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路径研究

2024-05-30陈永温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部门管理工作

陈永温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 福州,3500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总要求。2019 年12 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于2020 年底基本建成覆盖部门预算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这为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现阶段,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投入的教育经费也随之增加,高校的重点发展也从规模向教育教学质量方向转变,公众愈加重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为了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要求,本文以某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为研究对象,对该高校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此促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与质量得到提高。

二、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现代财务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强调对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并借此实现有效管理资金配置,确保资金被合理分配和利用,以实现对预算工作的全面掌控。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对预算资金管理精细化的内在要求。它能够从项目的前、中、后三个不同的角度实现管理模式的闭环,并且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指标可量化,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预算管理的效果,从而保障其管理工作落实到位。[1]

总的来说,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水平,提高治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财务治理现代化,促进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为进一步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某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该校根据国家及地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和指导意见,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将学校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各部门是基本预算单位,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程序。经过研究发现,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该高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足

在高校资金投入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需要管理者拥有更高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然而,高校在预算管理中依然存在重编制轻执行、重支出轻绩效,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足,预算管理理念落后等情况。由于缺乏绩效管理理念,一般只注重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着眼于预算的编制和预算资金的执行率,未能对预算资金的产出结果进行重视。同时,各预算部门更关注本部门眼前利益,在预算项目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无法及时做到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思维和大局意识,导致部门预算与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脱钩,进而出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的情况发生。[2]

(二)预算绩效管理部门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

学校受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等因素影响,未能建立完善的由学校统一领导,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二级学院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等共同构建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一般是由财务人员结合上级主管部门需求和高校自身情况进行主导,其他部门配合的临时性管理机构,从而导致预算绩效管理责任不清晰。

(三)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在目前实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由于各部门业务具有独特性,难以设置统一标准的绩效目标体系,因此预算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置往往还依赖于业务部门自己的申报。而出于部门利益考虑,预算部门在申报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时,往往会降低标准,使自己容易完成,这样的不合理设定会影响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受限于业务的专业性和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财务部门一般只承担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汇总工作,无法对其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

(四)绩效运行监控不到位

绩效管理流程中绩效运行监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绩效管理机构未能独立对项目的绩效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其主要还是依赖财务部门对预算资金的执行率和支出过程的合规性进行监控,这种对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不到位,容易造成项目推进缓慢或偏离原本设置的目标,进而造成预算资金的浪费,甚至影响到学校事业的发展。

(五)绩效评价不够专业、客观

受限于学校各业务的专业性,由财务部门主导的绩效评价工作无法对业务部门提交的绩效目标及执行结果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价,一般依赖于业务部门的自评报告。而业务部门受自身利益的影响,可能倾向于夸大成绩、隐藏问题或负面情况,以获得更好的绩效评价结果。由于没有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容易造成评价结果不够真实、客观。

(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当前,高校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仅停留在财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的绩效评价填报层面和整改层面,未能对后续年度预算安排产生实质性影响。此外,预算绩效评价与激励管理融合不够紧密,评价结果的应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措施对责任人进行激励或约束,进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由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等前置条件还有待提升,使得其评价结果的应用基础条件还未得到完善。

(七)基础工作效率低,信息化发展滞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然而高校目前预算绩效管理仍然主要依赖于线下表格传输和审核,缺乏全面统一化、集约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导致沟通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数据可能无法及时反映最新情况,也容易出现错误或遗漏,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同时,高校内部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各系统无法实时共享数据,缺乏综合分析,可能导致管理层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各数据的整合和比较,影响对整体预算项目的绩效监控和评价。

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绩效制度建设,强化绩效管理意识

在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文件的背景下,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办学实际,从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立,绩效运行监控,到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等全流程进行梳理,明确各关键环节的权责分工,逐步完善适应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3]同时,做好制度宣传解答工作,定期进行绩效管理业务交流与培训,强化绩效管理各环节的责任意识,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二)完善绩效管理组织架构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设立学校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以统筹和领导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以该机构为主导,财务部门、采购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实施绩效管理工作。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架构,能够使预算部门从思想认识上予以重视,确保绩效管理机构与各部门之间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落实。

(三)优化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置

高校在编制绩效目标时,首先,要明确自身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得绩效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相一致,确保所有绩效目标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积极贡献。其次,在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让相关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获得他们的反馈和意见,增加教职工对目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同时,绩效目标的设置还需要平衡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运营目标,并且要确保绩效目标既能激励教职工追求更好的表现,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最后,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方式,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将客户维度的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为重要目标,以财务为基础、业务流程为实现目标的方式进行绩效目标的配置。[4]最后,只有通过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业务进行全面的分析,保障高校预算绩效目标涵盖所有支出和收入,确保绩效指标覆盖财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绩效指标之间相互平衡且易于衡量,才能有效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数据信息的准确真实。

(四)积极改进绩效监控机制

高校可以从明确责任和提高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角度来完善预算绩效监控机制。从责任明确的角度来看,根据“谁支出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实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预算执行的经济责任和职能部门的责任。这将激发各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及时发现和处理预算项目执行中的漏洞。另外从提高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方面,可以针对预算绩效监控数据和信息,全面梳理并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采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图像,为高校预算的调整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

(五)健全绩效评价机制,落实评价结果应用

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将预算执行部门自评与绩效管理机构评价相结合。绩效管理机构可在部门绩效自评的基础上,组建专家组对重点项目开展绩效再评价工作,必要时可引进第三方进行外部评价,确保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公平性。另一方面,根据“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理念,强调预算执行单位的支出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监督责任。高校可以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干部考核和个人绩效工资等相挂钩,实行绩效奖惩制度,以此调动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将预算绩效信息逐步向全校教职工及社会公开,接受全校教职工和社会的监督。

(六)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破除信息孤岛现象

优质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高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动态采集,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构建全流程的预算绩效控制一体化管理系统,减轻基础管理工作的压力,提高预算绩效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该绩效管理系统将统一联动高校内部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各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绩效运行监控的时效性和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以此进一步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5]

五、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路径优化的步骤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首先,高校应将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重点任务,作为绩效管理的基准和指导,分解细化各类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和可比较性。其次,应设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机构,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积极开展绩效管理培训与交流,提高相关人员的绩效意识和管理水平,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再次,制定具体绩效目标,明确每个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要求和责任,将预算项目与绩效目标相对应,实现预算与绩效的一致性。最后,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部门自评、学校评价和第三方专家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确保公正、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此外,完善预算绩效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人员考核等挂钩,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分配、优化调整、反馈改进等措施,实现绩效与资源配置、激励约束、持续改进等相互促进。推动高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部门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7部门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