涵。“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4],高度的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也包含精神文明。当今时代,现代化的中国内涵不断拓展,文明指向越来越全、涉及的领域和层面也越来越广泛。这种全面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已经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那就是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决策的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大将“美丽”正式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建设是根基和条件,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5]。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惯性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这不仅是科学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生动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这种现代化理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下人与自然关系对立思想根源,也超越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局限性、狭隘性。

(一)人类中心主义:西方现代化的伦理悖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尊重物质世界”[16],人类中心论即以人类为中心,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趋利性、人类贪婪性的驱使下,不断蚕食侵占着自然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在掠夺式的开采之下,人们往往疏忽了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会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产业衰退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资本主义这种无序开采的生产被视作一种黑色发展,即在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摧残。消费主义价值观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基础,滋长了无节制的物欲享受和消遣,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归咎为金钱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被归咎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究其缘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利润追求和市场竞争,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具体来说,一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歪曲。在农耕时代,人类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遵循“足矣”原则。那个时代的生产方式更多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努力维护生态平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嬗变为追逐利润。这种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人们开始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加剧。二是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牟利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地位,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久而久之,人们会视消费和占有商品为满足一己私欲的途径,从而一发不可收地出现炫耀性消费、贪婪性消费的病态社会现象。资本追求盈利的效益最大化,这使人们恶性膨胀的主观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失衡。因此,随着人们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更加科学的生态观念将会逐渐替代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消费价值观。在新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们将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永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坚守的生态伦理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超越了资本追逐利润无止境的贪婪性,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双赢”的“两山”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4]理念,超越了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进一步阐释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在理念层面,“两山论”以其科学的生态理念和实践范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它指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不是对立的存在,科学地认识到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调和的,即承认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界限,作为准确研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的根基。从实践层面来看,人们开始思量如何在科学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的基础,重点是自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我们痛定思痛会发现,给自然界造成伤痕的是我们人类本身。其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在展现人类能力的同时,往往过分张扬主体性,使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进而漠视、轻视,甚至蔑视自然,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7]中国坚决反对通过掠夺全球资源、破坏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贯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原则的实践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是建设生态强国。我们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来说,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五、结语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住脚、开辟新局面,这就需要我们铸造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钢铁长城,与时俱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中,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资本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资本策局变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