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思想 明确目的 准确把握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访谈

2024-05-26龚博炀边育红樊亚东李琪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大宁副局长中医药

龚博炀 边育红 樊亚东 徐 喆 王 莹 韩 露 李琪瑶 张 帅 赵 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天津 301617)

继承发展中医药,坚持中西医结合,顺应未来医学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是不可抗拒的时代发展潮流。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下,国家倡导和推动中西医结合,加强政策引领和体制建设,着力提升整体布局水平,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模式,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1]。中西医结合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邀请到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同志,就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战略方向、措施等问题,从政府决策的角度探讨了目前中西医结合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现将李大宁副局长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的一些观点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坚持中医特色理论在中西医结合实践中的引导作用

以中医理论为引导,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实践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色,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是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的永恒守则。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要毫不动摇地紧扣守正创新主题,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中西医结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是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标准。

当前中西医结合以西医诊疗为主,究其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西医诊疗水平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飞速提升。反观中医,由于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较为缓慢,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治疗优势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和更深入的研究开发[2]。必须坚持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中医理论特色与核心——例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核心价值,作为中西医结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结合的重点,坚决不动摇。李大宁副局长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心要放在“继承精华,强壮优势,补足短板,发现曙光”上。中西医结合必须围绕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思想灵魂的主旋律有序开展,不能在结合的过程中将中医同化,使中医丧失灵魂,应将中医理念中的核心思想融入与否作为中西医结合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和衡量标尺。

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事实证明了这一至理名言。比如1971年屠呦呦教授在研究《肘后备急方》时获得提取青蒿素的灵感,给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避免高温失活的重要指导方针;2017 年,霍尔等专家发现的分子细胞昼夜节律机制,与《黄帝内经》中强调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理念相吻合,是中医理论先进性的重要佐证;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因人制宜、辨证论治,在抗疫阻击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21 年7 月河南洪涝灾害之后,中医专家组强调注重未病先防的指导方针,运用一系列中医养身保健和中药漫灌等手段,有效规避了大灾之后大疫的发生。李大宁副局长说道,这些成功的案例无论是在思想理论还是临床应用层面,都证明中医的特色理念是具有引领作用的,守正这些原创的、独特的、核心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是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也是继承创新最后的回归点。

2 凝力聚焦 深化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医学发展大战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无论是单一病种的科研立项,还是中西医结合整体规划,都应在初期高屋建瓴地把各个重要发展阶段规划好,虽并不能精准地预测出每一个具体环节,但至少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3]。李大宁副局长指出,中西医结合前期准备工作亟需完善,对于方向的把握和审核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立项和所得成果的预测性综合评价体系尚待加强。展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准确把握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是关键中的关键。

2.1 找好结合准星 不断优化方式方法(1)在科研立项准备期间,一定要在结合方向的问题上下足功夫,并且要控制结合点的数量,准星在精不在多,要多凝练整体趋势,寻找系统性的结合准星。李大宁副局长举例说道:比如中西医结合医学治疗肿瘤,要避免今天一个小的结合点、明天再搞另一个,最后进行简单的“相加”。要进行共性、规律性、系统性的整体研究,在治疗肿瘤理论临床的大体系下,分成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两个“靶点”。在基础研究上,不断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新理论,汇总全球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在临床实践上,做好肿瘤患者病情调研,检验理论治疗有效性,促进基础研究改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方案。科研靶标的选择,将使中西医结合目标具体化和案例化,是验证中西医结合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具有时代性的新路径[4]。(2)中西医结合要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基本方法,在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结合方式。不同学科由于自身理念差异,在相互碰撞时必定会产生相应问题,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但总体思路应是集合多学科优点和先进技术,破解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李大宁副局长强调,加强在科研过程中的评估,对一些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科研要求条件的课题,就应及时舍弃或转变,或完善思路。而在融合中西医的大层次上,需要中医药原创理论引导时,各方面现代科学技术也要到位。所以结合中西医方法和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不能盲目赶时髦,要有的放矢,我们的方法既是结合的工具,也是判断结合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总之,中西医结合要将“基础创新+临床疗效”作为结合方向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把多学科交融作为结合的主要载体和实现的主要途径。整合资源,博采众长,鼓励多学科的交融试错,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教训,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广途径的,既有集中统一意志,又有百花齐放思想的、更大范畴的现代医学科技融合共同体。

2.2 建立健全方向-技术-成果综合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内、外审协同验证的良性机制,提出结合点后需加强深层次论证,精准施测,减少决策失误,先要在团队内进行方向合理性的内审评估,然后再接受国家政府或同领域专家组的外审意见。在中西医结合内审评估和外审意见的综合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在方向层次上进行验证,重点回答中西医结合方向的核心问题,比如结合点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中西医各自特色的理念有没有在其中发挥作用,具体实施时是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等。特别是加强中西医结合科研的针对性,重点放在打破中医药自身的局限性上,创新性地补足中医药短板。其次要突出解决临床疗效的能力,聚焦基础创新+临床疗效能力,提倡一些已趋完备的指标体系、数据处理方法、诊疗规程及评价,使其能够得以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充分融合。同时,传统且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并具有中医药特点的医疗手段,也不应排斥在中西医结合科研之外。尤为重要的是,中西医结合应重视提供广泛的公共成果,特别是对于行业技术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审批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构成的综合评价,都应列入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内容范畴。

中西医结合科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包容态度,合理设计中西医结合标准,预期在各个领域上获得哪些提升和价值,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形成“反馈-纠错-再指导”的正向循环。

3 制定和构建中西医结合科研整体性布局

中西医结合的大战略一定要立足于政府指导和规划。李大宁副局长指出,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行动”来完成,不断聚合各领域优质资源,减少研究招标项目分散趋势,避免“写标书-评议打分-实施”的简单外包。而如何改进组织工作,强化决策引导,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组建国家层面的专业管理团队在人员配置上,要整合医学中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在组织形式上,要立足政府主导,并以稳定、系统、集体的观念去承担科研工作,而不是解决少数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问题。李大宁副局长举例说道,在面对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时,全世界的抗疫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只有中国做到低感染率、低死亡率,并且截止2021 年9 月,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总人数超过11亿,这背后是一个庞大且细致的国家管理团队在默默支撑。政府、军队、研究所、高校、企业等都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国家队的带领下攻克一个个难题。中西医结合科研更要强调融合凝聚力,将中西医结合的最大优势和显著特点展现出来,不能光搞单兵作战,还要将从前分散的组织形式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一支任务明确、学科融合、高水平攻坚,且较为精干的“珠峰突击队”,发扬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3.2 提升优化科研整体性布局(1)国家队要充分做好全方位的调研,熟悉各个科研院所或企业所擅长的部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李大宁副局长举例说道,假设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有10个大方向,那么统帅部或是决策中枢,就要合理调配全国资源,为各个项目组提供充足的后勤工作。(2)要制定相应结合的方向,明确10 个单位的不同分工,比如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医院的临床探索、企业的标准化生产。(3)要正确处理好总体布局和局部布局的关系,加强各个布局之间的联系,探讨合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汇总各方科研成果,并拿出具有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和行动指南。

3.3 更加重视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要给予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中的青年梯队更多关注,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坚持临床基础两手抓,将不同优势学科加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去,促进青年人才的多学科思维养成[5]。李大宁副局长语重心长地说,青年是科研项目的主力军,也是引导未来人才的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不是一个五年或是十年的短期工作,而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造福中国人民百年的宏伟工程,所以要避免人才的青黄不接,做好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只有坚持对人才的长时间、多领域的联合“青训”,才能让中西医结合人才体系办得更好、更有深度,才能为健康中国工程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补给。在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历史长河中,要有一个科研方向相对稳定的队伍,不懈地在这个方向上耕耘,因此,中西医结合科研规划要和中西医结合人才规划同步,要为投身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青年人设计本领域的方向、学术发展以及人生规划,这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动力来源。

3.4 高屋建瓴 把控全局中西医结合科研一定要坚持搞下去,不能认为前途渺茫就半途而废,也不能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停滞不前[6]。每个阶段的总设计师和科研团队带头人,都要审时度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完成政策衔接,实现短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对立统一。

最后,李大宁副局长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光从技术层面结合是远远不够的,千万别把结合限定得太窄,我们从管理和决策角度去谈两种医学的整体结合,是一个大集合的概念,其中包括思想认知的统一,目的和目标的认定,学术思想的百花齐放,中医、西医的合作共赢,这些都是中西医结合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因此,放眼未来中国整个医疗体系,两种医学的结合都不能将各自成果进行简单相加,一定要深挖两种医学的根基,探讨学科背后的思想文化和历史渊源。借用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从医学的源头入手,将两支清水共引池塘,浇灌中医学美丽的荷花。

4 结语

目前,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西医结合科研战略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很多突破和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引导规划,则需要“总参谋部”、总设计师在中西医结合科研的道路上以“打基础、调结构、配资源、建机制”为中心思想,群策群力,提出整体布局和各专题方案,稳步推进。李大宁副局长表示中西医结合只有在中国才能得到实施,我们只有坚定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党中央的要求去落实,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并终将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汇入中医药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之中[7]。

猜你喜欢

大宁副局长中医药
这你都不知道
这你都不知道
这就是我的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一杯清水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两个局长爷爷
给副局长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