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是否有必要背诵古诗文”导写
2024-05-26张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告诉我们,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是高考依然驱动着同学们花了大量时间背诵必背古诗文60篇。有人因此产生了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背诵这些古诗文吗?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这道题的核心立意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要紧扣两个关键词“古诗文背诵”“智能时代”。学生可以有多个思考方向。回答有必要,可以从古诗文的价值思考,例如:这些古诗文,不仅仅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也可以从这些古诗文对人的美育作用涵养文化人格思考,例如:这些古诗文,带给孩子的,绝不只是语文的语感、作文的素材、谈吐的睿智,更是奠定了他一生的气质和人格。而从社会角度而言,识记古诗文也有助于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联系人工智能时代背景,指出AI虽然有海量的信息库,但是难以建立独特的知识体系,人工智能虽然能提供答案,但也必须有知识储备的人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等。回答不必要,则要注意语言的分寸感,要关注材料“依然”一词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导向,不可大肆批评高考背诵要求,更不可决然断言完全不需要背诵。要对“不必要”做界定,可以提出不提倡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或者不建议无效单调的简单重复记忆,指出机械记忆对培养创新思维的阻碍。还可以联系智能时代背景,分析“知”与“行”的关系,过去,我们是“因知而行”,有多少知识储备,才能做多少事,而现在“因行而求知”。
例文
文明的通途
□一考生
随着人工智能迭代演化,一条最新动态吸引了我的眼球——人工智能正在创作诗歌。在文字的重组之中,那些诗句仿佛良莠不齐,但仍不可避免地对古诗文体系产生撼动。许多人焦虑,许多人质疑古诗文的发展动向。
我们自幼背诵的古诗文在初见时也许平白枯燥,但顺着成长脉络,这些看不见的记忆固化为你我的情感载体,诗句中的情感跨越千年,与年轻的生命形成共振。吟诵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倩影萌动朦胧情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豪迈气概激荡心中热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喜悦狂放映射着我们的生活。此乃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共情魅力,浩浩诗词之海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惊鸿一瞥,更能给予我们直达内心深处的永恒颤动。
诚然,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今,搜索引擎逐渐代替大脑成为存储工具。因而,我们吟诵古诗章句,正是我们对抗正在靠近的“遗忘”的必由之路。如若遗忘,这延续千年的文脉将于此断裂,我们也将丧失生命本真,成为戴锦华在访谈中提及的“信息时代的接收终端”。无论何时,“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是背诵古诗带来气质提升的体现。于社会,背诵古诗自然而然地承载着文化赓续的意味。
诗词文化之所以独特而经久不衰,根本在于其思想深度。除情感载体之外,诗词还记载着千百年间的思考。无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是“为有源头活水来”,都具有人工智能的理性应答无法做到的哲理化表达。在接受驳杂信息流潮时,我们正需这样平静而从容的审慎思考、深度开掘。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必然趋势,但每当我们用这份源自潜移默化获得的思考应对时,我们依然有从容不迫的定力和扎实生长的内驱力,足以稳固信息时代的个体生存。
在诗词的滋养下,我们免于沦为思想怠惰的一具具空壳。在决定传承诗词的主观性选择中,我们依旧是屹立的个体,拥有丰沛的情绪、饱满的思想和鲜活的灵魂,行走在文明的通途。
评点:文章框架清晰,从当下人工智能创作诗歌引发焦虑谈起,指明古诗词是跨越千年的情感载体,能够对抗遗忘,传承着中华文脉;而后进一步指出诗词更深刻的价值在思想深度,而思想深度正是人们应对信息洪流能够具有个体特性的支撑。全文从两大角度证明古诗词能让智能时代的人类拥有“丰沛的情绪、饱满的思想和鲜活的灵魂”。作者语言老练,严谨的长句充满智慧,思考有深度,语言有温度。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