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小微企业信贷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4-05-27王家腾亚春林
王家腾 亚春林
摘 要:农村小微企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融资能够为农村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动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共同富裕。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从信贷机构的经济理性、农村小微企业的经营属性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出发,分析农村小微企业信贷的现实困境,并针对农村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提出实现普惠金融、构建预警机制、加强人才管理、消除信息差异以及加强后期监控的协同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小微企业;经济发展;信贷融资
乡村振兴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自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拉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兴旺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农村小微企业立足乡村经济发展,以基础农产品、传统手工艺作为主要经营对象,在助力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现阶段,受要素成本增加、市场需求低迷、资金链条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其中融资约束最为突出。在新经济常态化发展阶段下,国家财政支农压力不断扩大,信贷融资成为农村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农村信贷仍存在信贷机构覆盖不全、信贷产品选择性较小、金融市场制度规范尚不健全等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成本过高以及信貸风险较大的问题,对于农业培育新业态模式、推动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小微企业信贷的现实困境
1.信贷机构涉农放款发展水平偏低
(1) 信贷机构具有空间异质性
信贷机构作为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企业,其自身的趋利性决定了信贷机构覆盖范围不广、信贷放款资金分布不均。涉农信贷机构虽在多地展开试点工作,但限于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偏低、信贷互通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小微企业难以获取信贷融通资金。一方面,网点覆盖率低加重了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了小微企业的信贷成本;另一方面,信贷资金的单方面偏好造成信贷分布不均,降低了资金的边际效用,使得资金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价值。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良性信贷循环体系,空间差异仍比较明显。
(2) 信贷评估手段有待提升
信贷机构出于经济理性,在放款前对贷款企业进行严格评估,包括信用评估、抵押资产评估等多种方式。信贷机构的重点审查对象为资产抵押状况,以企业的绝对规模判断风险大小降低了农村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可能性,全方位一体化信贷评估手段仍需完善。鉴于现阶段信贷风险评估机制尚未健全,信贷机构针对偿还能力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对农村小微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的追踪意识不强,增加了信贷机构的放贷风险。
(3) 信贷产品适应性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下,各类信贷机构涉农信贷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基于“二八定律”,信贷机构聚焦高端客户的信贷产品研发,农村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相对缓慢且存在市场适应性弊端。农村小微企业信贷数额小、借贷周期短以及需求频率高等信贷特点与信贷机构的产品研发未能实现有效契合。
2.农村小微企业信贷获取能力不足
(1) 风险抵抗能力较弱
农村小微企业多以粗加工、畜牧养殖为主,依托区域资源特色,以农产品、手工艺作为主营业务,发展优势产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生产为主,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规模经济尚未实现,风险抵抗能力不强,易受自然灾害、相关产业经营状况等因素影响,信贷机构基于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了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额度。
(2) 资金把控能力不足
农村小微企业多为个体工商户或是家庭作坊式企业,其规模普遍较小,存在资金稳定性不足、治理模式不完善等弊端,众多农村小微企业并未设置专业的财务人员,经营人员也因缺乏资金管理意识,对企业运营中的资金状况把握不清、财务风险分析不足,对外难以披露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加重了农村小微企业信贷难度。
(3) 互联网金融融入程度较低
互联网金融具有实现资源配置、提供价格信息等功能,互联网金融能够为农村小微企业信贷提供有效途径,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技术层面的排他性,需要受众群体具备互联网操作能力、储备金融知识。农村小微企业受到网络技术限制,加之金融专业人才不足、资金定位不明确等因素,造成互联网金融信贷市场融入困难。
3.农村信贷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
(1) 信贷硬件系统有待升级
在硬件系统方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发展,金融科技赋能市场,信贷业务流程呈现网络化、规范化、高效化特征,需要与之匹配的先进硬件系统。鉴于地区技术型人才缺失、基础设备运用能力不强、网络平台维护能力有待提升,农村金融硬件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2) 信贷市场制度有待完善
农村金融制度规范是农村信贷机制完善的基础。信贷政策缺位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规范性与有序性,降低了信贷机构放款积极性。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有关农村小微信贷的政策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强,各地区也制定针对性政策对信贷机构信贷融资工作进行规范与约束,但鉴于金融改革方式不同、力度不一,造成区域间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制度“鸿沟”,尚未形成系统性信贷约束机制,降低了农村信贷市场供需双方的积极性。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小微企业信贷的路径探索
1.注重金融市场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实现普惠金融
金融市场建设应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机构网点覆盖率以及金融市场信贷规模三个角度统筹考虑,推动农村地区信贷市场发展,提高农村小微企业信贷获取能力,实现普惠金融。
(1) 加强信贷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基础设施是我国金融交易中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金融服务的各类硬件系统与制度安排的总和,涉及支付、登记、保管、清算、结算、记录等多个方面。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贷供需双方实现金融交易的基础性条件,硬件系统为信贷资金正常流转提供渠道,制度安排为交易市场环境有序提供保障。我国应努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交易的硬件系统,重视网络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保障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注重貸款技术的运用,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水平。
(2) 提高信贷机构覆盖率
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简化信贷机构注册登记手续,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调控作用,鼓励各类信贷机构开展试点工作、驻地乡镇地区,注重挖掘农村经济潜力,扩宽金融市场覆盖范围。同时政府要提高涉农信贷机构补贴力度,支持信贷机构在农村小微企业分布密度相对集中的地域开展信贷融资服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放贷成本,提高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
(3) 加大信贷资金投放规模
信贷资金作为农村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本,在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输血与供氧”作用。我国在增加农村地区信贷机构网点数量的同时,应注重信贷资金的规模问题。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资金在农村信贷市场的投放数额,降低涉农信贷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供转移支付资金扶持补助,以增加信贷资金供给量。政府应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提高信贷机构放贷积极性,扩大信贷市场整体规模。
2.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构建高效风险预警机制
(1) 创新信贷产品与担保方式
涉农信贷机构需避免传统老套农业信贷模式,通过改变产品单一、服务僵化的信贷方式,实现信贷业务特色化与创新性的转变与发展。信贷机构应适当拓宽农村小微企业抵押担保范围,打破房产“一刀切”做法,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有效抵押物,同时聘请行业专业人员,对农业主营产品进行评估,将产品所属权纳入可抵押范围,拓宽信贷渠道。
(2) 构建高效风险预警机制
各信贷机构应加快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打破传统数据壁垒,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农村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融资以及纳税申报的综合信息,分析其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小微企业的放贷风险。同时涉农信贷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建设,一方面需要网络技术人员加强风险预警平台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涉农服务人员能够对外部信息及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预测,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双重性、全方位防范体系。
3.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小微企业信贷获取能力
(1)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农村小微企业应自觉加强管理人员金融常识学习或配置专业财务人员,提高资金运转的把控能力,明确资金需求规模选择最优信贷产品,合理预估回笼时间避免造成企业违约还款风险。同时相关人员应加强网络技术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加强各信贷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相对精准地分析信贷产品特点,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选择最适信贷产品,避免信息囚笼,提高信贷获取能力。
(2) 准确披露企业财务信息
农村小微企业应主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内部结构,强化财务部门管理,加强资金流向的管控,注重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可靠性。农村小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渠道,为信贷机构进行信用等级评估提供可视化路径,主动向信贷机构提供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运营的实际状况,自觉增强信贷还款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信用基础,获得较高的信用评价,进而推进企业后期信贷申请工作。
4.融入互联网金融,消除城乡结构性金融信息差异
(1) 破除城乡金融信息壁垒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金融服务难以实现有效延伸,信贷机构的信贷偏好造成金融市场的两极分化。互联网技术赋能金融市场能够破除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结构。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融资呈现“长尾”分布状态,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处于“尾端”,形成利基市场,借助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连接农村小微企业与信贷机构两端,推动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转移,消除城乡结构性金融信息差异。
(2) 有效匹配最适信贷产品
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充分发挥贷款技术手段,衔接社会资金供给与贷款资金需求,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为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撑,拓宽农村小微企业获取信贷产品信息渠道,加快信贷产品更新速度,与农村小微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契合,能够降低信贷市场的交易成本,缓解农村小微企业以及信贷机构人员的信息搜寻压力,解决信贷产品匹配问题。
5.注重农村长期发展,加强后期信贷监控追踪
(1)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农村信贷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兹效应”,伴随着农村信贷规模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的数量特征,对此我国应制定前瞻性的信贷政策,支持农村小微企业依托信贷资金壮大经营规模,鼓励其引进先进技术要素,发展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强信贷投资后期的审视监督,注重乡村振兴的长期效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质量问题。
(2) 发挥金融监管机构作用
“一局一会”应提升数据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信贷机构信息、农村小微企业信用状况、金融市场评估以及税务机关征税记录等多方数据的融合,为农村小微企业信贷提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小微企业的资金流转状况、信贷机构的信贷规模等信息进行有效追踪,一方面能够防范信贷机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规范农村小微企业行为,确保其资金用到实处,发挥信贷资金的质量效应,实现农业的长期振兴与发展。
三、总结与展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信贷作为信贷机构的“蓝海”市场,需要各方共同发力,通过发挥资金的创造价值,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小微企业扎根农村地区,依托农业资源或是手工技术实现企业发展。农村小微企业信贷融资,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信贷资金挖掘农产品价值,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小微企业信贷,能够协调金融市场资金流向,提升社会资金的利用率,协同一、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缩小城乡经济结构性差异。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倒逼企业提高资金管理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农村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信贷资金,有利于农村小微企业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良性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子联,刘丹.农村信贷、城乡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2(2):112-128.
[2]武英芝.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农村金融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23(6):127-128.
[3]邵立敏,邵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农村小微企業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04-106.
[4]姜明宇,周晓红.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研究[J].新金融,2019(3):41-43.
[5]周茜,谢雪梅,何红光.农村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免疫力提升路径[J].财会月刊,2020(4):76-84.
[6]胡俊波,熊若希,唐张雨青.“信用评价”能缓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吗?[J].农村经济,2021(2):77-86.
[7]范亚辰,田雅群.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116-125.
[8]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15(9):128-139.
[9]袁康,唐峰.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因应[J].财经法学,2021(6):3-18.
[10]王小茵.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农村金融困境及系统性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9):68-76.
[11]王宇,阚博.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J].财经科学,2021(11):14-24.
作者简介:王家腾(2002— ),女,山东金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信贷金融;亚春林(1970— ),男,山东临朐人,硕士,财政金融系主任,研究方向:金融投融资及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