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建议
2024-05-27翟威锋郭小童
翟威锋, 鞠 伟, 郭小童
(1.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2022 年,我国经济受到多重压力,但是外贸领域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全年出口总值同比增加7%至纪录高位3.59 万亿美元,进口增速为1.1%,贸易差额增速为30.9%,全年贸易差额为8 776 亿美元,这些充分证明中国制造具有强大的韧性和优势[1-2]。但是,外贸形势整体趋于严峻,呈现占美进口比例持续降低、海运市场不振、外贸就业形势严峻三个特征,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1 当前外贸面临困难的三个特征
1.1 我国占美国进口总额比重持续下降
从总量看,美国商务部2 月7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美国2022 年从中国进口了5 370 亿美元产品,低于从欧盟进口的5 530 亿美元(不含英国)。2022年,中美两国双边贸易额为7 295.47 亿美元,低于加拿大(8 044.48 亿美元)和墨西哥(7 835.83 亿美元),2019 年以来我国首次不再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从占比看,自2018 年开始,美方逐渐限制与中国的进口贸易,虽然美自我国进口总量增加,但我国占比却逐年减少。2017 年到2022 年美国进口总额由23 429.1 亿美元快速增加到39 578 亿美元,但是进口总额中我国占比却由2017 年21.58%降至13.67%,5年间下降了近8%。
1.2 国际海运市场从“一箱难求”转变为“量价齐跌”
从运量看,从2021 年一箱难求到如今的空箱遍地,国内外多个港口运输已经逐渐下行,“空箱堆积”的压力越来越大。全球集装箱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 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北欧安特卫普港、北美洛杉矶港、芝加哥港等港口40 英尺集装箱CAx,(CAx 为集装箱可用指数,可以量化全球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可用性,超过0.5 说明该港口的集装箱设备有剩余,而低于0.5 则表示集装箱设备不足。)均高于0.75,芝加哥港CAx 近期曾高达0.92。2023 年第6 周(2 月5—11 日),上海港的40 英尺集装箱CAx 高达0.64,已经连续11 周在0.6 上方。而2020 年11 月—2021 年12 月,上海港的指数曾多次低于0.1。从运价看,2023 年1 月从亚洲到美东的即期运价相比去年1 月降低了84%,从亚洲到美西的运价相比2020 年1 月降低了11%。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是集装箱运输市场价格变化的“晴雨表”,自2022 年2 月11 日CCFI 指数创下3 587.91 点历史最高点之后,2023 年3 月3 日最新指数显示已下跌至1 057.68 点,下降幅度达到239.22%,基本回到2019年疫情爆发前水平。
1.3 外贸订单减少导致就业岗位不足
2022 年下半年全球制造业周期加速走弱,我国出口需求也快速走弱,特别是2022 年12 月对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9.5%、-17.5%、-3.3%、7.5%,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回落最多为6.9 个百分点,仅对东盟的出口增速还保持了正增长。外贸“订单荒”导致很多工厂企业面临着无单可做的窘境,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面临工价下降、没厂招人的状况。
2 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分析
1)国外政治形势动荡导致欧美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总体外部需求持续减弱。一是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美联储开始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自2020 年2 月—2022 年3 月末,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由4.2 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 万亿美元,两年时间累计增长超1 倍。美元流动性的“大放水”,导致家庭和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强劲,美国进口总额大幅提升。面对国内持续通胀,2022 年3 月开始美联储连续7次大幅度加息,降低了市场流动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减弱,导致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具体见表1。二是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也显著下降。2022 年下半年开始,欧美PMI 指数逐渐降低(如图1 所示),并低于50%的枯荣线,意味着欧美经济活动呈萎缩状态。
图1 欧美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PMI 指数曲线
表1 2021 年11 月—2022 年12 月美国加息及CPI 表
2)市场、政治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外迁,导致我国大量外贸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从主动外迁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土地成本快速增长、产业升级趋势愈发明显等情况,部分外资企业必然会由于制造产品成本优势逐渐被“稀释”而选择主动外迁,部分中资企业也基于谋求低生产成本和追逐比较优势也开始向国外布局产业链。从被动外迁来看,虽然当前主要以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中低端制造业生产与加工环节、中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环节、对劳动力素质、供应链网络和基础设施等依赖不高的产业链环节外迁为主,但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会加大我国中高端产业链被动外迁的风险。
3 对策建议
1)线上贸易和线下“走出去”有效结合,实现“把样品、设计带出去,把订单、客户请进来”。一是要引导、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开展线上贸易,采用数字化手段挖掘外贸潜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出台更多普惠金融、稳岗就业等普惠性政策,及时跟进了解、切实解决企业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积极为外贸企业跨境“抢单”往来提供更多便利。“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境外办展规模。三是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中外商会、多边框架合作机制等的作用,及时共享各国市场的供求信息[4-5]。
2)加快优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加大高端制造、高附加值、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一是面对欧美等传统市场对我国中低端日用品购买力下降的局面,既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产品质量、生产技术上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努力从产业链微笑曲线下方向两端攀升;也要积极拓展新兴工业国家市场,尤其是除日韩之外的亚洲市场、东欧市场和南美市场等。二是加大高端制造、高附加值、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高铁、特高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档快消品等的出口贸易比例,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3)积极引导消费,坚持以内需改善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努力打通出口和内销不同运营机制之间的障碍,尤其是在销售渠道、知识产权、国内外生产标准、产品品牌等具体困难,引导和培养国内消费习惯。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坚持适当超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引擎,促进就业从而拉动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