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台的桥
2024-05-26柴利娟
柴利娟
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与历史悠久的古镇—长台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台有一条东西朝向的嵩溪。温柔沉静的她,把长台分成了南北两半。从长台一村到六村的嵩溪河上,一共有五座橋。这五座年龄不一、容貌各异的桥,不仅将河的两岸连接了起来,更将长台的过去和现在连接了起来。这五座桥安静地躺在嵩溪上,默默地为长台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它们见证了长台的荣辱兴衰,和长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年龄最大的桥是最西边的那座,它在一村和二村的分界处。这是一座简单的石桥,桥面很窄,仅容一车通过。桥面和桥墩都是水泥浇筑的。桥面平整,桥身由三个扁平的桥墩支撑着。栏杆是水泥浇筑的菱形交叉图案。栏杆上有几处颜色较新,显然是坏了之后重新修补的。黄昏时分,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拉着一个穿着白色校服的孙子,在桥上慢慢地走着,桥下的水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桥,人、桥、水都是金色的。它们在我的眼里定格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
由这座桥往东走不多远处,便是月桥了。这是一座石拱桥,桥面平整宽阔,可同时容纳两辆小车通过。桥下有三个石拱。中间相邻的两个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两头的肩上,各有一个小拱。一共有六个小拱。中间相邻的两个小拱,远远看去像狐狸的两只眼睛,美丽、深邃。河里倒映着桥的拱和水面上的拱,形成了一个圈。圆圈在碧绿的水波中摇荡着,煞是美丽。河边有一棵高大的杨柳树,也将它美丽的面孔倒映在水中。
这座桥的地位很重要,它连接着过去最繁华的老街—长台中心街和现在最繁华的新街—月桥街。
月桥的南面,是大门楼底巷,左转便是中心街。这里是当时长台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走在那里,乒乒乓乓的打铁声,当当突突的弹棉花声,馒头包子店伙计的吆喝声,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熟人们大声打招呼的声音……大喇喇地钻入你的耳朵。
如今的大门楼底和中心街,只留下少数几间店铺—一家小吃店,一家弹棉花店,一家仅留着店铺名的钟表铺。很多老房子已经拆了重建了。所以,进入眼帘的是新式小洋房和低矮的旧店铺的综合体。新旧夹杂,别有趣味。
那些斑驳的墙面,褐色的木门板,寂寞、孤独地站在那里,看人来人往,迎日出送日落,咀嚼着往昔的荣光。经过这里的人们,看到小洋房,大多是艳羡的;看到旧店铺,大多是嫌弃的;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用温柔爱恋的目光,去抚摸它们苍老的容颜。
而桥另外一头的月桥街道,则是现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银行、移动公司、电器店、药店……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一楼的店面,统一仿古黑砖样式,整齐美观。楼上的白墙黑框,格外显眼,格外有性格。
一到集日,周边地区的人们,拉着各自的土特产,到这个地方交易,也有更偏远些的地方来的农民到这里购买家电或其他生活必需品。
中间的桥叫开茂桥。这座桥不同于其他四座桥,这是一座私人建造的桥。桥头立有一石碑,上书“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特建桥并命名,嗣子杨法根(高)。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我并不清楚这个故事的始末,但是光从这段文字来看,就很让人感动。自古以来,孝感天地。长台人的孝心故事,经由这座桥,会不断地流传下去吧!
五村桥,由于地势的原因,要比前面的那三座桥高一些,这座桥的外形和月桥一样,是平顶的三拱石桥。只是它看起来要比月桥瘦一点儿,桥面也稍微要窄一点儿。因为上游的水被拦截到碗窑水库那边去了,河里水量大减,镇政府便在下面筑小坝。小坝里的水不是很深,沿河的人们都爱在河边洗菜、洗衣服。赤着脚站在水里,不一会儿,便会有小鱼来玩闹。那些灵巧的精灵总是悄无声息地来,一有响动便哧溜一下跑得老远,实在敏捷。
三三两两洗菜、洗衣服的妇女,一边洗东西一边家长里短地交谈着。天气热时,大人在河里干活儿,小孩子在河里游泳。岸边的柳树随风而舞,柳腰款摆,柳叶轻唱,看着看着,你就醉了—这里的生活很慢。
六村桥是最年轻的,才十几岁,是我到长台工作几年之后才建的。这座桥位于长台初中东南角。长台的人越来越多,房子越建越多,村子便不断地向东边扩展。桥的这边,是新式建筑;桥的那边,是宽阔的田野。
这座桥很简单,桥面和栏杆都是水泥浇筑的。建造这座桥时,我国的建桥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桥面是在别的地方浇筑好拉过来的,当时我还去看,曾感叹说:“现在科技真的越来越发达了,新技术层出不穷。”
桥下面的红色岩石,尽管窟窟窍窍,但面容刚毅而不屈。那些水便从岩缝里蜿蜒而去。路灯亮起来,朦胧的灯光下,河床上似乎伏着一只只大龟,是当年帮助大禹驮土石的神龟吗?
站在这座最上游的桥往西看去,只见嵩溪一路蜿蜒而下,在远处闪烁的灯光中消失。
长台被称为“中国蜜蜂之乡”“中国白菇之乡”,是一个很适合栖息的地方。这里没有太多的喧嚣,没有工业园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长台的五座桥,从下游往上,一座比一座高,也许是预示着长台步步高升吧!
这五座桥互相呼应,共同守护着长台的人民。我爱这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