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探索
2024-05-30岳剑英颜廷婷
岳剑英 颜廷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
一、引言
近年来,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强调了解国外文化,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党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党史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也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从党史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党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现状以及教学路径。
二、党史文化概念及特征
(一)党史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涵盖性术语,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不同的语境下,其概念也大不相同。“文化”一词,在汉语中是由“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文”与“化”并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1]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s”,意思是种植、培养。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一切活动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
本文所讨论的党史文化是指广义层面上的文化。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
(二)党史文化特征
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孩子在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习得相应的性别文化。文化是动态的。人们的审美、价值观等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化的各个要素彼此影响。社会文化的变化会带动其他与之相关的变化。文化还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特点。人们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优越的。
党史文化除了具有上述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人民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3]党史文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党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党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有较多的阐述。高旭把百年党史文化分为“红色文化”“政治文化”“中华文化”三重文化底蕴。[4]卢元信指出党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三方面的共性:基本精神的一致性;注重坚定的信仰;注重民族精神。[5]杜家丞回顾了近40 年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从文化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传统文化的分析视角、精华与糟粕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五个方面概括这一变迁历程的主要特点。[6]以上研究分别从表现形式、内容、共性、历史发展等多重视角解读了党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研究拟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视角解读党史文化,认为党史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一)党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党史文化中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体现了中国古代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二)党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唐太宗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在继承民为邦本文化的同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确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一种“求真”的学风。毛泽东继承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其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他认为:“‘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去研究。”[7]党史文化既传承和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四、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是解决大学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形成和发展的不稳定阶段,易盲目接受一切外来思想。党史文化融入教学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自觉抵制外来错误思潮诱导。此外,以党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特质指引大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升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动力。
(二)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是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求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战场。林克勤指出,高校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天赋职能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8]二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价值核心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三是高校可以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规制支持和核心竞争力。跨文化外语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国家软实力建设的 重任。
五、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现状
为深入研究高校外语教师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状况,研究者采取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党史的认知情况、党史文化融入教学动机、党史文化融入教学方法共4 个模块12 道选择题。通过纸质问卷、微信等形式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453 份。
调查表明高校外语教师对党史文化认知自我评价不高。只有3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党史文化非常了解,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不太了解。8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将党史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但只有56%的教师在课堂中做到这一点。调查还发现部分高校外语教师对党史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党史文化已过时;党史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与外语教师无关等。
研究者同时发放了针对大学生党史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党史的认知情况、动机及认知途径共4个模块15 道选择题。通过纸质问卷、微信等形式发放问卷800 份,收回有效问卷768 份。
调查表明参与调查大学生党史认知呈现出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等内容认知水平较高,但对一些微观具体层次的内容认知水平较低。大学生对党史文化学习动机较高,但是行动滞后。对于问题“你会为了什么学习党史?”,78%的学生认为学习党史会提高思想理论素养,86%的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对于问题“你会主动阅读关于党史的文献资料吗?”,58%的学生回答偶尔。对于问题“你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包括党史内容?”,57%的学生回答很少,只有13%的学生选择经常。
上述调查表明,高校外语教师和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意愿较强,但是行动滞后。高校在推动党史文化进课堂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陈周云(2017)指出,长时间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力度和强度远远不能克服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9]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同时承担着以英语为工具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阐释,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六、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外语教师党史学习,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前期的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外语教师缺乏主动挖掘党史文化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党史文化融入教学为外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些教师出现畏难情绪,不能自觉地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教师的党史文化素养,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党支部和教师所在教研室以共建的形式开展定期的集体学习、讲座等。一些高校也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外语学院教师“结对子”进行课程思政共建探索。高校需要加大党史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
(二)更新和深挖教材,融入党史文化元素
教材既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当前的外语教材涉及党史文化内容的很少,部分教材受到选材难易程度的制约,无法有效融入党史文化。刘正光和岳曼曼认为,现有教材内容难以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10]文旭指出,外语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尤其是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1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给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探索自编教材融入党史文化,同时深挖现有教材内容,把百年党史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育人目标为中心,使用混合式教学方法
调查表明,教师将党史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手段单一。有些教师仅仅在课前讨论阶段生硬地植入党史文化,或者在作业环节布置与课文关联不大的党史翻译内容,导致学生对党史文化融入课堂的评价不高。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和反思。
以笔者所教授的“通用英语”课为例。学生在做关于性别平等主题的演讲时,引用了在中国第一个倡导同工同酬的优秀女共产党员申纪兰的事迹。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制作了一系列党史英文微课应用于教学,同时布置一定量的汉译英翻译,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的能力。
党史文化还应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比如以“Red star over China”为赛题,鼓励学生讲述党史故事。“悦读”坊定期开展读英文党史活动。翻译工作坊推出“一起译党史”活动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党史学习入脑入心。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党史文化学习活动。笔者所在的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开展“电力党史百年”系列活动,将新中国电力发展史融入外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结语
党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党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外语教师要把外语课堂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战场,积极探索党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路径,发挥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