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抱负身寻苦,脚踏实地梦成真
2024-05-26胡琳
朱熹吟苦寒,因其孕梅香;冯骥才写苦夏,懂得其中“苦斗”的意义。人生一如四季,桃李荷菊阳春白雪固然令人神往,但在人生漫漫长途中,自找一些“苦季”,或许能收获不同的意义。
“自找苦吃”,当然不谓“否定、懊恼努力意义”的态度。与之相反,这是一种积极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态度。主动地向“刀山火海”中扑去,向荆棘坎坷中扑去,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需要可贵的毅力与耐力。凭借这般品质,向挑战索要机遇,怎么会是消极否定的行为呢?而“自找”也正强调其中自身的能动性,在如今躺平的“声浪”中,能够不随风飘摇,在成长的路上寻求提升,这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积极态度,就暗藏在自找苦吃的字眼里。
阴阳相生,于太极图中追求古典之美——平衡。若说理想与抱负是青春之阳,焕发蓬勃向上的心气,那么吃苦便是与阳相抵相生之阴,让心气多了份重量,让向上的努力多了份向下的根基,让迎接天空的姿态立足于贴近大地的平台。
我们时常追求“无事一身轻”的爽感,负担的重量让生命多了份“承受之苦”。可是,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自找苦吃,会抵消少年意气中的浮躁与懒怠,让双脚紧贴大地,在“苦行”中步履稳健地登向心气所指的地方,那些理想抱负有了根据,那些梦想的种子有了土壤。而那些风雨坎坷,便化作理想生长的养料,砥砺我们的品质,让理想更加坚定。
从古自今,苦难出英雄。无声世界里的江梦南,不因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在坚持中寻求希望;板凳少年方翔宇双腿截肢却身残志坚,考上大学后坚持参加军训。准确地说,他们的命运已然被苦难之手推向深渊,而自找苦吃的精神,于“向上苦爬”和“安于堕落”之间,指引他们努力地向头顶那道光亮前进。“破碎的地方,便是光进来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苦难促使他们选择吃苦。于此,我们发觉,在平静的海面上走向未知的风暴,我们自找苦吃,寻求机遇;而在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中,我们选择一往直前,而非认输倒下,亦为一种自找苦吃的行为。这时,我们寻找的是希望。
由此,我们挖掘“躺平”之中的涵义,便不难发现:一为在安逸的环境中没有梦想的动力支撑,自然不会“自找苦吃”,只能一成不变,陷入泥潭;一为在被动的困难里失去希望,选择与“自找苦吃”相悖的躺平堕落,只会陷入更深的黑洞。是梦想与希望给了我们自讨苦吃的动力与能量,苦难与磨炼则让我们看到梦想与希望。
当自找苦吃的精神注入为祖国复兴的抱负之中,人生的理想、国家的希望,一定会在一代青年人的成长之路中渐显光亮。
评点
文章开篇从朱熹、冯骥才的事例中引出主题,再通过对比、阴阳相生的观点深化主题,接着通过古今中外的英雄事例和“躺平”现象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主题的内涵。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得文章的观点清晰明了。同时,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注重了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的逻辑性,例如,在阐述“自找苦吃”积极意义时,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英雄事例,使得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另外,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注重了情感的抒发,如“自找苦吃,会抵消少年意气中的浮躁与懒怠,让双脚紧贴大地,在‘苦行’中步履稳健地登向心气所指的地方”,这一描述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