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下戏剧舞台场景的创新
2024-05-28崔玉婷米滢静
崔玉婷 米滢静
元宇宙技术与戏剧舞台场景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戏剧自身寻求革新和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融合高端信息技术的全新数字媒介,元宇宙通过其可扩展、可交互、可渲染的虚拟情境重构了演出场景的多维空间,舞台场景被扩大,观众的沉浸度也随之加深。戏剧舞台场景利用元宇宙的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戏剧表现形式,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的交流空间,借助混合现实技术营造戏剧舞台的意境。因此,通过融合元宇宙技术与戏剧创作打造具有“现场感”“交互性”“沉浸式”“逼真感”的舞台表演来重新定义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体验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以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戏剧表现形式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将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生成一种虚拟的情境,这种虚拟的、融合多源信息的三维立体动态情境给人们的感觉就像真实的世界一样。”[1]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观众对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操作并得到来自环境的真实反馈,视觉性、听觉性、触觉性、系统性都可以在空间内迅速反馈,从而形成及时多向交流。与此同时,VR通过生成虚拟情境让观众进行深层体验,感受情绪变化,增强视觉体验,在虚拟现实空间内全景化地体验故事内容,从而达到高沉浸体验感。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剧作提供创作新方向。一方面,戏剧表演通过线上直播实现演出活动。通过超高清直播、多视角直播、VR直播技术进行线上直播,让观众能全方位、超沉浸式、面对面感受戏剧表演。孟京辉的《浮士德》作为中国首个数字孪生元宇宙戏剧作品、斯芬克斯元宇宙戏剧节开幕戏就借助了次世文化的虚拟人技术和大有空间的元宇宙开放平台,通过元宇宙技术将观众们带入“虚拟幻想”中。在《浮士德》的元宇宙版本中,融入了一段VR影像,现场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场外观众则通过手机App、电脑PC等多端以虚拟化身进入虚拟世界参与互动。另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深了作品对人物深层心理的表现。剧作家Lindsey Ferrentino以VR游戏《SnowWorld》为灵感创作了剧作《Ugly Lies The Bone》,主要讲述了年轻士兵Jess因战争而毁容,带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创伤回到故乡寻求治愈的故事。在塑造人物内心世界时,Lindsey Ferrentino选择采用VR技术在视觉上趋近于人物内心的真实表达。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为戏剧舞台布景和视觉设计提供了新灵感。数字技术与舞台特定空间、演员实体表演的融合可以将观众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放大,同时利用舞台道具、舞美装置、触觉、嗅觉、听觉等融为一体并形成“符号”的方式,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表演空间。2021年虚拟现实戏剧《替代品》在上海戏剧学院开演,舞台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导演和舞美设计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个可移动的正方形空间,四周用纱遮挡形成全息空间。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也借助全息空间形成的“符号”来凸显主题。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丰富戏剧的场景体验、观赏方式和审美体验。观剧时观众往往通过意识剧场进行自我扩展,但剧场空间的有限性带给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也有限,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360度全方位零距离”的展现,让观众获得更身临其境的感受。2018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 CAVE 和 VR 技术开发了 VR-CAVE舞台,即“所有参与者同时完全沉浸在一个被三维立体投影全景画面包围的虚拟仿真环境中,借助相应的虚拟现实交互设备(例如数据手套、位置跟踪器、力反馈装置等),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高分辨率立体视听影像和自由度交互感受”。[2]全包围、全封闭、全景式的场景体验和观赏方式让观众更为沉浸。2021年,IN-BOX空間舞台作品《经海山》、2023年“数字梅兰芳”项目成果的出现都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2023年6月6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数字戏剧系,数字戏剧为戏剧舞台艺术创作创造出更具想象力的发展前景。
在元宇宙技术的运用下,戏剧舞台表演可以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人景交融的真实错觉,空间的高效切换给观众在固定、相同的戏剧舞台中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场景体验和观赏方式,虚实相生的同时增加临场感和真实性。
二、以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的交流空间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即AR,“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应用到真实的世界,即把数字想象世界加在真实世界之上。一般是通过投射装置,真实的与虚拟的环境、物体实时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者空间。”戏剧舞台作为演员呈现表演艺术的物理空间,演员和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互动空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戏剧表演中,增强现实技术却可以让演员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幻化出无限的时空幻境和戏剧内容,通过声、光、电、布景、演员等符号共同构建交流空间,让演员与观众都沉浸其中。
增强现实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对真实场景进行数据采集再传入处理器,对其采集的内容进行分析处理以及重构信息后,合成最终的影像信息呈现给用户,使虚拟信息和真实世界相融合,此时用户沉浸在一个被立体投影包围的虚拟仿真环境。由于该技术对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受都可以进行模拟和再输出,因此,当观众高度沉浸于故事氛围时,可以获得超越真实世界感受的体验。当用户通过传感器采集控制信号后,人与机器之间就可以进行信息的沟通,从而实现实时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不同的是,增强现实技术不再受到使用特定装备的限制,使用者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常用设备同样可以完成。2020年,西溪国际艺术节分为“演”“游”“味”三个板块,在“游”的设计中将戏剧表达延伸至景观,通过增强现实与实景的融合探讨信息文明背景下当代人的“虚拟世界”,观众仅仅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西溪各个地方与虚拟场景互动。
又如,2023年,乌镇戏剧节的一大特色便是“虚实融合AR舞台剧”的创新,AR与木偶戏融合出更具时代特色的AR木偶剧——《即将消失的海洋动物》。导演通过AR将观众带入场景中,从蔚蓝的海底世界到充满污染的海洋,直观冲击着观众。现实的木偶、演员的表演和虚拟的海洋世界相融合,光与影虚幻舞台场景,增加视觉冲击,带上AR眼镜进一步丰富观众的体验感受,同时观众可以参与到戏剧表演中,“触摸”海底生物。
增强现实通过信息、图像、交互的三向增强让用户更直观地享受虚实结合带来的视觉冲击,完成实时交互的同时让观众沉浸其中。特别是在表现具有魔幻色彩、童话故事的舞台场景时更具震撼力,观众的视觉体验亦真亦幻。戏剧《格列佛》就将动画世界搬至了剧院舞台,观众只需戴上AR眼镜就可以加入“旅程”,探索和触摸童话世界。
戏剧舞台是观众完成沉浸式体验的基础空间,也是其获得视听享受的必要空间,更是实现演员与观众交互的重要空间。显而易见,元宇宙技术的赋能使戏剧舞台场景虚实相生,强化了剧场演出的“沉浸式”氛围。
三、以混合现实技术营造戏剧舞台的意境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即MR,指的是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环境中同时包含了物理实体与虚拟信息,并且必须是实时的。”混合现实不再是发生在真实世界或虚拟世界中,而是将现实和虚拟融合到一起,借助于沉浸技术包容了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在混合现实中,数字和现实世界的边界变得模糊,用户难以区分真实和虚拟。从实用效果看,相对前期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完全可以达到将真实与虚拟世界相融合,通过将虚拟环境引入现实场景,在视觉上构建一个新的“世界”。
混合现实对于戏剧舞台的改造更容易营造戏剧场景的意境,因为戏剧舞台场景是故事的载体。作为连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载体的混合现实技术为戏剧舞台场景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传统的戏剧舞台在场景设置上一般依托剧场硬件设施,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很难完成时间、地点的大跨度切换。一方面,换景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在戏剧演出过程中强调表演的连贯性,因此缺少时间置换场景;另一方面,场景的置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舞台视觉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从根本上突破了基于现实舞台空间限制的呈现范围。在三维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改变了传统框架式舞台对空间构成的束缚,布景范围延伸至整个空间。事实证明,大量利用混合现实技术改变传统的空间构成是可行的。例如,想要多样的舞台场景或者更加便捷的重构场景就可以使用混合现实技术代替景片;或者为了扩大舞台边界,可以在剧院的任何角落甚至观众席大面积使用 LED 屏幕或者投影幕进行投影,在选择虚拟影像显现和投影的载体时,除了传统布幕外,还可以选择纱幕、水幕、烟幕及各种形式的载体重塑舞台表演场景;或是将演员的动作投射在演出空间,给观众带来更具“临场感”“集聚性”的逼真演出效果。传统的戏剧舞台场景形式往往是单一的,与观众的互动更强调单向输出,但通过3D动画,二维平面的舞台场景瞬间转化为三维立体,动态的舞台布景也让舞台设计更加多元,同时,舞台表演与观众也可以形成良性互动。混合现实技术通过前沿科技将二维与三维进行结合,创造新的舞台场景,进而加深实际舞台呈现效果的意境。
此外,混合现实技术也让戏剧舞台场景的切换更为流畅、自然,保证了舞台演出画面的整体性与真实性。虚实相生的时空结构不仅为戏剧舞台提供了灵活、自由的时空转换,更重要的是为舞台设计的叙事方式与表现手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为了将现实整合入虚拟世界,一般会将现实的事物进行虚拟化,也就是必须先使用摄像头捕捉画面,将二维的图像转化成三维的虚拟图像。为了使融合的“新世界”更加真实,需要通过计算机根据剧场内部结构进行3D建模。为了在始终处于变化的环境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创建环境地圖去定位和跟踪一个人在“环境”中的运动轨迹。因此,同步位置与映射(SLAM)是混合现实应用的关键。需要采用图像识别和深度传感器数据的SLAM算法来计算用户在真实世界的运动轨迹。2018年,在中国戏曲文化周上展演的《梦回·牡丹亭》将中国传统戏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加入声、光、电的舞台效果与动线设计,利用全息投影、动态捕捉、智能人机互动等方式将传统戏曲的演绎转化为视觉大秀和互动展区。在“游园惊梦”中,声、光、电的变换是由观众的行动决定的,观众由“观赏者”转变为“表演者”“创作者”,所有观众共同“经历”和“创作”了一场游园会。为了更好地呈现戏剧效果,整个演出最多可由七人同时互动,通过实时捕捉追踪观众的位置变化和动作变动,触发不同的音乐和影像内容。同时全息投影将水墨汉字、藤蔓、瀑布、风等有形或无形的元素都转化为图像展现在戏剧舞台上,360度全息画面将观众所在的区域都变为表演空间,在加强演员表现力的同时,增强舞台场景的设计。《牡丹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真幻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中得以体现。
四、结语
元宇宙技术与戏剧舞台场景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戏剧自身寻求革新和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戏剧在长期的创作和实践过程中将虚实结合,并以简约的艺术手段去创造意境的美学特征。而元宇宙的最大特点就是临场感,是在虚拟空间中营造的一种沉浸式体验。可以预见的是,将科技与戏剧创作相融合,以打造具有“现场感”“交互性”“沉浸式”“逼真感”的舞台表演,并重新定义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珩,李大千.VR虚拟现实在我国的行业应用及发展趋势——评《VR虚拟现实:商业模式+行业应用+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20,15(08):978.
[2]王斌,颜兵,曹三省,吴庆,等.R+:融合与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元宇宙下戏剧舞台场景的创新”(课题编号:2022-XJWYB-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崔玉婷,女,硕士研究生,信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米滢静,女,硕士研究生,信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