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探究力培育的“五明”主题课程实践

2024-05-29张建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4年5期
关键词:五育课程体系学科

张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挖掘广泛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明昇小学(以下简称“枫树山明昇小学”)立足校情,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一个主题,多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与研究,开发和建构了“1+N”的“五明”主题课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和创新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探究力。

一、“五明”主题课程开发与建构的时代背景

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学习探究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单要从课堂中汲取知识,更要从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课程体系的构架则是这一环中的顶层设计。

良好的课程是“五育合一”的关键,是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得到调整、转化和整合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探究力培育的主要途径。目前,小学课程之间的界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局限性。在“五教融合”的视野下,结合地方和学校资源进行课程整合和重构是必要且容易落实的。枫树山明昇小学自建校以来,在学科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经过多方实践和论证,学校将学科、课堂、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进行重构,以“五明”为课程建设的载体,以主题为引领,以夯实人生基础的学科课程、积淀综合素养的创新实践为框架,建构了指向学生学习探究力培育的“五明”主题课程。

二、“五明”主题课程的“1+N”模式

1.因势利导,确定“1+N”的融合课程研究主题

依托学校推行的“明昇学子十礼”行动,学校对“五明”主题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确定了“1+N”课程研究主题。“1”是指一个主题引领,“N”是指N个学科同时展开探究。“1+N”模式渗透到“五明”主题课程,则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多学科融合开展研究,让学生从课堂、社会生活和创新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力。那么,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呢?

一是精研教材凝练主题。各学科课程标准均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在各学科教材中,都有作为项目式学习主题的内容。如语文学科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将童话故事、诗词、名著阅读等作为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情境再创作等形式搜集和整理信息,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力。

二是贴近生活提炼主题。好的研究主题应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世界。例如,学校毗邻高速公路,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如何降噪降尘等便可成为学生项目式学习研究的主题;新校建校时,可以基于让学生熟悉新校园、新环境的目的,制定“我和新校共成长”的主题学习。

三是围绕主旨细化主题。好的主题研究应是有层次、有梯度、成系统的,甚至在大主题下还可以展开系列子主题的学习研究,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力。以“春节来了”主题学习为例,可以把这个大主题分解为“春节的由来”“春节的风俗”等小主题,由学生分小组认领小主题进行研究,归类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纵横交错,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依托“三个一”载体,搭建起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多向连接的课程体系。“三个一”是指在主题课程研究中,各学科教师各开展一节与主题相关的课程,师生共同开展一场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完成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实践作业。

具体来说,首先是不同学科教师依据同一主题,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在湖湘文化主题研究中,语文教师可进行“关于洞庭湖、岳阳楼的诗词”“毛泽东诗词”等内容的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进行“走近袁隆平”“寻找曾国藩精神”等内容的课堂教学。其次,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可以是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主题活动。因此,教师要借助同一主题的整合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湖湘文化主题研究中,语文组可开展“湖湘诗词大赛”活动,英语组可开展“趣游微长沙”活动。最后,在推进每一次主题课程研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践作业,同时发动家庭和社会力量一起参与探究。例如在四季子主题“春之韵”科学课程研究中,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种下植物种子。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力,推进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构建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3.融会贯通,打造“五育融合”的“五明”课程体系

在选定可研究的主题、可推进的载体的基础上,学校尝试构建“五明”课程体系。

一是整体推进抓“五育”。从整体出发,以“五育并举”为抓手,以“全面全员培养”为基础,全面思考、整体设计、贯彻实施,避免将“五育”简单叠加。根据五大板块的不同育人功能,学校以学科性质为分类依据,尝试搭建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类的“明心课程”,培养“明做人之礼、明做事之法、明求学之道、明生活之方”的明娃;搭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文化类的“明智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拓知启智;搭建体育类的“明翔课程”,保障学生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搭建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明艺课程”,开设兴趣社团,实现特色发展,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创新之美;搭建劳动、综合实践类的“明悦课程”,深度开发、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家务劳动、手工劳动等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

二是交叉融合促协同。为实现“五育”与主题课程相融合,学校秉承“有需必融”的理念,课程开发不单以横向的“五育”框架作为指导,更有板块间纵向的交叉与融合,依托主题,借助“三个一”载体,构建立体化的“五明”课程体系。

三、“五明”主题课程开發与建构的显性成效

1.学生学习探究力初见成长,主动探究意识增强

“五明”主题课程的构建,培养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局思考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从一开始的指定主题、指定内容探索,到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从身边发现主题并展开研究,甚至部分学生着手进行项目式学习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撰写调研报告,学生的学习探究力初见成长。

2.学生评价更显多元,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学校结合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摸索出了指向“五明”主题课程的特色评价机制,从思想品德、学识素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五个维度展开,契合“五育并举”,对应“五明”主题课程实施的“三个一”举措,化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打通了课程与评价之间的壁垒,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基于学习探究力培育的小学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建构,有利于挖掘和升华学科教育价值,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其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和提升其学习探究力。学校将再接再厉,持续深耕“五明”主题课程,为雨花区主题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基于学习探究力培育的‘1+N主题课程开发与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X21B248)】

猜你喜欢

五育课程体系学科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