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考高考作文
2024-05-29丁敏敏
丁敏敏
高考作文十分重要,备受关注。备考应该注意什么?先来看看2023年天津卷的作文题目: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当下,在常见的时事评论中,哪怕是在平时人们的交谈中,“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都是热点的名词。毕竟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谁的身上不是千斤担,谁的脚下不是万里路呢?面对这样的作文,我们不但要审视题目关键词,更要关注作文的立意、素材以及语言,多管齐下,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取得高分。否则,写出来的充其量只能是一篇为完成任务的仓促之作。而仓促之作如何能对得住十年的寒窗苦读呢?为此,我们需要正视高考作文,更要关注高考作文的得分点。那么,高考作文得分点在哪里?以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关注审题,把握命题意图
“万事开头难”。高考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如果审题不清,写出来的作文再好也徒劳无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不妨回归起始——从审题上把握文题,有的放矢。那么,应该如何审题呢?
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也称为“题眼”,是高考作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点明文章重点,或者最需要表明情感色彩的关键性词语。写作要有“力量”,就是要把目光聚焦社会发展,聚焦平凡生活,去挖掘社会、民间的故事,或者有关中国梦、中国人的故事……总之,“故事”就是作文的题眼。当然,这个题眼不一定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或短语结构。比方说在2023年全國乙卷中,文题中的“一花独放不是春”就是题眼。
抓寓意。词语本身有象征义、比喻义以及引申义,因此,题目的关键词可能有别样的、独特的含义。比方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结合作文文题中的“损人未必利己”,“一花独放不是春”就意在强调我们要尊重别人、尊重多样的美,才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我们就弄懂了命题者的意图:要把“求同存异”扩大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
此外,审题还要审清写作要求,比方说文体要求(记叙文、议论文、演讲稿等)、字数要求……这样才能把握全局。
二、关注立意,提升作文内涵
古人言:“千古文章意为高。”作文的立意决定了它的高度。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同学的作文鲜有鲜明的立意。那么,如何提升立意呢?
在写作课上,我们应该都知道一种方法——“以小见大”,即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小角度来反映较大的主题,反映更加丰富和深远的意义。比方说在2023年新课标I卷中“故事的力量”的文题中,文题指出:“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所以,我们可以记叙生活中的故事以及感悟;可以对某个故事进行分析议论;可以书写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触,可以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都可以“以小见大”地去写。
一个考生的作文中写自己站在长江口岸眺望历史时空,他“瞥见”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和抗击疫情的故事,他认为中国政府真的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的文章因此别具深意。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好的、正确的、鲜明的立意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能呈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表达自己对生命、社会的独特感悟。这样的作文能让人读后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关注选材,展现独特视角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就难以写出佳作。选材有很多的要求。比方说选材要紧扣主题,并要与文题的方向相契合,这样才不至于偏题。再比方说,选材要真实,真实的素材才能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再比方说,材料要典型。选材其实不求多,但求精,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与文题相统一,也最能反映生活,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选材更要讲求新颖,才能避免千篇一律。
在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中,同学们的选材就各有特色。为了论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的同学说美国特斯拉进入中国,掀起一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和改革,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的同学写日本的乒乓球选手到中国学习乒乓球,也学习到了中国的竞技思想;有的同学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写“圣诞节吃饺子”,写肯德基进入中国居然卖起“排骨饭”……这些素材都很新颖,体现了新时代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也给了我们很多关于选材的启示。
这些启示是:第一,珍视生活点滴,善于在生活中、时事新闻中积累素材,并将其记录下来;第二,要拓宽阅读面,从名著、畅销书、时事评论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让文章呈现新颖、独到的见解。
四、关注语言,确保流畅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它的是否“好看”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这个“好看”指的是语言的准确与流畅。任何鲜明的立意、新颖的素材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篇逻辑不明、不够连贯的文章如何能够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认同呢?因此,语言运用务必规范。我们要认真锤炼语言,让作文更有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运用适宜的修辞手法。如是记叙性的文章,建议巧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如是议论文,则建议使用排比式的分论点,呈现一定的语势,强化阅卷老师印象。比方说在2023年全国新课标II卷中,一个考生在作文《涵养宁静心灵,方有积淀成长》当中,运用排比的手法提出三个分论点:“宁静心灵促进专注学习,提升自我”“宁静心灵启迪人生智慧,涵养品格”“宁静心灵牢记初心使命,步履向前”,让论证逐层深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
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合适的表达方式能立竿见影地呈现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是记叙文,则重点在于使用描写的手法,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角度还原事情的面貌;如是议论文则应该运用议论的方式。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夹叙夹议会大大提升文章的深度。比方说在2023年北京卷中,第二道自选作文题目为“亮相”。该文要求是记叙文文体。一个考生将“双奥”之城描摹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其从立项到硕果累累的过程被比作一个婴幼儿的成长过程,最终汇总到中华民族的腾飞。其语言表现能力之非凡,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关注审题、立意、选材和语言等,进行自我训练,才能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好作文。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断练习,写出既让自己满意又让阅卷老师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