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外一篇)
2024-05-28王山根
农历二月初二,简称二月二。这是一出正月,豫北地区农村非常重视的第一个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四件事情:一是剃头;二是改善生活,摊煎饼吃;三是太阳出来之前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四是“围圈”,即早晨起床后用草本灰在院中各个角落、房前屋内围成若干个灰圈,同时在院中央围成一个囤形圈,放上香炉、摆上供品、点上高香。由于年小无知,参加工作前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这四件事情,只是听父母说,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直到后来才知道其中的原由,原来和龙有关。
龙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腾,不仅是和风化雨的祥瑞之物,更是力量、声望和睿智的象征。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和古代天象有关。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此作为观测天象的参照物,俗称二十八宿。我老家有“二十八宿刮王莽”的传说,说的是辅佐刘秀打天下的二十八位悍将代表二十八宿,其中有位叫吉昌的悍将就是我们乡的。不过,这只是一个印证二十八宿非常厉害的传说罢了。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古人发现每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农历二月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代表龙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代表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龙抬头的时间均提前一点,一个多月后,整个龙头就抬了起来。
二月二,正介于雨水、惊蛰、春分三个节气之间,此时,大地气温回升,预示着春耕伊始。伏羲氏时期,他“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而且还作为一项国策推广。每逢二月二,都要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亲耕农田。后来,这天也被赋予更多含义和寄托,衍化成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主要是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老家有正月里不剃头之俗,都是赶在大年三十前把头剃了,寓意新的一年不能让头发压着抬不起头,否则一年中就时运不好。二月二这天正好是龙抬头的日子,此时头发长了一个多月,也该剃一下了,便又有了二月二要剃头的习俗。
小时候,村里有个剃头店,三间瓦房,坐落在村子中央广场。农闲时剃头店比较热闹,那时没有电视机,一些上岁数的老人喜欢在这里聚堆,天南海北聊会儿天,剃头匠是本村两位40多岁的男同志,负责全村男丁的剃头任务,主要业务是剃平头、刮光头。妇女们则在家里邀请邻居或同伴为自己剪发。每当头发长了,大人会主动前去剃头,小孩儿则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剃头,剃一次头只要几分钱。
我最怕冬天剃头,主要是冬天衣着臃肿,剃头时围挡不严,细碎的头发容易掉进脖子,甚至滑向脊背,刺挠得不行。夏天就不一样了,衣服单薄,剃头后,河里一洗澡,细碎的头发会被冲得一干二净。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剃头,因碎发刺挠脊背,有意识地晃动了几下脊背,结果影响了剃头匠的手劲,头发被推出了一个大豁子,最后不得不剃成“光葫芦”。后来,两位剃头匠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其孩子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把各自经营的剃头店打理得风生水起,不仅店名时髦,而且增加了烫发、染发、护发等女性理发业务,墙上挂的都是非常前卫的发型图画。二月二这天,理发的人比过去多出几倍,生意十分红火。
二月二,改善生活,摊煎饼吃,也有讲究。我的理解,正月刚过,节日的余热尚未退去,二月二接力而至,再进行一次节日庆祝,意义更大,预示着一年好事连连。但与传统习惯联系在一起,又不得不佩服我国文化的底蕴和深奥。这一天,不少饮食都被冠以龙字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我老家把吃煎饼视为吃“龙鳞”。总之,借龙企盼幸福吉祥。
摊煎饼是母亲的拿手活。孩童时代,每年二月二一大早,母亲就把摊煎饼的绿豆面配上麦面和好,然后支上鏊子,点火加热,在鏊子上擦上一层花生油或菜子油。等油热后,舀上一勺和好的面,倒在鏊子上,接着用一节光滑细致的高粱杆上部,把面均匀摊在鏊子上,根据火候和煎饼熟热程度,用一种特制的翻刀来回翻腾,防止煎糊,直到煎饼熟透。当时用的燃材为麦茬,这种燃料,燃点很高,容易掌控火候,而且煎的煎饼特别好吃。我和弟弟经常围在母亲身边看她煎煎饼,煎饼煎好后,母亲总是拿上一张先让我们解馋。如果再捣点蒜汁沾着吃,味道更美。至于二月二这天太阳出来之前妇女不做针线活,据说是怕钢针刺伤了“龙眼”,太阳出来后就没事了,这也是妇女一年中难得的一会儿清闲。
“围圈”则有两种含义,一是借助火灰以避毒虫之害,二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俗文化接受和传承至今,变成了发祝福短信。这一天,发送祝福短信的人特别多,而且写的非常好,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五月端午
从记事起,豫北老家从不把端午节这天称为端午,而是叫五月单五。只是2008年国家将其列为法定节假日后,村里人才慢慢接受端午这个称谓,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叫五月单五。
西晋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端午一词的记载。我国古代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法,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好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至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说法很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深入人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深最广,现在的端午节都与纪念屈原紧密相联。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小时候,温饱是个大问题。从农历二月到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期,我和小伙伴一样,非常盼望节令到来,吃上一顿好东西。过了二月二,就是五月单五,五月单五就能吃好东西了,对这个节日的盼望可想而知。北方河流、湖泊少,不像南方那样水系发达,五月单五还要赛龙舟。我老家是不赛龙舟的,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包粽子所需要的馅料不是糯米,而是黍子。
豫北平原不产糯米,加之当时粮食流通受限,南方的糯米到不了北方,只能用黍子代替糯米。黍子乃五谷之一,具有很强的粘性和甜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而且是酿酒的上等原料。因产量不高,都是小面积种植,属于稀有农作物。村里人只是逢年过节,才蒸上一锅用黍子面做的黏窝窝吃,解解馋。
包粽子所用的苇叶取自村外寨壕里的芦苇。我们村是一个拥有6000多口人、由三个行政村组成的大村,统称近德固。村外是一道长约5公里的寨墙环繞,寨墙下是一条20多米宽的壕沟,壕沟里种满芦苇。初夏时节,正是芦苇生长旺盛的季节,一簇簇芦苇挺拔向上,一片片苇叶青翠欲滴,你需要多少苇叶,不用向谁打报告,只管到寨壕里挑着撇下就是了。五月单五前一天,不等母亲吩咐,我就带弟弟把苇叶撇好了,只等五月单五清水洗过、煮后即用。
母亲包粽子的技术很高,先取两片煮过的苇叶,交叉叠放,旋转对折,卷成三角状,然后放进一团黍面,中间加上一颗小红枣,将苇叶包好,并用棉线把包好的粽子缠紧,放到锅里加水开煮。
那个年代煤球烧不起,全村几乎没有使用煤球炉的,做饭用的都是土灶,锅是生铁锅,燃料为桔杆或木柴,鼓风助燃的器具是风箱,这种锅灶做出来的饭特别好吃。煮粽子也不例外,当煮的粽子还是七八成熟的时候,一股股醇香便随着腾腾热气扑鼻而入,让人食欲难抑。
老家是孝道之乡,民风纯朴,亲情浓郁。不论谁家过节,都要把好吃的东西先送给本家长辈吃。粽子起锅后,母亲先拿出几个放到碗里,让我趁热送给本家的三爷、三奶吃,然后才让我们吃,这种孝敬老人的好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一年五月单五,家里没有包粽子,主要是黍子收成不好,集体分配的黍子不多,陈年的黍子都碾成面在正月十五做灯盏了。我们那里有正月十五用黍子面做灯盏“散灯”的风俗,即晚上在灯盏上插上小蜡烛,放在院中和屋内重要位置,意在为各路神仙照明,祈求神明保佑。“散灯”之后,灯盏一直放到二月初二才吃。母亲感到,即使没有黍面粽子,也要过好五用单五。母亲特地到集市上买了几块用黍面做的黏糕替代粽子。虽说不是粽子,但也感到了节日浓厚的氛围和母亲拳拳的爱心,比吃粽子还要香甜。
如今处于商品大流通时代,南方的糯米经常出现在北方超市,但村里自制苇叶粽子的人家几乎没有了。每到五月单五,都是到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而且粽馅多种多样,既有甜的,也有咸的;既有糯米的,也有瘦肉的,但唯独没有小时候吃的黍米做的。
每年五月单五放假,我都是从郑州赶回老家过节。我的宅院离寨墙五六十米,出门就能看到寨墙遗址。每次回家,我总是到寨墙边走走,回想一下当年它那雄伟厚实的模样,回想一下墙体上生长的各种花草,回想一下寨壕里随风摇曳的芦苇,回想一下我和小伙伴们攀爬玩耍的身影……每一次回忆,总感到格外亲切和温馨。只可惜时光已逝,物非昨天。
我也时常想象当年寨墙如果不被推平,保持到现在的亮颜:寨墙上是干净平坦的柏油步道,寨坡上是绿化美化的树木花草,寨壕里是葱郁茂密的芦苇和艳丽绽放的荷花,但这些美景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只能装进梦里、珍藏心间。
五月单五是一个粽子飘香的日子,从初夏款款走进喧闹的村庄,走进庄稼人的心里,带来对往日生活的回味、对现在生活的执着。岁月在变,日子也会越来越甜。
作者简介:
王山根,笔名田歌,河南省南乐县人,1985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学作品集《过去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