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
2024-05-29肖静荣
肖静荣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广东 佛山 52800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 “现代化产业体系” ,并将其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战略部署,提出我国当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目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牢牢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关键,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1-3]。
1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对 “现代化产业体系” 展开了相关研究。杜传忠[4]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重大意义、实现路径角度进行了研究。孙智安等[5]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素构成展开论述。陈英武[6]从 “结构- 特征- 支撑” 分析框架解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并揭示产业体系演进的规律性特点。李青[7]从大国竞争视角出发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 “安全稳定—体系完整—开放协同—引领控制—市场占有” 五个维度识别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特征。当前学术界较多围绕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时代特征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缺乏从区域或城市角度去剖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考量因素及对策思路。以佛山市为例,分析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考量因素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 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考量因素——以佛山市为例
新发展格局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前提是产业关联畅通,而产业的关联畅通在区域层面就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体系,在产业层面则是要形成创新与协同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所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新发展格局下各个地区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找准地区在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集聚,使产业链分工布局得到优化,使资源要素配置更高效率,从而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产业体系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产业类型的构成,而产业集聚则需以较大范围的腾挪空间为保障,而市、县(区)等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市、县(区)又不具有国家或省级层面的管辖权事权,因此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除了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特征以外,还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当前及未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能够继续做大做强;三是发展潜力较大,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关联产业较多。基于以上分析,从产业发展基础及优势、支柱行业发展情况、产业协作发展模式等视角来论述佛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构成。
2.1 产业发展基础及优势
佛山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坚持制造业立市、强市。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呈 “二一三” 的产业结构,自198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之后呈 “二三一” 的产业结构。1978 年以来佛山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50%~65%之间(2022 年三次产业占比1.7∶56.2∶42.1),2022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 万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1.8 亿元,均排在全国第五位。二产突出这一典型特点有力地支撑了佛山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佛山产业发展基础及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产业集群化明显。佛山建立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产品品类齐全,几乎涵盖制造业各行各业,机械装备、家电家具、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雄厚,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家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4 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2 个,已有8 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业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3 个新兴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质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化工制品5 个传统产业。二是镇域经济活力足。多年来,佛山坚持分权化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模式,大力推动财力、资源和管理权限向基层下沉,基层活力动力较足。全市32 个镇(街)中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6 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0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41 个,省级专业镇38 个,形成了 “一镇一主品” 的专业镇经济形态,主要行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率高达90%以上,专业镇经济总量对佛山经济总量的贡献率高达83%。三是品牌经济发达。佛山是中国品牌之都,累计获批创建南海铝材、佛山陶瓷、半导体照明等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3 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0 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有家就有佛山造” 享誉全球。佛山经济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特征明显、镇域经济发达以及经济发展注重品牌品质等一系列特质,为佛山这座城市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2.2 支柱行业发展情况
近三年来,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金属制品、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与家具制造这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5 成, “压舱石” 作用明显。2022 年,佛山市前十大行业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合计4283.86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3%,具体见表1。
佛山重点行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家电行业处在国内第一梯队,已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电配件产业链,涌现出美的、格兰仕、万和集团、新宝电器等一批营收规模超100 亿元的龙头企业。纺织服装产业特色鲜明,拥有针织、童装、内衣、袜业、牛仔服装等多个省级专业镇,行业内逐渐形成西樵面料、盐步内衣、里水袜业、九江服装、张槎针织、环市童装、均安牛仔等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营收规模超过50 亿元的溢达纺织以及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40.31 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2.35万台,占全国比例约6.4%。目前共有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企业2 797 家,其中机器人产业领域工业企业超过240 家,机器人领域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8 家,拥有库卡、ABB、川崎等世界机器人巨头,盈合、大族、埃斯顿等机器人骨干企业以及汇博、华数、嘉腾、隆深等一批细分领域本土龙头企业,呈现出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态势。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细分领域水平突出,通用设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约占广东省通用设备制造业的24.1%,专用设备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例约为15%。陶瓷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金属压力成型机械、印刷包装机械等专用设备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陶瓷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分别占全国市场的90%、60%和30%左右。汽车制造业产业链条趋于完善。佛山目前已逐渐形成以整车生产为主导,汽车关键零配件、汽车市场服务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兼备的完整汽车产业链条,现有规上企业218 家,目前一汽大众又正打造新能源汽车样板基地。近年佛山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条,2021 年广东城市群获批为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佛山成为广东示范城市群牵头城市。
2.3 产业协作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佛山产业发展形成了 “佛山制造+广深港生产性服务业” 的产业合作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佛山等珠三角地区承接香港产业转型,佛山生产的产品通过香港实现 “借船出海” ,之后在自主品牌生产的 “造船出海” 阶段,佛山又借助外聘广州的 “星期六工程师” 突破技术瓶颈,这是 “佛山制造+香港商贸” “佛山制造+广州科技服务” 最早的雏形。到2009 年中央批准了 “广佛城市一体化规划” ,广佛同城化的深入推进,佛山与广州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人口流动等方面交织在一起,使得 “佛山制造+广州服务” 的产业合作模式持续深化,佛山依托广州的大型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配套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才得以集中更多资源发展制造业。2019 年中央层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三大着力点仍是广佛全域同城化, “佛山制造+深圳创新” “佛山制造+香港的科技创新、品牌设计、金融服务” ,可以看出仍是 “佛山制造+广深港服务” 的产业协作模式。
佛山的制造业产值较高、占GDP 比重较大,但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两者失衡尤为明显,据统计佛山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缺口从2014 年的2 900 多亿元增加到2018 年的3 239 亿元,又后慢慢缩小至2022 年2 539 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佛山制造业对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强烈。
综合以上考量因素,佛山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路是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补足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 佛山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佛山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面临外部因素的挑战,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从外部来看,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下行对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内部来看,佛山面临着产业层级较不合理,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人才、资金、能源等要素支撑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3.1 外部因素的挑战
3.1.1 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对产品出口造成影响
佛山制造业产能较大,有很多企业的产品需销往国外,2022 年佛山市出口总额5 562.54 亿元,增长11.1%,但增长幅度比上年减少10 个百分点,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对制造业企业影响较大。
3.1.2 房地产市场下行对相关企业影响较大
佛山市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关联度较高,主要包括陶瓷、铝型材、金属制品、家电、橡胶和塑料制品、家具以及相关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 个行业。房地产市场下行对这7 个行业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房地产投资下滑,对建材类行业(陶瓷、铝型材、金属制品)冲击较大;房地产销售不旺,对家装类行业(家电家具、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造成一定影响;房地产市场压力向上游传导,对陶瓷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等专用设备制造业带来间接影响。
3.2 内部存在的问题
3.2.1 产业层次较不合理
佛山工业的结构整体上面临 “全而不优、大而不强” 的问题。2022 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 761.84 亿元,增长5.8%,其中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为2 599.18 亿元、占比45.1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2 916.14 亿元、占比50.6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325.83 亿元、占比为5.65%。近些年来,佛山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呈上升趋势,但也应认识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总量和占比一直徘徊不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总得来说,佛山经济新动能存在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
3.2.2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从创新投入来看,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较低。2022年,佛山市R&D 投入占GDP 的比重为2.88%,而深圳5.49%、东莞4.0%、广州3.26%,在珠三角9 市中只比江门、中山、肇庆高一些。
从产业基础能力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偏低,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多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属于集成创新,源于本地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比较有限。例如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减速器、伺服电机以及控制器等重点环节均存在空白;智能家电领域则存在控制器和工业软件薄弱、重大技术原创不足等弱项。
从产业配套来看,产业的中高端零部件协同配套能力不足。例如支柱行业智能家电行业的芯片在佛山本土提供得较少,陶瓷机械的喷墨打印头也存在卡脖子的现象,汽车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在本地配套率不到30%。
从成果转化来看,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对接不足,较多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沉淀在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与产业融合度、科技资源转化利用率不高。
3.2.3 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不足
从人才要素看,一是数量较少。具有高级(正副)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不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不到人才总量的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5%左右,其中博士和硕士人数不足万人。二是缺乏领军型人才。缺乏一批携带项目来发展,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头羊的企业和科技领军型人才。此外,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高技能人才缺乏。佛山市技能人才接近120 万,但高技能人才仅占30%,用工短缺问题普遍。
从资金要素来看,一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总体能力不强,企业通过股改上市等途径实现规范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截至2022 年底,佛山上市企业数量76 家(A 股48 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不足1%。二是获取风险投资支持能力偏弱,而坚持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需要多样化融资渠道的支持。科创型企业在种子期和初创期风险较大,尤其需要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这类融资渠道,但由于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佛山的风险投资机构相对于广州、深圳来说比较少,整体运作水平欠佳;同时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效率不够高,吸引社会资本的规模有限。
3.2.4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
尽管佛山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近十年发展实现了翻一番的增长,如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高占比,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加快,但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总体规模尚小,数字经济、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规模较小,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研发设计、核心技术攻关的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力度偏弱。以工业设计为例,佛山市工业设计机构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但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上企业仅9 家,产业规模小且设计效率和效益不高,工业设计产业服务收入仅是深圳的1/4,工业设计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端专业设计人才短缺。总之,佛山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
4 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思路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结构、技术、政策等层面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因此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少包括三个构成要素,一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二是推动产业体系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演进的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三是引导产业良性运行的产业制度政策体系。所以,佛山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创新体系、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制度政策体系。
4.1 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体系优化升级
支柱产业要促进集群化发展,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国际竞争力;传统产业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转型升级,具体包括培育数智化转型的标杆起到示范效应、强化金融扶持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成本、支持中小企业抱团式开展数智转型;新兴产业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未来产业要建立前瞻性遴选机制,重点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超材料、绿色氢能、合成生物、基因治理等产业,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推动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会展等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4.2 构建产业生态创新体系,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领域的应用型科技创新。做实做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最大限度发挥好一批政产学研平台的作用,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在生产端应用端开展技术攻关,掌握高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二是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实施拓品种、升品质、提品牌 “三品” 行动,从供给端发力适配和引领消费需求。佛山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八成进入千家万户,这也说明佛山很多企业能体现价值的创新应立足于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中高端产品,提升在质量和品牌,更好满足和引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不断升级的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三是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形成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好局面。目前佛山传统制造业人才数量庞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紧缺,科技领军人才尤其稀缺。对于科技领军人才,一方面,依托重大项目、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另一方面,开放科技攻关项目,采用 “离岸引才” 、短期兼职、顾问指导等方式,柔性招引领军人才主持重大项目、担纲重大平台。对于高技能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学徒制和定制化人才培养,实现 “订单式” 输出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所学即所需,不存在脱节的问题。
4.3 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制度政策环境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放开市场准入、激发市场竞争力、优化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完善要素流动机制等手段,促进技术、资本、人才、信息、土地等要素资源和合理配置和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迭代更新佛山 “益晒你” 企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全覆盖” ,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三是优化产业政策体系,确保增量和存量两手抓。现有的产业政策更多倾向于扶持新兴产业和对外企业的招商引资,但佛山优势传统产业占了半壁江山,产业政策也要重视对现有企业二次发展的扶持与引导,提振本土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