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05-28雨菡
包拯作为历史上清官文化的明亮符号,一直深得人心,光耀古今。在作为“镇汴之宝”的《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上,众多名字赫然在目,“独包孝肃公(包拯谥号为孝肃),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伫立碑前,凝望着那处鱼状凹痕出神——包拯的名字早已湮灭无存,化作深嵌在碑上的一条黝黑发亮的鱼,鱼头昂扬向上,直指苍穹。人们置身碑前遐想联翩,包拯的名字满覆着人们的手泽,他的光辉形象和丰功伟绩又一次在脑海中重现。望着,想着,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便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抚触那个已荡然无存却永远铭记的名字,心中一时潜流暗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包拯的名字虽然已不在石碑,但却一直在人们的口碑,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事迹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他的名字隐去了,他却化为一条鱼,游弋在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如水百姓中,与黎民百姓鱼水情深,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口口相传。
为传递清官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廓清乌烟瘴气的官场聊尽绵薄,著名作家南豫见一直酝酿写一部包青天的作品,但却并未仓促下笔。他从2008年开始琢磨四大名著何以成为盛传不衰的经典:“开始耗费大量精力体力去研究四大名著,从作者生平、出书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生态、民风民俗、作品影响、经历波折、及后世评价。”经过十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它们之所以成为名著,与社会环境因素、作者个人因素,重要的是与民间社会情绪的融入程度。这三者彼此制约,又相互交融。前者是关键,其二是根本,后者是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这四人尽管出生、经历迥异,遭遇坎坷不同,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这三者的平衡点”。
方向明确后,为传承经典著作,赓续这支文脉,让它继续源远流长,从2019年开始,南豫见竭尽所能地搜集整理有关包拯的图文影音等各项资料,结合他对四大名著的深刻理解,着手创作《包青天》,终于2023年完成了这部长达75万字的长篇巨制。
《包青天》分上、中、下三卷。上部为《青天现世》。一开篇便波澜迭起,将人引入胜境:家中排行第三的包拯出生时脚心有颗红痣,王氏说这是“清官痣”,是将红日踩于脚下,以后或可青云直上。包家次子包海、李氏夫妇为谋家产,先是欲用砒霜毒死父母和兄长包山、王氏夫妇,接着装神弄鬼恐吓父亲,之后又与相师沆瀣一气,污蔑包三是妖邪,并狠毒地弃之于荒山野岭喂狼,幸有武功高超的王氏赶去将包三救回,又忍痛将亲生儿子黑子送人,以瞒过包海夫妇。经他们精心抚养的包三长大成人后,在科举试卷上勇敢无畏地上书直陈,终让乌烟瘴气的科考舞弊案告白于天下,他也由此步入仕途。
中卷《深宫喋血》。作者绘声绘色地重现了“狸猫换龙子”这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刘妃心狠手辣,谗言陷害得皇后李娘娘被打入冷宫,又打算弄死李娘娘刚诞下的皇子。太监陈琳等与奸佞斗智斗勇,用剥皮狸猫冒充太子,瞒天过海地带出宫,藏入包家旧宅,正好被包山与王氏偶遇抱走。李氏又欲毒害龙子,却被包拯识破而未能得逞。郭槐等奸臣贼子又前去包家追杀龙子,幸得八贤王紧急救下。包拯之后装疯卖傻,谎称卖掉龙子,设计擒获了几位贪官,破获了定远大案,升职为开封知府……
下卷《宛丘天案》。时逢荒年,民不聊生,贪官污吏却借赈灾之机中饱私囊,包拯赈济灾民,为民除害。这个故事,让读者再次认识到包拯这位清官背后的不易:就以“陈州放粮”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脱口而出的词语,而是包拯历尽千难万险才做到的壮举。人们也再次感受到包拯的执法如山和不畏权贵——他最终靠决意祛除奸恶的凛然正气与皇上深明大义的大力支持,扳倒了贪赃枉法的皇亲国戚,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包青天》中有百姓乐于听闻的故事。有的已为百姓耳熟能详,如“狸猫换龙子”、“陈州放粮”等,不管是史实还是杜撰,皆在民间流传已久,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情绪积累和群众积累,能在《包青天》中再次重温,也是再次面对包拯等忠臣的报国爱民之心,会再次为之深深触动。
著名演员濮存昕说过:“没有有趣不称其为艺,艺必须俗,文雅艺俗,艺术不通俗一定无趣”,诚哉斯言!四大名著之所以流芳至今,重大原因之一就是通俗有趣,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水准。四大名著一言以蔽之,就是一部部颇具趣味的争斗史。红尘俗世,有人处即是江湖,江湖之上,难免风波不断:《红楼梦》是人与人斗,《三国演义》是国与国斗;《水浒传》是平民与朝廷斗,《西游记》是人与妖斗。也有人说《红楼梦》是情,《三国演义》是争,《水浒传》是义,《西游记》是悟。不管是风起云涌的各样争斗,还是引人深思的情、争 、义、悟,皆充满浓郁的烟火气,仿佛人生无所不在的纷争也延伸至作品中,架起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红楼梦》中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三国演义》中的刀光剑影,你争我夺;《水浒传》中的义薄云天、浪迹天涯;《西游记》中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这些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故事,让人心潮起伏,茶余饭后有了聊可消遣的谈资,津津乐道之余也颇涉遐思,进而与民间情绪深深相融,渐渐地尽人皆知,有时也成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戏谑、参照或警戒。
南豫见也是秉持“文雅艺俗”的文学理念,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通俗有趣。这部新作《包青天》中,家庭里谋夺家产、科举场谋取功名、宫闱内血雨腥风、官场上尔虞我诈……真是处处江湖,处处风大浪急,但故事结局多为花好月圆,大快人心——正义最终都战胜了邪恶!《包青天》中的故事多为百姓喜闻乐见,也融入谋杀、武侠、鬼怪、巫术、宫廷、高官、帝王等因素,扣人心弦,令人着迷,读来饶有兴趣,让人看得痛快淋漓,现实生活中的失意不满或许借此得到些许安慰:想象着自己或可成为正义的化身——仗剑天涯,路见不平便掣剑出手,挥剑过后,河清海晏,一派升平气象。《包青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英雄情结,也让人心存幻想,期待现实生活中也能有青天现世,惩奸除恶。
四大名著中成书最早的《水浒传》,语言特点是明快洗练,通俗易懂;其后的《三国演义》继续演绎这一特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深雅与浅俗有机统一;《西游记》的语言既清新流畅,又偏口语化;《红楼梦》的语言既典雅华美、精准凝练,又有浅近质朴的方言俚语。总之,四大名著的语言都是既雅致又通俗,故而受众甚多,流传甚广。《包青天》赓续了四大名著这一雅俗共赏的文化脉络:文字精雅凝练,节奏明快,给读者以愉悦的阅读体验;此外,偏口语化的语言又通俗易懂,浓烈的生活气息扑人眉宇,将读者与作品紧密地连结起来,不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让读者隔膜较少地接近作品,让读者有较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南豫见的长篇小说《包青天》,传承了四大名著的情节曲折、摇曳多姿,语言也向之看齐:雅俗并存,让人喜闻乐见。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包青天》都延续了四大名著的文脉,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熠熠闪光的优秀传统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与南豫見十多年来对四大名著的潜心研究分不开。这样一本淹然百媚的佳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和喜爱,必然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
雨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曾入选多本文学作品选。曾有作品被作为多省、市初、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著有散文集《念你如昔》《坚持美好,永远妖娆》和《缘来缘往,不诉离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