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体会

2024-05-26于子洋董静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李教授卫气病机

于 海 张 微 于子洋 董静菲

(1.河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1;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4.河北省中医院检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或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求,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

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躯体、生理、心理、精神及药物因素等。

老年人失眠有诸多危害,主要有健忘愚钝,判断力下降,情绪波动、易怒,认知障碍,道德判断受损,出现频繁哈欠、幻觉、类似多动症症状及免疫神经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受损,容易引发事故,增加死亡风险,加速皮肤衰老及增重,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良好的睡眠是保障身心健康的基础平台。不良的睡眠会成为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发或继发因素。

现代西医学治疗失眠主要是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这些疗法虽然在西方被证实有效,但因疗程长、疗效不稳定以及潜在的成瘾耐药风险而不够完备。

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既能辅助安眠,更重要的是,通过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办法,改变患者自身状态,并使机体产生良好的自洽能力,从而使睡眠阻力下降,睡眠能力提高,达到自然入睡的状态。并且在愈后可以停药,或间断治疗调整,不需终身服药。而且中医药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联合其他疗法使用。

1 李士懋教授对不寐的认识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又称“不得眠”“不得卧”“寐不安”等。不寐属于神志病变,虽然中医治疗不寐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上还是需要学习和磨炼的。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及教学,总结出关于不寐证的四点思辨方法,同时指出这四点既是对不寐证的思辨方法,也是对所有病证的思辨方法。不仅可针对治疗不寐,还对我们学习应用中医有很高价值。我们在临床上通过运用李士懋教授的平脉辨证思辨方法,对老年患者的失眠问题进行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根据一例老年性失眠医案,运用李教授的四点思辨方法进行解读,以彰显之。

李教授的四点思辨方法如下:(1)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领悟经典相关论述,可拓宽思路,指导实践。(2)要胸有全局,通盘分析。(3)辨证时首分虚实。(4)辨证论治方法以脉诊为中心[1]。

李教授后来又补充了两点思辨方法:(5)动态地辨证论治,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6)崇尚经方,博采众长。

2 医案摘要

王某某,男,80岁。2002年5月19日初诊,脉弦滑数,关尺旺,舌淡红苔薄。不寐半年加重月余,入睡慢且易醒,半夜醒来躺不住,必须起床溜达一会儿,再吃1~2 片艾司唑仑,才可再入睡。伴心烦胸闷,痰多,便略干,纳呆,既往体健,曾在某医院输液治疗,但输液时感到身体不适,而自行停液,转河北省中医院就诊。

证属:阴虚阳旺,痰热扰心。法宜:养阴制阳,清热化痰。方拟:黄连温胆汤加减。组成:竹茹12 g,清半夏8 g,陈皮6 g,甘草6 g,枳实6 g,生大黄3 g,茯苓10 g,浙贝母10 g,生地黄20 g,天竺黄10 g,百合10 g,黄连4 g,地龙10 g,丝瓜络10 g,麦冬6 g,川贝母3 g,焦山楂6 g。7 剂,日1 剂,水煎至300 mL,分2次服用。

上方服用1周后感觉有效,寐进步,痰减少,纳增,心烦胸闷亦减轻。上方加减服半月多,虽然总体诸证均减轻,但是似乎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家属补述,失眠前就双下肢明显浮肿,只是没在意。今日出现双下肢浮肿加重现象。

2020 年6 月16 日三诊,脉弦滑数,尺旺,寸沉,舌同上。

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加重1 周,肿处色红抚之不热,睡眠仍差,夜间3 点仍吃1 片艾司唑仑,平卧容易心烦,坐起后改善,大便日1 次,不稀,有痰,小便急,略不利。上方改生地黄为30 g;去焦山楂、川贝母;加桑叶10 g,枇杷叶8 g,竹叶10 g,木通10 g,肉桂4 g。7剂,水煎服。嘱咐查尿常规,肝肾功能。

2002 年6 月22 日四诊,脉滑略数,尺旺,舌同上。检查化验均(--),腿肿略减,睡眠仍差,夜醒3次,小便急,心里仍时烦。疗效不著,考虑兼证尚有心烦,小便急,诊断为水热互结,上扰心神。改猪苓汤治疗: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包煎)、阿胶(烊化)各10 g。7剂,水煎服。

服此方14剂后,不仅水肿明显减轻,睡眠也出现根本性好转,停用安定。又服7 剂未再复诊,后随访诸证均除。

按语:临床不寐患者有很多证型,其中有虚证、有实证、也有虚实夹杂证。本例患者痰热内蕴、上扰心神可致不寐,水热互结、上扰心神可致不寐,阴虚阳浮、心神不安也可致不寐。这三个因素既可以单独引起不寐,也可以两两作用于人体引起相对复杂的不寐,还可以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更复杂的不寐。该患者就是一例更复杂的不寐患者。运用李教授的临床思辨方法,可以相对清晰地说明其诊治过程,启发思路,达到举一反三治疗同类病及其他疾病的目的。

3 李士懋教授思辨方法

运用该病例解读李士懋教授六点思辨方法,具体如下。

3.1 理论渊源在诊治该患者的思辨过程中,首先就是关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主要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等。那么,经典是如何阐述不寐的?

3.1.1 对神的认识首先不寐属于神志病变,而神依赖人的正气奉养,那么神是什么,《黄帝内经》对神有几个角度的解读,如《灵枢·小针解》[2]云“神者,正气也”;《灵枢·平人绝谷》[2]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3]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解精微论》[3]云“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素问·上古天真论》[3]云“积精全神”;《素问·宣明五气》[3]云“五脏所藏,心藏神”等。

所以,正气、血气、水谷之精气、火之精、心藏神等都是对神某些性质状态的描述。而这些状态如果受到影响就会引起神的功能异常,出现或虚或实两大类状况,引发不寐。

3.1.2 病因病机认识关于不寐,经典也有病因病机各个方面的论述:首先是病机方面:如《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寒热病》:“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口问》:“黄帝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里卫气不得入于阴,阳气盛则不寐。

对病因有更多描述,如属厥气所客者,阴阳之道不通,《灵枢·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属阳明热病者,《素问·热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属水病所致者,如《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

属胃不合所致者,如《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属癫狂病者,《难经·五十九难》[4]:“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

3.1.3 关于老年人不寐的专论如《灵枢·营卫生会》更是有关于老年人不寐的论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还有《难经·四十六难》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所以老年人不寐多以气血衰为本,但邪盛与气血衰也可能同时存在。此文医案就属于这种复杂情况。

3.1.4 关于失眠的论述及治疗方药《伤寒论》[5]不仅指出总的辨证论治原则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还提出很多关于失眠的论述及治疗各种不寐的方药,诸如《伤寒论》[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以及《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证、干姜附子汤证、承气类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酸枣仁汤证、皂荚丸证等;还有《金匮要略》[6]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瓜蒌薤白半夏汤证、小青龙汤证、枳实芍药散证、肾气丸证、百合地黄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等。

3.1.5 后世医家的认识如张景岳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7]。景岳还将失眠分成有邪、无邪两种类型,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不寐》[8]将失眠具体原因概括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但这些不是失眠的全部病因。虚实夹杂也是失眠的病因,而这是更为复杂的状态。不过,这五个病因的拓展组合,更能反映疾病的实质,尤其是在当代这个复杂的社会,人类从心智到身体都十分忙碌,失眠的病因病机势必更加纷纭复杂。

通过对经典的认识以及结合自身的临床及教学体会,李教授认为凡是能影响正气奉养心神的诸因素,都可以造成神的功能失常而出现不寐。并且,“不寐因虚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病位包括心经自虚及其他脏腑正虚而不能奉养。不寐因实者,乃邪扰于心而神不安,其邪包括六淫、七情,不内外因及内生之邪、病位或心经自病,或其他脏腑上扰于心。尚有虚实兼夹者,当辨虚实孰多孰少”[1]。

落实到此患者身上,其不寐主要是因为痰热的阻滞,影响了卫气,使之不得入于阴;同时也存在阴气虚,不能敛阳,影响了卫气的运行,属于虚实兼夹的复杂类型。所以采用养阴抑阳、清热化痰的治法,始即获效。

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在治疗的后期,则见阴虚,所谓“正水少一分,邪水多一分”,邪水不仅仅瘀滞于下肢而浮肿,水热互结也影响了卫气,使之不得入于阴,造成不寐,目不瞑也。仲景所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即指此。所以,严格遵循中医理论体系指导,才能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3.2 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以脉定证,以脉解证,以脉解舌。

关于脉诊,李教授认为脉诊在四诊的最后位置,并不代表不重要,恰恰相反,脉诊在疾病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占权重的50%~90%。结合经典理论及历代医家的论述,明确指出不论脉分多少种,皆当以虚实为纲。脉的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为辨。沉取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虚实。另外,李教授还提出诊脉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因为邪气郁遏气机太甚,脉象出现沉迟涩小,甚至摸不太清,好像阴脉,但是仔细体会,其中必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感,属于邪实太甚的脉;另一种则是脉象鲜明,弦大搏指,虽是实脉,如果过于实大有力,反是胃气大虚之象,属真气外泄,是大虚之脉。需要特别小心辨别。

该患者的症状是不寐,兼见胸闷心烦,痰多,便略干,舌淡红苔薄。单单从症状和舌象来看,得出的证型是虚是实,是寒是热,是不太确定的。

再看脉象,以脉解证,弦滑数,关尺旺,这里弦主气,提示气机不畅,滑主痰,提示有痰存在,数主热,提示热郁于内,合起来就是气机不畅,痰热内蕴。但这并不完全,因为还有关脉尺脉偏旺,关脉提示中焦气机不畅,尺脉旺提示肾水不足,不能制阳,故亦有阳气浮动存在。也可能包含下焦气机不畅,水液停滞,郁遏阳气。以脉定证,气机不畅,痰热内蕴,阴虚阳浮。

另外,以脉解舌,此患者的舌象没有明显的异常,一般我们都说既然是痰热阴虚,是不是应该出现舌红苔黄腻,或者剥苔、少苔、无苔呢?李教授认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权重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内科杂病中的权重则明显下降,最多不过40%,所以舌诊有时与脉诊相符,体现证;有时与脉不符,不能体现证。这里舌淡红苔薄,说明患者的气滞痰热阴虚并没有影响到舌的变化,所占的诊断权重较小。而温病属于全身性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容易影响到舌象。

3.3 要胸有全局 通盘分析胸有全局,指对于任何病证我们都要有一个整体认识。

李教授认为不寐属于神志病变,“神赖人身正气之奉养。凡能影响正气奉养心神的诸因素,都可造成神的功能失常而出现不寐。这些因素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虚者,正气亏虚,无力奉养而不寐;实者,邪扰心神而神不安,不得寐。治疗大法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在全局观下来看此患者,就不会被他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所困扰,无论如何都是影响了神的功能,都是卫气不能顺利入于阴的状态,在这个观点下,采取补虚泻实的方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或者说恢复神的功能,使卫气入于阴。

3.4 辨证时首分虚实关于首分虚实,李教授认为,以虚实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将患者的证分为虚实两类,更有利于临床路径。

具体方法就是以脉诊为中心,以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来分辨患者证的虚实,即沉取有力的脉为实证,沉取无力的脉定为虚证。

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诊断。不寐总的原因就是虚实两端,诊断的第一步就是分虚实。临床疾病如果首先将虚实分开,接下来的步骤就好办了。不过,病情简单且典型者,固然好分;病情复杂,虚实夹杂或不典型者就不那么好分了。区分虚实的关键在于脉象真实的虚实,即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

该患者就有点复杂,属于虚实夹杂。虚,属于阴分不足,阳气浮动;实,属于气滞痰热内蕴;后期发现还有水热互结存在;脉象弦滑数有力属于实,但是尺脉旺又属于阴分不足之象。

3.5 动态地辨证论治临床不仅是急症变化多端,慢性病也是有复杂变化的。应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动态地辨证论治。

此患者病机比较复杂,之前睡眠得到改善,是痰热气滞证得到了缓解,不过睡眠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说明可能是药还没有吃到位,或者是医者对患者的认识尚有不到之处。所以虽然有效也不应拘于效不更方。

后来潜藏的水热互结情况又凸显出来,表现为双下肢水肿加重,且小便略不利,这就需要我们动态地辨证论治。由于阴虚痰热气滞与阴虚水热互结在脉象上有相似之处,不好区分,需要结合症状进行分析,关尺脉均旺,应该是提示中焦痰热扰心,与下焦水热互结扰心同时存在,当分而治之,改用猪苓汤。如同解扣子,先解开上面的扣子,再解开下面的扣子,最后把病邪这件衣服脱下来。

作者在治疗过程前期,并没有这个思路,只是侥幸暗合了这个思路。如果发现痰热与水热双重病机,还会觉得不太好对付,也许会合并用药,效果如何却未可知。不过,以前也确实这样用过,倒也有效,只是方子相对臃肿。

“一定、一定,魏书记的指示我切实执行,部里布置的任务也要完成。陵矿从破产到现在,在您的领导下变化是巨大的,特别是民生方面,繁荣兴旺,魏书记,喂,喂喂…..”那边电话挂了。

还有的患者,治疗有效,没有发现别的新情况,但是脉象发生变化,也不能效不更方。

3.6 崇尚经方 博采众长李教授认为,所谓经方主要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而仲景以后其他历代名家之方属于名方。“经方严谨而精炼,理奥而效奇,历经近二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何止百亿、千亿、万亿次的应用,深得历代医家的称颂、推崇,至今仍光芒四射,被医界奉为圭臬瑰宝,给人以无穷的启迪”。李教授在临床大量使用经方,也博采众长使用名方。

黄连温胆汤属名方,前身是温胆汤,源自《备急千金要方》,后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进行了合理改动,成为被后世沿用的温胆汤,而黄连温胆汤源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具清热燥湿、理气化痰之功效,临床使用也非常广泛。

猪苓汤是经方,源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阴虚水热互结之证,效果立竿见影。

4 总结

我们通过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一例,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李教授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李教授说此“既是对不寐证的思辨方法,也是对所有病证的思辨方法”,就是说学会了一个医案的思辨方法,对失眠其他医案的诊治方法也就有了思路,掌握了失眠病的思路,其他病也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关于老年性失眠不寐,我们了解首先是关于神的问题,即“不寐属于神志病变”,神安则寐,而神安是有赖正气奉养的,凡是影响正气奉养神志的因素,都可以造成神不安而出现不寐。《黄帝内经》指出了不寐的病机和部分原因,《伤寒论》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十二字方针及对应方剂;以及后世医家亦有诸多论述,均为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以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办法,胸有全局,首分虚实,动态诊治贯穿临床的整个过程,崇尚经方是继承与发扬的基础。通过对李士懋教授六点思辨方法的运用,我们不仅能掌握不寐证的诊治,同时对所有病证的诊治也能窥见端倪。

猜你喜欢

李教授卫气病机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育槐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