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实践

2024-05-29吴建国崔荣臻毕颖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大学

吴建国 崔荣臻 毕颖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7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吴建国,崔荣臻,毕颖.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3):56-61.

修回日期:2024-01-12

基金项目: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21DFD09);2021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2021075)

作者简介:吴建国(1980—),男,北京建筑大学后勤与基建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E-mail)wujianguo@bucea.edu.cn。

摘要:地方建筑类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的做法为例进行实践探讨,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介绍了地方建筑类高校的概念及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了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建筑类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4)03-0056-06

地方高校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地方高校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优势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地方高校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优化布局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强化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地方建筑类高校是指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城鄉规划等相关领域为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的省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高校拥有一批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在建筑类专业教育、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断更新迭代的理论知识。近年来,地方建筑类高校积极运用自身优势,主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企业、政府等开展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多种创新服务。地方建筑类高校要结合国家总体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推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建筑业面临转型升级,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数字化为手段、以绿色化为目标的“三化”融合创新发展道路,成为了新时代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型信息技术对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技术革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变局”给高等教育尤其是建筑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构建等带来诸多挑战,建筑类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紧扣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之变[1],在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地方建筑类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掣肘

(一) 办学定位和校园规划建设与区域发展定位耦合度不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改革背景下,科学定位、特色办学是新时代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当前,地方建筑类高校普遍存在定位趋同的问题,且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攀比式办学,求大求全。办学定位的不准确,使一些地方高校迷失办学方向,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其办学水平和效益,更丢失了办学特色[2]。有的地方高校总体办学定位明确,但当前很多高校多校区办学、异地办学情况普遍,不同校区的校园规划建设、定位布局、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等如何与所在区域定位相结合,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大多数地方高校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二) 学科结构和水平无法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很多地方建筑类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结构相对单一,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够,特色学科水平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难以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结构方面,大部分地方建筑类高校通常依托具体的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而设置,推动学科调整布局的动力不足;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基本聚焦于原有的单一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进而带来人才培养跨学科、跨领域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学科水平方面,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七所办学实力较强的地方建筑类高校为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四个建筑行业骨干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无A类学科,仅有两所高校有B+学科。可见,地方建筑类高校还面临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不强的问题。

(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以支撑建筑业转型发展需求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但部分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3]。总体来看,地方建筑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不够明确,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缺乏对建筑市场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充分了解。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市场的高标准要求[4]。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在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形成合力。

(四) 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偏弱

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而科研成果不仅仅具备学术研究价值,还应当具备重大的社会价值,并可以直接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应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很多地方高校科研课题任务并没有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科技创新成果仅限于科学研究层面,并未真正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5-6]。部分地方高校缺乏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没有明确的政策和目标,不能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使得这些高校无法有效地吸引和集成人才,无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地方建筑类高校的科学研究大都缺乏对市场的远见和前瞻性,导致科研成果难以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领域,无法为社会和产业带来可持续的价值。

(五) 高水平师资队伍规模不足以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地方建筑类高校是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撑,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能否与地方经济结构发展相融合,关系到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目前,地方建筑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高水平师资队伍规模小,国际化教育背景教师比例较低;人事聘任考核制度在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驱动作用不明显;薪酬待遇差異较大,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不够;教师团队的科研实践内容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其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难以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智库”作用。

(六)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无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建筑和城市规划既是一种物质创造,又是一种文化创造,地方建筑类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对区域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来,自中央而下,对于城市风貌设计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日益重视,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我国自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四十年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专门印发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文件,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城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多数地方建筑类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却未能足够重视,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更新,尚未形成体系,尤其是结合所在区域建筑文化特点所开展的研究不够充分,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北京建筑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案例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 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建筑类高校,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拥有国内唯一未来城市设计领域高精尖创新中心,设有国内唯一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将北京建筑大学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作为首都地区建筑类百年老校,学校发展始终与首都发展紧密联系,坚定不移地扎根京华大地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北京建筑大学“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定位,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三师”人才,服务首都“三规”落地,聚焦有特色,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7]。逐渐探索出一条将自身发展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之路。

(一) 顶层规划学校办学定位与两校区建设

认识并从顶层制度上设计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地方建筑类高校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更好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大学办学特色必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8]。北京建筑大学建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学校将学科专业、区域定位、资源配置等有机结合,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办学布局。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十四五”期间按照“建精建特西城校区,建强建优大兴校区”的总体建设思路,坚持学科结构、平台布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以及校办企业改革发展与两校区功能定位协调融合的原则,调整优化校区办学布局与功能定位,推进两校区及周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空间布局。

(二) 构建提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北京建筑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注重特色鲜明,在制定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时,将学科建设作为重要篇章发布执行,并将各学科建设分规划纳入二级单位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学科群高地,每个一级学科建设1~2个有特色高水平学科方向。通过市属高校分类发展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重点支持“强.特.新”建筑土木类龙头学科建设,着力发展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初步搭建城市建设领域高水平特色型学科交叉协同平台,培育城市更新、智慧城市、智能建造、近零碳建筑等交叉学科方向,超前布局基于优势学科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交叉汇聚的学科建设新方向。学校紧扣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健全本科专业的设置、调整、管理工作,按照“结合-整合-融合”原则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紧密服务首都发展、行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三) 持续优化与首都经济社会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建筑大学坚持需求导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密切跟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通过“转型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着力构建完善“品格塑造、特色鲜明、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大力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育人质量提升计划”,聚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任务落实,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卓越化、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未来建筑技术学院,推动实施全程导师制、“一对二”学业导师、“一人一方案”,打造“实验室+基地”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北京市“三规”进教材、进课堂,着力培养未来“三师”。注重国际化交流与培养,充分发挥学校“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等国际平台优势,聘请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指导教学活动,通过开展联合培养、海外实验室研修、暑期国际夏令营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国(境)外大学学习经历,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

(四)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

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深刻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坚持瞄准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成立服务首都功能定位领导小组,发布《服务首都功能定位行动方案》《服务北京建设人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承接天安门城楼修缮、大兴机场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冬奥会开闭幕式专项技术攻关与冬奥文化创意设计等服务。学校强化有组织科研,成立科发院、国发院、文发院三大新型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首席研究员负责制,启用科研周转房,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发布《北京建筑大学面向未来城市的科技创新研究计划《(2020—2035年)》《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政策 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建有全球技术水平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以及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原动力、人才培养支撑力、服务经济社会硬实力。

(五) 持续扩大和提升高水平师资队伍规模和水平

北京建筑大学注重建立体现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健全教师分类发展机制,全面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启动“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强化引育并举,完善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启动“双塔计划”,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学科带头人发展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目标任务导向的岗位设置、聘任、考核体系和绩效导向的工资薪酬分配体系。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绩效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承担国家和首都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注重发挥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智库”作用,鼓励高水平师资团队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科研合作。

(六) 有序推进以办学特色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实施“大学文化提升”计划,健全完善校园文化体系,持续涵育红色文化,提升学校形象品质,推进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传播。学校于2020年成立文化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研究机构。研究院整合全校相关科研机构文化优质资源,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展北京建筑文化与城市文化、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北建大精神与文化形象展示等方面研究,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论坛和展览,出版北京建筑文化发展研究报告等,致力于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领域新型智库机构。此外,学校实施校史工程,完成校史馆升级改造,编写并出版了首部校史,召开创新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涵养爱校荣校情感。积极传播“北建大声音”,在重要活动节点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多次在中央、北京市重要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增强师生价值和文化认同感。推进科技文化建设,打造“大师讲堂”“明湖论坛”等品牌活动,举办五届大学生科技节,孕育浓厚创新氛围。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景观,大力挖掘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系列校园文创作品,提升浸润式文化育人成效。搭建校友文化互动平台,构建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举办校友值年返校活动与“杰出校友论坛”,汇聚发展合力。

三、结语

通过对北京建筑大學在服务首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地方建筑类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注重从办学定位与校区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一是要合理、准确把握自身办学定位与校园规划建设,努力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定位相匹配;二是要增强学科专业特色,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形成新的交叉研究方向,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需求;三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凸显高水平新型高校的智库功能,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六是要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莽,毕颖.建筑行业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困境与路径[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01-07.

[2] 宋孝忠.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8(1):145-149.

[3] 秦锦文,要春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1(3):71-73.

[4] 张文革,郦文凯.地方高校与吉林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28-29.

[5] 王淑冬,王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12):39-41.

[6] 夏焰,崔玉平.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量化评价[J].重庆高教研究,2016(5):68-77.

[7] 白莽,毕颖.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路径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2(11):20-24.

[8] 王树国.何为大学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3(28):56-5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services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of architecture: tak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WU Jianguoa, CUI Rongzhenb, BI Yingc

(a.Logistics and Infrastructure Department; b. Alumni Liaison Department; c. Development Planning Depart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R.China)

Abstract: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takes the practic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regional major need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and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in innovating and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y fac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here they are located, as well as the common problems that exist. It elaborates on the main practice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 innovating and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udi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to innovate and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servic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practice

(責任编辑  梁远华)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