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藏唐山博物馆的民国瓷器

2024-05-28刘艳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8期
关键词:釉上彩纹饰

刘艳伟

摘 要:作者通过亲身参与“开新启昧—民国唐山‘启新瓷特展”这一展览的布展及观众调查工作,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其中的一对展品—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文章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整理了一些观众日常参观中常常提出的问题,如东陶成是何时建立的?如何肉眼分辨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瓷器上的“开光”是什么意思……最后通过作者回忆布展经历,提出了身为博物馆工作者的感受: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背后都有段故事,每一个成功的展览幕后也有许多故事发生,期待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并参与其中。

关键词:东陶成;嫁妆瓶;釉上彩;开光;纹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02

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是唐山博物馆馆藏瓷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首次亮相于“开新启昧—民国唐山‘启新瓷特展”。笔者通过参与这一展览布展及观众调查工作,整理了一些观众日常参观中提出的问题,如东陶成是何时建立的?如何肉眼分辨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瓷器上的“开光”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些疑问,请随笔者一起寻找这件瓷器背后的故事。

1 带您走进东陶成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赏。说起东陶成,不得不提的就是德盛窑业和新明瓷厂。本件瓷器与新明出品:人物故事纹观音瓶、德盛出品:釉上彩花卉纹渣斗共同陈列于展览的开篇位置。此处设计简单而又有深意,不仅彰显了民国唐山瓷业的繁荣景象,还梳理了民国唐山瓷业的两大体系,即缸窑体系和启新体系。启新体系即以启新瓷厂为中心;缸窑体系指分布在缸窑一带的旧式窑业,以新明、德盛、东陶成三大瓷厂为中心。在唐山,“缸窑”几乎家喻户晓,很多观众谈起“缸窑”都津津乐道,那么它们三者有什么故事发生,东陶成又是何时建立的?

缸窑位于今唐山市路北区缸窑路一带,位置在唐山市区的东部,范围大致在冶金矿山以北,至唐钢医院、锅炉厂一带,那条南北方向的主路也称为“缸窑路”,马路两边林立着各式各样的陶瓷厂。1990年,《唐山市路北区地名志》记载:“缸窑是唐山陶瓷的发源地,最初是滦县的两个村庄,始建于明初,当时的人们在这里建造窑炉,烧制缸、盆等陶器,因而得名缸窑。”①

缸窑分为东缸窑和西缸窑。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404年,来自山西、山东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唐山,并在弯道山附近定居下来②。由于他们都通晓制缸技术,就利用这里丰富的瓷土、煤炭、陡河水等资源开始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来自山西介休的田氏家族、范氏家族最初开始制瓷,形成今天的西缸窑,后田氏家族兴办了德顺局、德顺隆、德顺兴等制瓷企业。来自山东的秦氏家族雇佣常氏家族人員也开始制缸、制盆,形成今天的“东缸窑”,后秦氏家族兴办了陶成局、东陶成等企业③。

由上述可知,东陶成由公元1404年移民到唐山的秦氏家族兴办,位于东缸窑,与新明瓷厂、德盛窑业共同构成了缸窑体系。

2 三百件嫁妆瓶,难道民国结个婚要这么多瓷器

在清中晚期的婚礼上,瓷器是用来撑门面的主角,它也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所以会被摆放到显眼的位置,由于它的特殊作用,所以被统称为“嫁妆瓷”。“三百件掸瓶一对,瓷帽笔筒一对;粉彩茶叶罐一对……”这是一个民国结婚的陪嫁单。粉彩茶叶罐,即壮罐。

2.1 帽筒

帽筒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流行,并20世纪初达到顶峰。后来,它逐渐成为家庭装饰和女儿婚礼的必需物品(图1)。

2.2 壮罐

帽筒出现以后,人们将壮罐改称状元罐,成为盛装茶叶的容器,并与嫁妆瓷中将军罐相配套,有文武双全的吉祥寓意(图2)④。

2.3 掸瓶

掸瓶是用来插弹子的,即嫁妆瓶(图3)。嫁妆瓶始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道光、光绪年间,民国盛极一时。瓶作为嫁妆,以“瓶”谐“平”,无非就图个平平安安。纹饰也不例外,梅兰竹菊、松鹤寿星等,祈求长寿健康、子孙众多。那么,三百件嫁妆瓶,难道民国结个婚要这么多瓷器?

此“三百”非彼“三百”。“三百件”是陶瓷行业的专业术语,“三百”指的并非瓷器的数量,而是窑工烧成一件瓷器所用泥胎块的数量。根据所用泥胎块数量不同,称呼不同,对应成器尺寸也不同,一般来说,人只要说“三百件”,我们就知道这是个高度为60厘米左右的大瓶子,说“一百五十件”,就知道是高度为45厘米左右的大瓶子,“一百件”是30厘米左右的大瓶子。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即三百件掸瓶一对。两件瓷器纹饰相同,大小略有不同:一件长25.4厘米,宽25.4厘米,高58.5厘米;一件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57.5厘米。

3 如何肉眼分辨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

我们说瓷器这彩那彩的,指瓷器的装饰手法,在上千年的瓷器发展历史当中,瓷器的装饰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釉下彩装饰,另一类是釉上彩装饰,还有一类则是釉中彩装饰。三种饰手法不同,所演变出来的工艺特点以及画面效果也有所不同。

3.1 有关瓷器的基本概念

本文介绍的这件瓷器采用的是釉上彩装饰,很多观众都会问如何肉眼分辨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其实很简单,首先要了解几个概念:生坯,即陶、瓷土、耐火材料等经加工、成形、干燥但未烧成的半成品;素坯,指未上釉之前的瓷器;釉,在制作完的素坯上施以液态釉料,就像在糖果外面包上一层糖纸一样,再入窑烧制,出窑之后釉料附着于坯体表面形成一种玻璃质感的物质;彩,就是用于陶瓷装饰的彩色绘画颜料,有古彩、粉彩、珐琅彩等。

3.2 什么是釉上彩、釉下彩

俗话说三分靠颜色,七分靠长相,陶瓷的长相则是靠釉彩来装饰打扮的。釉下装饰是用各种矿物釉料,在泥坯或素坯上绘画纹样,后经过填彩,最后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制。釉下彩基本只需要一次烧制即可成型,但对于绘画者的手法功底考验极大,稍有不慎即可能报废,因此釉下彩的瓷器成品率极低。与釉下彩装饰相对应的就是釉上彩装饰,釉上彩装饰在工序上比釉下彩要多一些,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广泛出现在明清时期。一般先在素坯上施透明釉入窑烧制,再在已经烧制过的釉面上作画,然后在800摄氏度下二次烧制完成。

3.3 分辨釉上彩、釉下彩的方法

分辨釉上彩、釉下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手摸摸瓷器表面有无凹凸感,如果感觉到凹凸感,那它就是釉上彩。如果展品表面视觉平滑,所绘图案像是覆盖了一层光亮的透明釉,摸不着凹凸不平的花纹,那它应该是釉下彩。但是在博物馆观众一般没有机会亲手摸到展品,因为文物很珍贵。二是看,想要肉眼分辨釉上彩、釉下彩,就需要观众仔细观察这件展品,如果发现花色表面有轻微的凹凸不平,则大概推测它是一件釉上彩作品。这种制品是用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涂在产品表面,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花面不能沉入釉中,所以肉眼可见其高低不平,釉下彩的分辨也如此。

4 瓷器上的开光是什么意思

说起“开光”,很多人都会想起佩戴的护身符在寺庙开光,从此有了驱邪折福的功效。“开光”是中国传统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它以精细的线条勾勒出各种不同的轮廓,包括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花瓣形、扇形、蕉叶形、心形、桃形等,并在轮廓内绘制出精美的图案。这种技法借鉴古建筑的“开窗”形式,能够显著提高装饰效果。一般为白地开光,也有色地开光。在轮廓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锦地开光”,明代称“锦地盒子心”⑤。

开光在景德镇的老艺人中又称“开堂子”,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突出了主题,强调了对比,并通过静态来表现动态。为了让器物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或者突出某个形象,常会在器物的某个部分留出一定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里装饰山水、花纹和人物等。

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勾画的是海棠形状的轮廓,为白地开光。图案上方的文字为“得鱼盈篮”,同样运用了开光技法。

5 瓷器上的纹饰—人物纹背后蕴含的故事

东陶成瓷器的纹饰以人物或花鸟较多,纹饰内容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故事,如三娘教子、桃源问津、欢天喜地等。正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背面则融入书法、装饰图、诗句,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民国时期瓷器制作的一大特色是将传统图案与独特的诗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⑥。

5.1 正面图案

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颜色釉种类如下(不完全统计):天青、粉青、豆青、冬青、影青、梅子青、老梅子青、霁青、乌金、孔雀绿、瓜皮绿、霁红、豇豆红、郎红、珊瑚红、胭脂水、矾红、鸡油黄、柠檬黄、茶叶末、茄皮紫、胭脂紫、玫瑰紫。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正面图案大面积运用了孔雀蓝、柠檬黄、珊瑚红,辅以淡绿、浅蓝、浅灰。这对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正面纹饰为人物故事纹(图4)。笔者认为画面主要描绘了春天,一家三口捕鱼回来的情景。在这幅画中,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桃树和各种颜色的野花盛开,五彩缤纷。三位古装人物中,一位身着蓝袍粗衣、脚踩草鞋的男子,肩负着鱼筐,手握鱼竿,神情略显疲惫;一位穿着淡雅的胭脂粉色衣裳的女子站在男子的身边,她双手握着鱼篓,背负着鱼竿,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一名男童走到了他们的旁边,他身上穿了一件橘色衣服,手里拿着一条小鱼,非常开心地走过。男童前额有刘海,头左右有两个小髻子,古代称为“总角”,年龄是七八岁。“总角”,即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瓶身上有“得鱼盈篮”四个字,“得鱼”意为捕到的鱼,“盈”有充满的意思,“篮”意为篮筐。笔者初步推测其意思是捕到的鱼都充满了篮筐,表示收获满满。

5.2 背面诗文

背面的诗文(图5)为:“一朝早起到池塘,不觉归来落夕阳,则得鲜鱼不自饱,辛苦劳神为谁忙。”这是首自创诗,笔者不由想起了清代画家戴熙的一首题画诗:“早起到陂塘,归来亦夕阳。得鱼不自饱,辛苦为谁忙?”原画已经不可见,但这首诗流传至今。

戴熙(1801—1860),清代画师,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醇士,号鹿床、榆庵、松屏、井东居士、鹿床居士等。咸丰年间,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后来辞官担任崇文书院的主持人。他擅长山水,深受王恽的影响,并受到宋元诸家的启发。他也擅长花卉和竹石,并且还精篆刻印章。他的著作有《习苦斋集》《题画偶录》《云岚烟翠图》等,画作有《忆松图》《满门风华》等⑦。

落款:“辛未麦月于江西客次东陶成出品。”“辛未”即1931年,“麦月”即农历四月,“客次”是接待宾客处所的意思。瓷器的落款交代了瓷器创作的时间、地点和生产瓷厂,可译为:瓷器作者在1931年农历四月制瓷于江西客舍处,生产瓷器的瓷厂为东陶成。

这首题画诗真实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渔民辛苦堪怜的现实。诗的首二句,选取晨昏的时间变化来表现渔人辛苦、忙碌的生活。早上刚起,便立即奔赴鱼塘,一直要到夕阳西沉,才能回来,而且这种奔忙绝非一日,天天如此,不管风吹雨打,雨雪风霜。但是,这些渔民们付出的辛劳与其收获却极其不相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依然只落得“不自饱”的命运。诗意的陡转,使得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人们不禁要问,渔夫们积年累月,到底在为谁劳累,他们的劳动成果又到哪儿去了呢?

6 总结

“……掬一捧芬芳,献给热爱唐山、热爱博物馆、热爱瓷器的你(唐山博物馆,2022年5月)。”

这是“开新启昧—民国唐山‘启新瓷特展”的結束语。时间流回到2022年4月,隔空核对展览设计稿、手工缝制几千只PVC小鸟(展览装饰品)、清洗启新瓷花砖(展览展品)……至今这些布展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成功的展览幕后也有许多故事发生……上述是笔者的一些拙见,由于时间紧迫及作者水平有限,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并参与其中。

注释

①唐山市路北区地名办公室.唐山市路北区地名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②黄志强,赵鸿声.明清唐山陶瓷一瞥[J].山东陶瓷,2015(3):45-47.

③鲁杰,王洪涛,孙静.近代唐山瓷业两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唐山学院报,2022(4):40-47.

④王长胜.唐山陶瓷[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⑤陈国京.宋元时期瓷器开光装饰的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⑥姚芳.唐山博物馆入藏的一批嫁妆瓷[J].文物春秋,2012(3):71-75

⑦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釉上彩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圆梦》釉上彩瓷瓶 作者:余晓霞
蜡染的纹饰探讨
瓷画艺术家
王延天作品精选
汪洋作品精选
汪 洲作品精选
卞哲甫作品精选
雕漆纹饰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