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内涵与教学策略探析
2024-05-29石成鑫
[摘要]“课程思政”一直是学校育人树德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当下学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点项目,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因其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属性,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成为传播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任课教师不仅要以提升自身素质为基点,更要挖掘不同教学路径,并阶段性、持续性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德育与美育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068-03
[收稿日期]2023-11-14
[作者簡介](石成鑫(1999—),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扬州 225009)
先秦诸子百家虽就音乐的使用与作用进行了辩论,但对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却是一致认可的。近代以来,随着西式音乐教育的引入,我国也认识到音乐对人的作用,逐渐重视起国人的音乐素质培养,并开辟新路径——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效,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黄金时光”,是立德育人、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最佳时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音乐教育便是最“润物细无声”之存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学课堂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融入音乐课堂却非一件易事。由于当下政策的改革实施,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具有目的性,为了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输出、轻思想价值引导,重工具性、弱人文性的教学和育人脱节的现象。同时,在笔者进行家乡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音乐素质普遍偏低,五线谱读谱、基本节奏型等基础知识不扎实,一周一节的排课量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课堂教学进度偏慢,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以及大班的授课模式,导致很难切实地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价值输出。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思政要素的研究,分析影响思政元素融入中学音乐教学进程的相关因素,试图寻找新的教学策略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路径探析。
一、课程思政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音乐课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有了较大的革新,它的教化感化功能更加明显。中学音乐课对如何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小有成效,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内涵。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学音乐教育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许多因素也制约了二者的有效融合,影响教学策略的进一步开展。
(一)中学音乐课程与思政元素结合的主要问题
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以来,音乐课程不断更迭创新,以期望于培养符合时代标准、需求的文艺工作者。2又因为“乐与政通”,古有“制礼作乐”,现今则是将思政元素与音乐课程相融合,为了重塑国民的民族心、民族魂,以“音乐”为切入口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但缺乏可行的实践操作,就目前中学音乐课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课堂缺乏合理规划和建构设计
红色歌曲和中国文艺歌曲是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但将其融入中学音乐课堂并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整体设计。在部分中学的课程中,“红色资源利用的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和效果评价”。课堂内容不能延展到课堂外,学生并没有内心的触动,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体悟。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复述课本的内容,教授歌曲只是一味地重复旋律、节奏,不讲述音乐创作的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偶有一些相关图片、音乐故事也只是作为导入,对其本质内涵与教育意义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2.本土特色音乐资源挖掘尚不满足教学需求
当前,中学音乐教科书所选的歌曲种类繁多,现存的红色音乐主要集中在某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有所帮助,但是,对那些没有完整知识结构、全局意识、学科交叉交融能力的中学生来说,没有日常所见、熟识的人和事件有吸引力。古人云“实践出真知”,教育要通过实践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笔者以为,解决的办法是:根据地方和学校的特点,把教科书的内容充实、具体化。
3.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课堂的方法单一
思政元素蕴含理想信念、家国意识、道德情操、人生导向等丰富的教育内容。但由于使用方法单一与内容单调,观看红色主题的影视作品和演唱红色音乐时,没有充分发掘出其内在的精神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可以引起中学生短暂的感官与情绪渲染,但不能将思政元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对于“三观”正在形塑期的青少年,教师应好好引导学生感悟思政与音乐的潜在联系,只有懂得音乐背后的坚定信念、忠于职守、牺牲奉献、奋发向上等品德意志与精神力量,才能使青少年将一时的零碎知识与短暂的情感触动,转变成深沉的理性认识。因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要采用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策略,充实课堂内容。
(二)中学音乐课程思政开展的制约因素
“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隐性道德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把各种学科和课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突出了每一门课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源自上海市相关高校对于“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这一课题的探索,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可谓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场合、各大演讲中都强调了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其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学科各领域,实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当下中学音乐教师虽认可音乐的功能性,但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深、思想意识不强、教学观念不强、教学手段陈旧,因此无法正确“使用”音乐,并且将“课程思政”合理融入音乐教学中。“乐教”的教化作用,在古代就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宗旨是“育人”,他非常重视“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著名主张,这一将“乐”与人民的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德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指出:“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关注的最终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提出音乐教育的宗旨实质上是对人的教育。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所谓“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绝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二、新时代中学音乐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路径
音乐是一种艺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将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能使音乐本身的趣味性为思想政治课程注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降低了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为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以及政治修养
育人先育己,中学音乐教师应当有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以及音乐技能,既能在课堂中抛砖引玉,也能随时接住学生的问题并能由此延伸教学,能够时刻把握住课堂的教学进度节奏,调整课堂氛围。并且在闲暇之余进行学习深造,因材施教地根据班级学习状态进行教学。比如,对于音乐基础较好,学习氛围较浓郁的班级可以适当地进行教学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寓教于乐”,将思政元素融入平时的课堂互动中,“春雨化物”般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加强音乐教材的研发,确保音乐教育的时效性
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师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当下音乐教材的选曲过于单一,体现不了多元文化的大局观,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共情。在中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材料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学音乐教育的成败。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老师,要敢于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合理地设计和开发教材。目前,苏教版中学音乐教材中的许多歌曲要求学生熟练背唱以及欣赏记忆,但笔者发现,许多作品,如交响乐、地方戏曲、外国作品等过于专业不适用于大众音乐教育,并且有些歌曲音区过高,对于正值换声期的学生来说,也影响了他们的发育,造成声带受损。
(三)强化教育实践,增强课堂互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音乐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更好地开展音乐实践,就必须合理地优化音乐教学的课程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常常割裂开来,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单一固化的模式,在音乐课堂中也不例外。教师急于推进课堂教学进度,而不接受学生的学习反馈,让师生之间的连接断裂,音乐课堂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可以在学期的中途增加一些音乐欣赏课程,欣赏一些现当代的符合社会背景的优秀音乐作品,例如民族歌剧《沂蒙山》《扶贫路上》等,通过丰满立体的故事、人物形象,符合国人审美的中国旋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共同探讨剧情、背景故事以及结合当下,发表感情,让学生感悟体会,从而激发民族情,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并且可以节选优秀片段,带领学生进行排练表演,让学生走进角色、贴近角色,进一步感知感悟,不仅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力量,真正做到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课堂中。
(四)营造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的育人氛围
在新的形势下,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在校园内构建“音乐课”和“课程思政”的联动模式。两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应用的方式上,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使用方式上,要主动地将思政元素和网络媒体、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深层次的结合,使课程思政具有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的形式。
三、确立音乐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终极育人目标
(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中学时光是学生的“黄金阶段”,学生开始想要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人格以及审美价值取向。既渴望独立,但又不自觉地依赖长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敏锐地注意到学生发展动态,及时地进行帮助。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贯穿教学始终,要把学生的精神建设和价值引领作为教师的终身目标。
(二)培养有“中国底色”的时代新人
红色精神是我们的根,红色血脉是我们的魂。学生作为祖国的后代,应当了解百年奋斗党史,知道现今的幸福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所以应该倍加珍惜并且勇挑大梁继续传承下去。让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论”,在音乐中窥得党史,学习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来的革命精神与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将伟大建党精神铭记于心,并且能够成为人生信仰,于任何困难险阻前不放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培育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最根本的任务。)“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时代新人”的基础上,增加“中国底色”。什么是“时代新人”?是要求人的价值、个性、素质等符合时代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中国底色”则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不同层次阐述了艺术教育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发展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时代艺术观。
(三)学科交融、不破不立,培养具备发散性思维的艺术人才
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建立以艺术课程为主、多学科交叉相结合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淡化专业的界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经验,让他们的学识和审美能力得到增长,让他们对自然美进行观察与鉴赏,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社会生活与劳动之美,让他们感受到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美,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时代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在各个学科融合课程思政的今天,音乐课堂本就是与之息息相关的科目,也是最能将课程思政完美融合的科目。中学教师应当重视引领,勇于挑起培育学生“三观”的使命。做正确的“引路人”,用音乐来讲述人生哲理。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明确价值引导、眼界学识、能力栽培等诉求,突破学科壁垒,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渗透融合、相互借鉴,深度挖掘各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参考文献:
[1]纪俊娟.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1):10-16.
[2]黎见春,李政.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6):34-38.
[3]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73-76.
[4]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73-76.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2):1-9.
[6]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OL. (2021 - 07 - 01 ). https: / / news. china. com/ zw / news/ 13000776 / 20210715 / 39756765. html.
[7]田维飞.新时代高校公共藝术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微——以中北大学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112-116;123.
(责任编辑:冯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