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谷中的“菽”

2024-05-29凌丽君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豆秸五谷曹丕

凌丽君

上一期的“说文解字”讲到先秦时期人们把最重要的五种粮食作物统称为“五谷”,今天我们再来介绍其中的一种——菽。光看名字,估计你会觉得很陌生,这是什么主食呢?

“菽”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艹”说明它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叔”提示它的声音。因此,这个字和“叔”同音。它是豆类食物的总称,后来主要指大豆。在先秦文献《诗经》中,“菽”就出现多次,如“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小雅·小宛》),意思是中原地带种植着大豆,百姓们都去采摘;又如“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小雅·小宛》),意思是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盛放它们。

根據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推断古人很早就开始种植豆类植物了。据说大豆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栽培史,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就像我们的瓷器一样。

表示豆类的字,其实最初写作“尗”,看起来由“上”和“小”组成。事实上,它的古文字是个象形字,小篆写作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这个字形像豆初生时的样子。如果你留意观察一下刚长出来的豆芽,是不是有一根弯弯的茎,顶端是两片豆瓣?这就是字形上半部分的象征意义。中间的一条长横代表“地”,横下面的几笔则象征根须。

无论“菽”还是“尗”,后来都被“豆”挤下了历史舞台。“豆”的古文字写作    ,是一种盛放器物的高脚盘,字形最上面的一横代表盖子。这种器皿一般用陶、青铜、木漆等材质制作,主要用来盛放各种酱菜或肉酱。

“豆”与“菽”“尗”的字形、字义都没有关系,但是在古代,它们的读音却是相同的。或许因为“豆”更常见,于是人们就借用“豆”来代替“菽”“尗”。这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写字时,把一个字错写成另一个同音字。不过古人可不认为这是写了错别字,汉代以后,“豆”就完全替代了“菽”“尗”。

豆类可是个亲属繁多的家族群,掰着手指数一数,看看我们吃过哪些豆?大豆、黄豆、绿豆、红豆、豌豆、扁豆、蚕豆、四季豆……以“豆”冠名的可真不少。在现代生活中,有些“豆”可做蔬菜,比如豌豆、蚕豆、四季豆等;有些可做粮食,如黄豆、绿豆、红豆等。古时不一定有这么多种类的“豆”,但在过去,“豆”确实被当作普通百姓家的主食。《战国策》中说到韩地地理位置险恶,“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那里的农作物以豆为主,老百姓吃“豆饭”和“藿羹”,“藿羹”就是指豆叶做成的汤羹。

“豆”与古人的生活如此密切,因此在历代诗歌中,我们都能读到古人种植豆的诗句。比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辞官回家,隐居故里,《归园田居》记录了他的田园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地里长满了草,于是一早就去锄荒草,直到晚上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到了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其中讲到三个孩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在溪东豆地里除草,一个在家里编织鸡笼,只有小儿子最调皮,趴在溪边剥莲蓬吃。

这些与“豆”相关的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平静、朴素的生活感受。但也有令人悲愤的,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植的《七步诗》。三国时期,曹丕登上君位后,担心弟弟曹植对他有威胁,因此下令曹植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不能完成就会被处死。素有才子之称的曹植知道兄长曹丕想借机杀害他,还没有走到七步,就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时锅底燃烧着豆秸,豆子翻滚着在锅中哭泣。本来都是从同一个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为何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曹植用豆秸煮豆子比作兄弟相残,使曹丕心生羞愧,不忍下手。

由于用豆做成的饭口感比较粗糙,唐代以后,豆慢慢由主食变为副食。在今天的生活中,大豆由于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常常被用来制作豆腐、豆豉、豆油等各种豆制品,也是我们现代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尽管它的角色变了,可是对人类的作用还是那么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豆秸五谷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五谷面具
不同豆秸添加量对平菇综合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寒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人工栽培五味子施肥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