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元守正与多元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五年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综述

2024-05-30徐亚豪赵琦

中国轻工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

徐亚豪,赵琦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并深刻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方针,为统筹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前进方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党的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面向一线教师的思政课座谈会,在思政课教学领域以及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研究热潮。五年来,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校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聚焦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充分调动全社会有效资源,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和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因此,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回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的发展成效,对于进一步贯彻讲话精神,努力培养有担当、有情怀、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守正创新中高质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思政课地位及作用的研究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特别是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学界普遍认同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课程”这一崭新命题鲜明地表达了思政课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1]。学界对“关键课程”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指出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覆盖面最大的课程,它聚焦于学生首要素质的培养,因此需要特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保护[2]。“关键课程”是思政课的战略定位,关于如何理解“关键”一词,学界已作出一些深入阐释,认为思政课之所以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回答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指向于“教育导向”这一基本目标,界定出教育事业的根本方向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在于它解决的是教育对象的关键问题,作为关键群体的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有助于引领和培育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素质”[3]。也有学者认为,思政课的关键地位还在于它自身所具备的反渗性、防变性、高阶性和全面性。

2.思政课是实现学生价值引领的主要媒介

目前,学界主要从思政课对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现存问题以及优化对策等角度进行多维阐释。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政课在培育并指引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引领作用[4]。有学者提出,思政课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作用,更精准有效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5]。更多学者注意到,思政课能够为大学生在学业成长中解决精神困惑,如“知识与价值层面的契合困境”“内容与形式层面的突破困境”“体系与制度层面的建设困境”,这构成了当前增强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的现实动因[6]。为解决现有问题,进一步强化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定心力,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注重课内外的实践养成,精准把握思政课价值引领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高度契合[7];还有学者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角度提出强化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优化策略,认为新时代思政课应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以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为根本价值遵循,构建有机教学共同体来引领学生与民族、社会、国家等共同体之间的共生融合关系,解决好“小我”与“大我”关系中的价值引领问题[8]。

3.思政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建设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遵循,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真正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需要一代又一代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事业,立志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人才,思政课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发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以思政课的建设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业。思政课关乎意识形态建设大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力量接续,从这一角度出发,思政课建设发展的目标不应局限在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领域,还要在能否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维度中持续考量。因此,办好思政课要使青少年根植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持续为党和国家培育有责任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9]。

二、关于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1.德行素养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教师整体队伍建设和自身德行培养。2014年,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10]。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统一[11]。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明确,每位教师工作者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2019年,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六个方面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德行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下简称“六个要”素养)[12]。

近年来,“六个要”素养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的主体内容。学界从总体上对“六个要”素养进行理论探析,阐释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和严密的结构体系。“六个要”素养既是完整的“一”,又在各个要素上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要求,需要系统分析和一一把握[13]。有学者将“六个要”的层级关系概括为“一个统率、两个关键、三个基础”,指出政治要强居于金字塔顶端,强调政治素质要起统率作用;居于金字塔中间层级的是思维要新和视野要广,强调的是知识能力的关键作用;而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则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广大面积,它强调思想道德的价值底色和基础作用[14]。其中“政治要强”这一主题的研究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在研究者们看来,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政治要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指向[15]。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要强”,即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有好老师”和“六方面要求”为德行标准,不断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专业知识水平,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道德风范[16]。

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措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党和国家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同年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202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教学实践支持。学界研究指出,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有机协调,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教学原则、授课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同时,要“育”“学”“援”三管齐下,切实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形成各学段大联盟的育人格局,促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17]。有学者特别关注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在思政课教师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应建立校内兼聘和双聘制度,从相关学科教师中遴选优秀人才兼任思政课教师、遴选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等针对性建议。

3.职业发展规划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有学者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角度切入,指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生活保障、职称评定和荣誉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各级学校党委应当把教师的职业发展作为搭建人才队伍和提升教育发展的关键抓手[18]。基于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需要,有学者认为还应加大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激励促进“用新法讲新课”的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19]。此外,从学科构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人才作为思政课教师的主要力量,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应全面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水平,优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培养选拔机制[20]。

三、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思政课改革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显著深化。

1.从理论层面分析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八个相统一”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刻总结和全面解答。学界分别对“八个相统一”逐一进行研究阐释,指出这八个方面虽然视角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彼此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内在逻辑链[21]。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首先要树立“五大思维”,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22];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政课不同元素间的融合统一,从不同课程的内容而言,要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提升融合性,以统一性思维打破其间的阻隔壁垒,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联合供给[23]。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历史思维,主动从党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优良传统中汲取经验[24]。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坚持基本原则、讲清深刻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摆脱说教话语体系的制约,直面多样文化思潮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教”与“学”真正贯通一体,避免将严肃的理论内容演变为娱乐化、庸俗化的伪创新[3]。

2.从实践层面来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手段方式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各领域建设发展的重要工具载体。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以科技发展成果为依托,努力建设思政课线上资源体系[25]。依托国际知名慕课平台及时开发与推送思政理论课,运用互联网融媒体技术等智慧教学手段,通过翻转课堂和主题研习等一系列启发式教学模式,逐步建设线下线上相融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库,鼓励师生开展教学研讨,使用“专业语言”表达理解[19]。学者特别强调志愿服务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认为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课堂也是推进思政课改进创新的重要途径[26]。

此外,一些大中小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对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文本进行进一步阐释,并努力在改革实践中利用特色资源深耕思政课教学研究。研究者将重要讲话内容与学校案例相结合展开文本分析,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探究》《地方思政课教学案例开发模式研究》等,这些文本主要以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本校思政课建设实际情况展开文本阐释与实践探索。

四、关于思政课保障机制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支持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是思政课改革顺利开展的必要环节。换言之,思政课建设的有效加强和改进还有赖于一系列条件和保障机制的支撑。对此,学者们以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主要从协同发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及评价优化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

1.完善思政课协同发展机制

学界普遍认为,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27]。横向而言,要加强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和资源互联机制,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相向而行、有效融合,坚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纵向而言,要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间的壁垒阻隔,加快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从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深入开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机制研究,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德育与智育管理部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与思政课教师间的统筹联动、分工协作、信息互通机制,优化各学段思政课组织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的结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建设进程,深化探索各方协同合作的有效机制[28]。在此过程中,要以“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为核心,围绕严格落实地方高校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拓展工作格局、发挥组织力量,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推进落实,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班子负责制。

2.创新思政课资源共享机制

当今是互通互联、互利共赢的信息网络时代。资源共享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今时代的应有之义。资源共享即指同一资源可以被不同主体所使用,有助于增强利用效益、提高利用价值。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共享互通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整体效用,而它的顺利开展则有赖于一系列相关机制的建立。学界主要从教学资源机制、师资培育机制、集体备课机制、交流研修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思政课资源共享的具体实践体系,认为思政课资源共享机制要优化总结,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资源共享机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学者提出“区域共同体”的概念,要坚持“共建共研共享共育”理念,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常”字上建机制,在“研”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见风采,旨在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协同发展机制[29]。

3.优化思政课评价激励机制

优化评价机制是办好思政课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主动性的充分调动,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活力,有利于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对此,学者们主要聚焦完善过程评价研究,优化科学整体的评价机制,克服单一性评价方式,构建真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长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而言,学界认为首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复合关系,制定科学有效、精准合理的评价指标和维度,将道德素质和过程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提升多元维度下的科学评价和有效反馈。还有学者认为应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师发展体系,优化以人事评价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师保障体系,完善以职业评价为动力的思政课教师长期激励体系[30]。

五、结语: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研究展望

随着党和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在逐年高涨,学校思政课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五年来,学术界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研究已经进入深入阶段,聚焦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就当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有拓展的空间。

1.聚焦本体意义研究,提升研究的整体格局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作用和成效不仅关乎个体,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乎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而,关于思政课本体意义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应从全局视角、国际视野、历史维度深入分析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来看,学界缺乏对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在教育史、思想史地位的综合性研究,对于重要讲话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关系研究不够,对重要讲话蕴含的方法论原则、教育思想内涵等研究不足[31]。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将思政课的战略定位和教学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阐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价值引领、注重问题导向,从不断培育立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有用人才的高度来定位思政课的战略意义。2024年是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思政教育建设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更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讲话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热实践中,持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学习、研究和宣传。

2.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研究的深度和精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由于学段区分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分为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两大群体。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取得明显成效,但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多数学者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有机衔接的问题。

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讨论较多,而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今后,既要注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又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不同学段的精准衔接。比如,就横向来说,可以分别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开展专题性、针对性研究,将研究做到丰富全面;就纵向来说,要加强对已有的统筹规划、合作平台、培训机制、评估机制等方面研究,摸清不同学段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推进的衔接点,把研究做到科学精准,真正有效化解问题。

3.匡正改革创新路径,保障研究的学理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综合研究和具体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在力度、深度和效度上实现了较大提升。但如果过度依赖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以及思政课堂的活跃度,不仅会导致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研究逐步走向单一化,还可能让思政课建设面临“走偏走歪”的风险。学理性、科学性和体系性是思政课的理论本色,思政课的改革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理服人的基本路径。今后,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路径的探索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注重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思政课教学同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授课有专业度、案例引用有适用度、问题呈现有精准度,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精深的学理支持,让思政课守住自己的理论底线,使思政课改革成果在新时代彰显其应有的活力与价值。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