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铁路印记
——走进中东铁路博物馆
2024-05-29杜金莹
■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杜金莹
横道河子中东铁路机车库 (刘然/摄)
泛黄的老地图上,一条“丁”字形铁路嵌在白山黑水之间。以哈尔滨为中心,铁路分为西线、东线和南线三个路段,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这便是原中东铁路的大致走向。这条“丁”字形铁路全长近2500 公里,是当时中国境内最长的铁路。
车轮碾过百年岁月。中东铁路,这条由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修建、见证了积贫积弱旧中国屈辱历史,而后又在历史的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钢铁血脉”,如今又是怎样的模样呢?让我们走进中东铁路博物馆,去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难得的近代工业遗产
中东铁路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该镇地处张广才岭山脊东侧,山势高峻,山峦重叠,林木葱郁,横道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该镇中部,平均海拔900 米……”《海林县志》记载,横道河子是牡丹江通往哈尔滨必经的咽喉要地,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得到发展。
自17世纪中叶开始,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黑龙江流域就成为帝国主义垂涎和掠夺的目标。1896 年6 月,沙俄向清政府提出“借地筑路”等种种苛刻要求,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同年9 月,又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经由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筑路权和经营权。这条在屈辱中诞生的铁路,就是中东铁路。
在中东铁路沿线,横道河子站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东铁路修建的一大难点,大批俄国工程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此攻克施工难题。铁路投入运营后,横道河子站成为较大的二等站,一大批俄式风格的办公楼、住房、军营、教堂等建筑也随之迅速建了起来,因此横道河子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小镇”。据统计,横道河子镇有俄式建筑256 栋,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是中东铁路沿线俄式建筑保存较多、较为完整的小镇。
走进中东铁路博物馆机车库展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漆黑的大门镶嵌在高大的褐色墙体上,15扇车库门紧密相连,顶部状似波浪高低错落,建筑风格独特。每扇门前都有一段铁道线,能通往前面巨大的钢铁转盘,转盘转动,道线即可对准各门轨道,使库内机车自由出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机车库停用。
“中东铁路博物馆的建设基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横道河子机车库’,机车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站在博物馆门口,馆长王国栋娓娓道来,“当时中东铁路要穿过张广才岭,蒸汽机车动力不足,需要两个车头前拉后推才能翻越大山。于是,这座总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大型机车库便应运而生。它是中东铁路东部线规模最大的机车库,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中东铁路时期扇形的蒸汽机车车库,是一处十分难得的近代工业遗产。”
看得见的中东铁路历史
翻开中国近代史,中东铁路如同历史的坐标轴,标注着日俄战争、中东路事件等近代历史事件,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百余年风雨变幻的见证。特别是随着这条铁路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火种很快传播到古老的中国大地,给当时封闭的中国带来了革命气息和现代理念。
在中东铁路历史图片展区,中东铁路建设、演变和发展的历程被定格在300 余幅历史图片中。发生在这条铁路线上的一个个重要历史瞬间,通过影像跨越了时间的鸿沟,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张历史图片,定格在1903 年7 月14 日。这一天,施工近6年、动用20万中国劳工的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此后,伴着一声声汽笛鸣响,中东铁路跨越了清末、民国、东北沦陷、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几个历史阶段,先后历经沙俄管理、国际共管、中苏共管、日伪统治和中苏合营,历尽沧桑,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直至1952 年年底才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机车库内,我们在一辆车头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黑色蒸汽机车前驻足。“这台解放型886 号蒸汽机车,在1949 年12 月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时,担当了牵引沈阳至长春区间毛泽东主席专列的光荣任务。”中东铁路博物馆管理员李一卿娓娓道来。
随着这次出访,中东铁路也迎来了新生。毛泽东同志访问苏联期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根据有关协定,1952 年12 月31 日,中东铁路完全由中国收回,归中国所有。
“中东铁路管理权的回归,对我国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展国内各项建设、有效应对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意义重大。”横道河子镇党建办工作人员樊伟荣告诉记者,“1950 年11 月,这台解放型886 号蒸汽机车在沈丹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运送物资。1953年,这台机车配属于沈阳铁路局大连机务段,1970年调拨给辽宁省北票矿务局,2006年退役。”
中东铁路博物馆蒸汽机车实物展区内的解放型886号蒸汽机车 (刘然/摄)
中东铁路虽是弱国外交的产物,但却构架了东北地区铁路网络的主体格局,为东北地区发展工业、支援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回到人民手中的中东铁路,成为中国人民铁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在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国铁路事业腾飞的见证
在中东铁路博物馆蒸汽机车实物展区,百年间最为先进的蒸汽机车汇聚于此。不时有风吹过窗洞,空旷的空间发出呜呜轰鸣,就好像蒸汽机车在透过时空与我们对话。
上游型0477 号蒸汽机车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奔跑的机车没有一台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1952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诞生,此后我国多个机车车辆厂相继生产了近万台蒸汽机车,一度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牵引动力。
博物馆内的这台上游型0477号蒸汽机车由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970 年制造,配属于当时的鸡西矿务局铁路运输部。自1971 年投入使用至2009年停止运行,这台机车共使用38 年,安全行驶85万公里,运输煤炭2600万吨。
蒸汽机车不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和象征,更是近代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推动机。光阴逝去,这一充满机械之美的庞然大物见证了人类的工业发展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动力转型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
2004 年,中国高铁事业启动。2007 年8 月,北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抵辽宁省大连市,线路纵贯东北三省的哈大高速铁路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哈大高铁开通运营,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自中东铁路的中心哈尔滨至南线终点大连区间运行时间缩短至三个半小时。
2018 年8 月,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在绥芬河响起。此后,绥芬河铁路口岸与2013 年便已率先启动中欧班列运输业务的满洲里铁路口岸一起,逐渐成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货运支撑。飞驰于中东铁路“一横”两端的新时代“钢铁驼队”,铺出了“一带一路”新通途。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21 世纪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再到已经面世的时速600 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中国铁路已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中东铁路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历史图片,都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见证,虽寂寂无声,却鲜活真切。置身其中,望着笔直而坚硬的铁道线伸向远方,历史与现实交融在一起,仿佛在诉说:历经百年沧桑,中东铁路的故事依然流传,新时代强国复兴的伟大梦想正穿过林海雪原,逐梦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