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言意兼得”落到实处
2024-05-29陈东旭
陈东旭
“言意兼得”是指在朗读、想象、补白和欣赏中紧扣文本语言,体会语言的意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说的训练中领悟文中的情,发展语言能力,在写的训练中感悟文中的意,强化语言能力。简而言之,“言意兼得”就是既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能将其表达出来。
例如,在散文《桂花雨》中,作者借物抒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真挚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在学习这一课时,为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言特点,感受其独特韵味。其次,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最后,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案例】
师:请自由朗读《桂花雨》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1: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我”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生2: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桂花的香气十分迷人。
师:如果把这两句话连起来,应该用什么样的关联词语才恰当呢?
生3:因为桂花的香气十分迷人,所以“我”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师:很好!那么,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什么?
生4: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桂花树不与其他树争奇斗艳。
师:(追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4:从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认为桂花树“笨笨的”,是不喜欢桂花树吗?
生5:作者肯定喜欢桂花树。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桂花树“笨笨的”呢?
生6: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突出桂花。
师:下面请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几个重点语句,串联起来说一说作者如此表达的意图。
生7: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两次转变话锋,第一次是写了“喜欢桂花”后,话锋一转,写桂花树“笨笨的”;第二次是写了“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后,又话锋一转,写“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作者这样写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一种写作技巧。
师:是啊!我们阅读文章时要用心品味,如果不认真阅读,不用心品味,就容易被表面的意思所迷惑。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教师围绕文章中的第二自然段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熟悉文本内容。其次,教师让学生安静思考,并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再次,教师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试说,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出几个重点词语串联起来说一说,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最后,教师通过“反复追问”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文字,品味文中的写作技巧,领悟文中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得益于“三个抓住”的实施策略。
其一,教师要抓住文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便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学习中的概括能力表现为能够将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总结,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或文字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概括能力包括三个要素:理解力、表达力和思维力。理解力是指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能够对文字进行解读、品析和欣赏的能力,这是概括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难以进行正确的概括。表达力是指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力常用的方法有“转化法”“保主舍次法”和“借助中心句法”。“转化法”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保主舍次法”是只保留关键信息,舍去非关键信息;“借助中心句法”是利用课文中的核心句子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言意兼得”为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用关联词表述“‘我喜欢的是桂花”和“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喜欢桂花”“桂花树笨笨的”和“香气迷人”,串联作者的意图。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确保“言意兼得”的目标实现。
其二,教师需要抓住冲突点,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学会运用各种感知器官,多看、多想、多说、多写,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许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后产生了疑问。他们认为,当作者提到“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时,实际上是在贬低桂花。然而,这一观点与这一自然段的“我喜欢的是桂花”似乎存在矛盾。按照一般的写作习惯,在提及“我喜欢的是桂花”之后,应该继续描述桂花的颜色和气味等特点,但作者却提到了桂花树的形态,这似乎是一种偏离主题的写作方式,甚至可能被视为人为地制造了冲突。在案例中,教师抓住冲突点追问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逐渐意识到,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桂花的特点,以及为后文描述桂花的香气迷人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其三,教师需要抓住隐秘点,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在提升表达能力时,教师应遵循“三让”原则:首先,让学生多加观察。通过观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从而有更多可表达的内容。其次,让学生有更多的叙述机会。这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与他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历。最后,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都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達形式。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后,马上抓住文本语言的隐秘点,并将其转移到表达方法上,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写作顺序,从“最喜欢桂花”到“桂花树笨笨的”,再到“香气迷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关注和理解文本的语言表达。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入地理解。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概括、探究和表达的训练。这样可以让文本的内容更具张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活力,让语文课堂更有吸引力,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