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小学美术问题特征及策略
2024-05-28严桃梨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出自杜威教育思想和以皮亚杰、维果茨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完成一个真实任务为线索,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展开积极的独立探索与团队协作活动。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搜索并整合、应用多个领域的学习资源,不断验证、修正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学习,从而生成、积累新的知识与经验。美术是一种艺术语言,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有效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增强知识应用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一、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本质问题、驱动问题、小问题的概念和内涵
(一)本质问题
本质问题是指在学科中、人生发展历程中或是对世界的理解中真正持久而重要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核心、要素或基础,它们往往是抽象的,是大问题,会促进学生对学科、人生、世界的基本理解。本质问题没有直接答案,却启发了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动力。学科的本质问题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关键探寻,指向学科中的大概念。
(二)驱动问题
驱动问题是将比较抽象的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本质问题比较抽象,而驱动性问题则嵌入了学生更感兴趣的情境。驱动性问题同样能引发学生的高阶思考。
(三)小问题
小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驱动问题,在教学设计、实践操作中出现的具有一定聚焦性、迁移性的问题。
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本质问题特征及探寻策略
(一)基本特征
1.真实性
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有兴趣进入学习的氛围,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所选择的问题可以是社會现实中的问题,也可以是与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关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问题的引领下,才能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美术主题单元学习活动首先要从真实情景中的本质问题设计开始。本质问题产生于真实情境,一方面具有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具有引领学生走向学习深处的思考力。在学生学习前,教师首先要思考项目主题从何而来,即真实性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重要特征。
2.概括性
本质问题将学科中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加以整合,在跨学科中,又指向人生、世界的本质问题。因此,本质问题有着很强的概括性。
3.探究性
本质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带有开放性,是大问题、大概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究,会促进学生对学科、人生、世界的基本理解。探究体验活动是观念、任务驱动下促使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策略。
(二)探寻策略
教师要通过分析和整合教材内容,解构、关联和重组教材,开发单元课程,使学习内容更具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单元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主题展开多角度教学,问题的提出将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学生生活经验中探寻本质问题
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要部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美术单元主题的确定要以教材内容为蓝本,联系生活情境,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操作、想象、讨论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美术学习中的本质问题。
2.在学生知识积累中探寻本质问题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做美术”中积累活动经验,掌握知识的本质。因此,本质问题可以产生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艺术表现这一核心素养的体现上,以“设计应用”实践活动为主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引发的本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体验,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以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营造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真实情境并设置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学习开展。
3.在学生兴趣生发中探寻本质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强烈的视知觉的体验、浓厚的兴趣与注意力,都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参与热情。例如,五年级上册以“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中,在“设计与制作自己喜欢的包”的课时学习中,本质问题是如何设计与制作自己喜欢的一款包。围绕本质问题,学生非常愿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驱动问题特征及提炼策略
(一)基本特征
1. 统领性
每个课题的学习开展由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活动)组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这些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这些驱动问题在课题中的串联性和对问题解决的统领性。
2.专业性
美术教学中的驱动问题不同于其他学科,带有较强的美术专业性,涉及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基本原理,在不同内容的美术门类中,所使用的语言元素与基本手段也是不同的,因此,驱动问题的设计要带有专业性。
3.趣味性
驱动性问题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例如,在三年级关于动物主题的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濒危动物的知识、影响动物生存的条件和因素、环境变化的特点等驱动性问题,一方面能够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另一方面也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驱动性问题通过有趣的、与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学习。
(二)提炼策略
1.以主题为项目设计驱动问题
以主题为教学统整,指的是基于主题式的教学前提设计驱动问题。教师深入发掘美术教材资源,把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整合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设置符合项目主题的驱动性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围绕某一个美术教学知识、技能进行前后联系,把知识点进行扩散,让学生学习到系统性的知识与技能。例如,苏少版五年级教材中《线条的魅力》有关于认识线条的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单元教学知识实施统整的主题教学,从认识线条这一主题出发,以研究线条的各种表现形式为驱动性问题,并将其作为关键概念,在以线条为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主题中,将学生分组,研究各类美术作品中线条的表现,让学生在不同作品中对比和感知线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让学生在主题中学到基础绘画知识和美术表现等知识。
2.以形式为主线设计驱动问题
以形式为主线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美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来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小学美术中的绘画为例,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等画种,其中中国画又可以从题材上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教师在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时,沿着某种表现形式的主线来开展美术绘画风格、绘画技巧、情感表现等的绘画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要突破现有的教学限制,把各种美术教学形式进行延伸和链接,让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广阔,进而了解并掌握各种美术作品的特点。以山水画为例,在苏少版教材中,一至六年级的课程设置依次如下:一年级上册“水墨游戏”,一年级下册“拉根线条去散步”“练笔成图”;二年级下册“水墨画花”“水墨画树”;三年级上册“水墨画动物”,三年级下册“水墨情趣”;四年级上册“水墨画鸟”,四年级下册“水墨改画”;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五年级下册“线条的魅力”“诗配画”;六年级上册“水墨画蔬菜”“水墨人物画”,六年级下册“水墨园林”。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山水画都提炼出来设置一个教学单元,然后围绕这个教学单元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國画中所包含的各类知识要素。
3.以表现为评价设计驱动问题
在教—学—评一致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但教学评价的作用却往往易被忽略。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下,要利用教学评价来实现引导和修正教学的作用,并且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推动评价机制的发展。在关注学生作品、任务单等学习评价的同时,持续关注过程性学习评价。
教师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要创设支持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氛围,对学生的同伴学习设置高期待,不要低估在课堂上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难度,从涉及短小的、有针对性的,以对话为基础的同伴学习任务开始。一方面,教师可以制定基本规则,帮助学生了解对方,提供反馈的工具。另一方面,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学习,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帮助学生思考学习方式,反思总结。
小学美术所涵盖的知识比较复杂,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到丰富的学科知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小学美术的高质量教学。
四、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小问题特征及设计策略
(一)基本特征
1.聚焦性
聚焦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某处,或集中所有力量于某一件事。而小问题就是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下集中解决当前的某一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先抓主要的小问题,解决完毕后再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2.迁移性
美术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正、调整,将方法技能迁移运用于生活。
3.层级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学习任务要在学生可以完成或基本能完成的范围内。因此,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美术主题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的小问题应基于本质问题、驱动问题,充分考虑学生性格、学习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或任务情境中自主建构学习任务。
(二)设计策略
1. 在预设中发散小问题
苏少版四年级“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是学生继二、三年级初识原色与间色的基础上的进阶内容。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单元解读,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技能的分析基础上,依据本课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教师将本质问题进行拆解,设计出小问题。问题设计应深入浅出,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任务中逐步探索并解决小问题,从而在预设阶段促使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2.在实践中探索小问题
小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学情不同而有所变化。小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之前,其掌握的视觉图像构成了学习的基础,其意识里对美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设计各项目环节,组员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任务并不是传授美术知识,而是为学生主动发现、建构美术知识与素养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而在实践探索中,正是一个个有层次、有逻辑的小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断生发。小问题能使问题更具有探究的可行性。基于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在五年级“藏书票”学习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小问题:在读书节活动中,如何制作一枚能够表达自我个性的藏书票。在此小问题下又设置了两个指向性更具体的小问题:藏书票是如何彰显主人个性的、藏书票有什么作用,欣赏模块的所有小问题最后都聚焦指向驱动问题。
3.在成果中创造小问题
成果阶段呈现的问题可能是在预料之外的,不同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思维联想与想象,迁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产生的小问题又可以引发出下一个本质问题或驱动问题,或形成一连串的问题,并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依据或参考。
五、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确定应秉持整体性原则,结合学段、学情、课程标准、学科逻辑,系统建构适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美术主题来实践。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本质问题、驱动问题、小问题不是碎片化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严桃梨,女,本科,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美术学科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