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与望月亭
2024-05-28刘天义
一
襄城紫云山因名胜诸多、景色幽美而闻名中州。位于景区中心的望月亭,以得天独厚的位置,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浓的古韵古香占尽风光。
亭子居紫云书院以南150米处,在一道山岭的槲树林中呈一抹金黄。高12米,5米见方,上下二层。四个翼角高翘,挑檐由半拱向前托出,四根朱红立柱坚固地竖立在石础之上,平稳托起二层与攒尖宝顶,给人以屹立挺拔、宏丽庄严、浑厚大气、古朴典雅之感受。二层花格全开窗,窗棂简约,玲珑隽秀,新颖别致,显示着始建者卓越的智慧与灵巧。
游客观光紫云书院之后,穿过一片竹林,跨过墨香溪和二柏三石一孔桥,再登上层层石阶,就可以来到亭下。若沿亭东的登山小道,可达防空洞、胡家寨等景点。向西,穿过密林,能探访一些别墅和隐沦小院。向南,再攀高阶,直达南屏,能观赏饮马亭和天池风光。不过,许多游客见斯亭后,总是流连其间,小憩片刻,深吸一下新鲜空气,平抚一下心境,享受一下美的生活。或拾阶亭上,眺望书院,浮想联翩,模拟先贤举止,圆一场“尚书梦”,而陶醉在弥漫着书香的山川之中。
二
据传,望月亭为大明户部尚书李敏所建,与紫云书院俱生。起先,他与族人用四棵苍翠槲树为柱,绾杪稍枝叶为盖,用本山红石为桌凳,草草建成。之后,又用草茅覆顶,成为与学生做诗、咏唱、抚琴、赏月的去处,也为乡亲们上山耕樵采药等,提供了休憩之所。清康熙初年,李敏后人、被誉为“中州八儒”之一的李来章主政紫云书院时,将望月亭改建为二层青石木瓦结构,可惜于民国被毁。1996年重建后,基本保留了原来风貌。500多年来,望月亭一直映衬、连接、守望着书院,和书院遥相呼应,同荣同喜,同悲同忧,也陪伴着李敏度过那些非凡的时光。
李敏(1425—1491年),字公勉,襄城南大街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初任从五品监察御史,后因“明习法律,有能名”,刚正不阿,于天顺初年(1465年),肩负抚定贵州少数民族及巡抚直隶的重任,不久,在保荐之下,超迁正三品浙江按察使。
正值李敏踌躇满志大展鸿图之际,成化四年(1468年)母丧讣音传之江浙,即丁忧还乡。这是李敏入仕14年后第一次回到故鄉。也就在他尊制守孝的日子里,李敏“守”出了书院,“守”出了望月亭。
这位受学于姑苏大儒顾昌的襄城学子,深感“年逾四旬而道不加修,官居三品而功无寸补”之遗憾,欲在母亲墓旁深入研习经卷,升华学识水准,为进一步报效国家积蓄知识才干。同时,他又结合“为政必资乎贤才,养贤必由于学校”的实践体会,迈出兴办书院的步伐,欲开创襄城“同兴礼让之风,共享文明之治”的崭新局面。
当时,正处于明朝书院文化开始转向复苏的过渡时期,在全国,仅新建的书院就有70多座,是开国初期的3倍。紫云书院,是当时突出的一座。原因:其一,李敏青年时期曾先后游学洛阳龙门书院、登封嵩阳书院,深得程朱理学真谛,在创建上重现了古书院的学规与设置。其二,是把亲情孝义转化为泽被故里、奉献家乡的一项义举。其三,得到同僚、官府的大力支持。
李敏在《紫云书院碑记》说:“始建小屋三楹,覆以草茆,仅蔽风雨,筑土垣,聊作藩篱,间当于一二学徒观书其间。”
显然,亭子初建时,规模较小。但就在此时,翰林院待书御史白公与副御史王公在巡视河南期间来此探望,见到其狭隘简陋情况,“遂命有司改作之”,支持李敏成就了千秋大业。“时知县赵琳,县丞张冕,主薄宋环,典使高志安,奉命惟谨,而教喻王财、训导王冕亦克襄之,鸠工集材谋传不朽。”
新建的望月亭下,素衣练冠的李敏,面对求学者“室不能容”的教坛盛事,禁不住以《紫云残雪》为题抒发借阳和之力,去迎接春天美景的壮烈情怀:
“残雪西山尚未晞,更逢晴日送光辉。
冰屋拔地三千尺,玉柱亭空几百闱。
朗耀夜深回昼景,清光春晓酿寒威。
何时一借阳和力,沛作甘霖润百腓。”
三
古时,守孝期满27个月后,脱去丧服,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守丧名为3年,实则27个月。但若是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或有其他特殊需要,朝廷也可强制守丧官员出仕。这样情况,称为“夺情”或“起复”。
朝庭对才干卓著、忠于职守的李敏当然要“夺情”,要“起复”,因为更多的军政大事需要他去处置、去操劳。当年冬天,李敏在圣旨连催、钦差坚请的情况下,只好结束不足一年的守孝时间,重返政坛之上。旋任湖广按察使,历山西、四川从二品左、右布政使。成化十三年(1477年),调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又二年,诏为兵部右侍郎,在兵部达4年之久。
以上15年间,李敏从执掌一省刑法到综理全省的地方长官,从规谏君主、纠弹官吏的都察院御史到统管三军的兵部副职,在仕途上实现了理想的人生跨越。同时,做了几件震动朝阁的大事。
其一,任监察御史巡查直隶期间,针对蓟州的运饷海口多发生沉船事故,造成海运不畅,有碍军务的严峻形势,“建议别开三河达蓟州,以避其险”,收到惠利军地双方的理想效果。
其二,李敏任山西布政使时,见山东、河南诸省到边关转运军饷,路途遥远,劳民伤财,就下令把实物改为银两输送前线,使百姓免旅途之苦,省耗费之银,使军队省去转换环节,“得以治备军资,以备军兴”。更重要的是,擢任户部尚书之后,奏请京师附近地区及内地州县输粮边关者,每粮1石征银1两,按当时粮价折发军饷,剩余的留下备用。这样,自秦汉至明朝上交国家的田赋、丁赋(世称“二税”),由实物改为银两,为后来通行的“一条鞭”赋税制度做好了铺垫,提供了经验,首开了先河。
其三,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时,面对敌军骑兵出没塞下,扰乱百姓,掩杀守兵的险恶敌情,采用设置埋伏的战术,一举活捉侵敌,并修治防卫工事,使敌军不得南下侵犯。这场军功,显示出李敏军事方面的才干,为擢升兵部右侍郎提供了前提。
但是,李敏不愿到兵部供职。因为“马文升事件”向他传递了不祥信号。马文升,河南禹州人,是李敏的同乡好友,以刚正为人,不媚权贵的气节闻名当朝。成化十五年(1479年)五月,掌管西厂的特务头子,大太监汪直奉命巡视辽东。其所到之地,地方官皆于路边迎拜马首,生怕因招待不周招来横祸。当时奉命整饬辽东军务的兵部右侍郎马文升只是一般迎接招待,也不去拜见送礼。于是,激恼这位权倾朝野的钦差大臣。不久,汪直便以“禁卖农具给建州人,激起女真人骚乱”的莫须有罪名,将马文升逮捕关进锦衣卫大牢,后被罢官发配到重庆卫。而接替马文升的就是李敏。
兵部四年,李敏耻与宦官及同类为伍,深得尚书余子俊器重,二人“协心相济治部事”,为六部所称道。然而,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心腹陈钺却取代了余子俊,而且,“怙汪直势,数撼李敏,敏守正不为”,使李敏处于“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维谷之地。
成化十九年(1483年),李敏心中涌起隐居山林的念头,便以染疾为由,“寻以病归”,回到家乡的紫云书院,来至遮风避雨的望月亭下。
四
辞别王驾,李敏回归,确有“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也有“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徽”的迫切,因为,他惦记着家乡的书院,惦记着望月亭。
望月亭里,又传出李敏深沉浑远、荡气回肠的洞萧之声与古韵流淌、秀润山川的琴瑟之音,歌曰:
“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朝为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
…………
为表示归隐山林的决心,他于书院西侧还建起了辞君亭。
书院的山野之趣,不亚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然而,李敏并非放浪形骸,酒醉方归,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其间,他采取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中讲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理学大义送至学生心中。同时在研习儒学经籍为主的基础上,间亦议论时政,推进学术水平提升。有时也借助来访的名儒学者之力,来雕琢山间美玉,为书院增光添彩。一时间,紫云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唱诗应和,文风大盛。当时来紫云书院探望李敏的吴门书画家沈周(与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所绘制题诗的《紫云书院十景》妙笔丹青,就为当地文坛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其中《览翠围枰》一诗,则记录了在望月亭下宾朋满座契阔谈?的真实场景。
“四周苍翠一亭奇,高占阳光风物宜。
海内朋簪初合座,手中谈柄偶从基。
树阴逗雨添枰润,石面凝云落子迟。
国计筹余闲及此,亦将得失付希夷。”
马文升平反昭雪之后,也来这里探视慰问,一诉衷肠,并以《紫云书院山》为题,赞颂了李敏办学的业绩。
“崒嵂孤峰上插空,宛然削出玉芙蓉。
四时云气春偏盛,酿作甘霖济岁丰。”
龙腾虎跃的书院盛事,催促着李敏驱逐心头上的愤懑与忧思,换上幽渺古旷、静谧隐逸的思想境界。他在望月亭对着皎洁的月光,构思着传承理学的方案蓝图。
不久,老上司余子俊奉旨而来,并赠“理学真传”匾额,悬挂书院的大成殿里。这是继成化皇帝赐名赠匾“紫云书院”后的又一项殊荣。看来,朝廷已将李敏隐居的梦想破碎,又从望月亭下唤出,推进他重新挺进辅助朝纲,担当重任的轨道。
五
李敏第三次走出紫云山的年代,是大明朝将要辞旧迎新的岁月。归京后,李敏如实反映“河南大饥”,道悉饿殍的灾难情况,并“条上救荒数事”,建议朝廷帮助家乡百姓,重建家园。皇帝采纳后,责成有司进行赈济,这有效缓解了中原大地的年馑之劫。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60岁的李敏,担任漕运总督不久,旋任户部尚书。不久,成化皇帝朱见深随大他18岁的万贵妃归天而去,太子朱佑樘登上帝位,历史上的“弘治中兴”时代随之降临。四朝元老李敏遂以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股肱之情,来辅佐年仅18岁的孝宗皇帝。
李敏先从革新制度入手,力克财赋弊端。当时,京城崇文门商铺所纳税金,大部分被“势要所侵渔”,造成财税流失、税司虚设的怪状。李敏采纳已担任吏部尚书马文升的建议,增设了监视机构,有效堵塞了漏洞。
同时,也解决了积重难返的庄田问题。成化皇帝末年,没收获罪官员的庄田和各地藩王原来在京郊的皇田,共三万六百多顷,无人耕种,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一些无赖乘机豪夺皇田,为所欲为,造成暗设赌场、残杀佃户、抢劫妇女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更有甚者,连顷阡陌辟为牧场,马奔鹰扬,成为骄奢淫逸,伤痛民心的罪恶渊薮。对此,李敏不畏权奸,直谏皇上,把这些庄田回收国家,统一管理,按每亩租银3分租与农民耕种,然后收税,以资财政开支。这件事,显示出李敏的非凡胆识与执政魄力。
为使朝廷重视农业发展,李敏又建议把皇耕旧仪换上新的内容,使之真正起到作用。弘治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个春天,按祖制,应在所谓亲耕的田里“秉耒三推”,并让公卿手握农具推上9次,以示以农为本,率先春耕之意。李敏建议让代表上、中、下生活水平的農民各10人参加,挽袖跣足一同耕田劳动,让君臣亲自观看感受农民艰辛耕作的场面,以了解农民之苦。此建议得到皇帝的赞许,并被以后沿袭不衰。
李敏如此恪尽职守,勇于直谏,时间一长,自然引来皇帝的不满与太监势力的冲击。弘治四年(1491年)南京御史与守备太监蒋琮发生争执。朝廷竟将御史逮谪,而蒋琮居职如故,李敏多次上疏据理力争,但皇上拒听,仍按原判。面对朝纲溃乱,政败宦官的时局,李敏无力扭转,遂再以染病为由乞求辞官,告老还乡。
皇上深情挽留这位历仕景泰、天顺、成化、弘治的四朝老臣,并亲自探望,说:“君臣一体,卿勿去,朕使医视卿。”但李敏决心下定,坚辞病归,皇上只好命有司做好路途安排,并遣派官员,专程护送。但未抵襄城,李敏逝世于途中内黄县(属河南省安阳市)。遗憾的是,他逝世前没有见到一位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见到他亲自兴建的紫云书院和望月亭。
弘治帝听到讣闻,悲痛难抑,遂派官谕祭、主持葬礼,赠“太子少保(从一品),谥恭靖”。
人世间,有一种现象,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一些无奈和悲凉。历史表明:李敏的无奈和悲凉已随落叶流水而去。他的业绩,已经转为襄城人永世的骄傲与辉煌。与之相比,那些宦官小丑们却被人们所不齿。
钦差大臣、太监戴义的题诗:“紫云书屋构山隈,汩汩寒泉绕涧回,花开四时联锦嶂,晴峰高捧太阳开。”只能镌刻在一块小石碑上,且镶嵌于书院东厢房的南窗之下,500年来屈居一隅,不得立身扬眉。显露出李敏不屑权贵,卑视宦官的凛然正气。
望月亭,一座凝结着书院文化的经典建筑,一个神圣而肃穆的历史文化符号,将永远讲述着大明李敏的风风雨雨与不朽人生。
作者简介:
刘天义,与新中国同龄,河南襄城县王洛镇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襄城览胜》《乾明寺》《从柴童到将军 武传胪刘金华传》《白塔寺传奇》等书,曾校注明嘉靖《襄城县志》,参与撰修《襄城县志》《襄城县地名志》《襄城县名胜古迹》及多部地域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