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2024-05-26解忠信崔乃红王秀芳
解忠信 崔乃红 王秀芳
(1.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山东滨州 256600;2.中共滨城区委党校 山东滨州 256600;3.中共阳信县委党校 山东阳信 25180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因此,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路径。系统梳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科学内涵及目前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是绿色、低碳发展,能够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传统工业化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由此引发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旱涝两极和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等全球性问题,给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促使全球各国和地区就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这些国家和地区占到全球碳排放量的88%[2]。节能碳减排工作对于各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率先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科技化转型,以期在未来抢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设置绿色低碳贸易壁垒,获得比较优势和发展先机。后发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布局,寻求经济绿色低碳化转型,其中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又是重中之重。
工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自党的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时,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期。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3],截至2023年我国是联合国公认的全球唯一的具备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即我国具备生产任何工业产品的能力。在全世界500多种工业产品中,中国产量排第一位的就超过220多种。因此,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然而,传统工业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环境恶化的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等越来越严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资源和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自2017年以来,随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深入人心,推动传统工业的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当务之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将促进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形成绿色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和空间布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又是以绿色和低碳为显著特征。
(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程大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在人民深受环境污染之害后得出的深刻反思。以1972年联合国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为标志,绿色发展理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萌芽。21世纪初国际上出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标志着环境问题全球化治理时代的到来。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国纷纷制定和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战略,以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限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空间的收窄,亟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时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快速发展新的蓝海。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为尖锐,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大致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依次为注重速度与数量阶段(1956—2002年)、可持续发展阶段(2003—2014年)、绿色低碳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第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核心是上速度、扩规模。第二阶段:虽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但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深层次思考,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4],从此绿色发展理念正式提出,标志着我国从经济发展过程中治理环境污染转向从发展的本质寻求绿色低碳模式的转变。
(三)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条件已成熟
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法律及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自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我国开始关注并不断完善相关立法:1973年颁布《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宣示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5]”,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7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8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此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2020年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密集出台,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
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2023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占比7.1%;第二产业占比38.3%;第三产业占比54.6%。第二产业工业的内部结构也日趋合理。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5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3%,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8.5%。2017年以来,产能过剩的行业逐步淘汰和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快速发展。我国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截至2023年,钢铁行业已完成去产能的目标,电解铝、水泥行业的落后产能已基本退出。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新增能效“领跑者”企业43家,纳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管理企业43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创新先进适用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171项,示范带动强的水效领跑者企业和园区达74家。绿色新动能持续增长,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我国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00余家,绿色工业园区4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0余家。
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科学内涵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绿色”不仅指的是工业发展过程的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状态,同样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评价指标。“低碳”指的是在工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有效降低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既注重量的合理增长又注重质的有效提升,是关于规模、质量、综合效益提高的复合指标。“绿色”“低碳”“发展”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是关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要求“绿色”和“低碳”;“绿色”和“低碳”为“发展”提供方向和驱动力,使发展更加长久、持续和健康;“发展”为“绿色”和“低碳”提供技术、模式、体制机制支撑。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找出它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在新发展阶段,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无疑是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和工业产品的绿色化程度高;工业发展能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生;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少;通过先进技术或工艺可以实现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工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包含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经济三个层面的概念。绿色是发展的全过程要求和方向;低碳发展是对能源结构清洁化的要求;循环经济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高效利用的必然选择。三者都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产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将呈现多样化,内容将更加丰富。如数字技术、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更加深远影响,未来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追求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1.宏观层面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关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尚未出台针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法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推动,目前主要以产业条线管理为主,以环保、工信、市场监督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为主要方式。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支撑要素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成熟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支撑体系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平衡上马“新技术”和改良“老工艺”的矛盾。因此,我国需要在统一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区域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市场化推进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工业发展的某些领域尚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作用存在“越界”的情况,导致市场机制发挥不完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财税金融支持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流程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巨大挑战。目前,金融机构普遍将化工行业列为放款的“谨慎行业”,纷纷收缩贷款额度,加大对相关工业企业的审查力度,提高贷款利率,这无疑加大了相关工业企业的成本负担。
2.中观层面工业碳减技术应用不顺畅
工业减碳技术研发存在困难。工业的减碳技术手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降低碳排放技术。这类技术主要通过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工业生产流程效率的提升两种方式实现。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获、封存与应用技术就是一种典型的降低碳排放技术。另一类是脱碳技术,即整个工业生产过程实现碳净零排放。工业减碳技术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欧美发达国家拥有的绿色减碳技术专利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从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全球绿色减碳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逐年下降。近几年,我国绿色减碳技术专利发展迅猛,绿色专利占比由2013年的5.9%上升至2021年的20%[6]。但绿色减碳技术的发展受市场影响较大,2013—2021年间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两次较大波动,原因都是国际市场的波动。另外,脱碳技术的占比较少,国际能源署(IEA)清洁能源技术数据库显示在目前所包含的 503项清洁能源技术中,对净零排放具有重要作用的仅占40%。工业减碳技术的推广遭遇困境。推广新的工业减碳技术意味着要更换部分或全部生产线,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设备,这会影响正常的运转,需要承担更新改造过程中带来的沉没成本。在工业化前期或中期的地区往往力不从心。
3. 微观层面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压力大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涉及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和建材行业,三个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其中,钢铁行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钢铁冶炼的能源偏煤,且以能耗较大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方式为主。二是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承担的沉没成本较大。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设备投产运行时间较短,设计平均运行时间为13年,而目前仅运行4~5年,这段时间如果贸然更新设备必然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三是突破性减碳技术创新不足,绝大多数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距离中试、投产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石化化工行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的矛盾。如合成氨的市场需求量逐渐上升而甲醇的需求量却在持续走低。大宗产品产能过剩与部分紧缺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二是石化行业的能源偏煤。目前,煤和焦炭在石化行业能源结构中占比均超过50%,大幅高于发达国家。建材行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熟料产能利用率低。2022年我国熟料产能利用率为61%,创历年新低。二是能耗高。我国生产的建材产品如建筑卫生陶瓷、水泥、玻璃等能耗高于发达国家10%~50%。
三、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涉及行业多,资源重新配置的难度大,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处理好行业健康发展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完善体系架构。
(一)政企联动,夯实减碳组织体系
中央政府应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夯实各方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遵循。制定出台工业绿色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重点行业规章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机构或领导小组,强化组织管理能力,推动各项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加快建立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制定差异化监督考评体系,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发生。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推动各种资源的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及时、精准和定向。政府相关机构应发挥财税金融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相关市场主体给予税收优惠,金融机构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力度,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产业禀赋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策略。对于工业基础雄厚、产能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转型力度,采用先进减碳技术对传统工业流程进行改造,寻求转型升级与存量高质量发展的平衡,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做适当的产业转移。对于可再生资源富集、环境承载能力强且用地指标宽松的地区,应大力提高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吸引工业发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的地区来本区域转移工业产能,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
对于调动微观市场的主体——企业,应推动其提高工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减碳责任真正落实。加快培育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龙头企业,在税收、专项奖励、用水、用电、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强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效仿和学习,推动产业链协同推进减碳绿色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立足自身实际找到各自在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的位置,做好与大型龙头企业的合作发展,将龙头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运用到企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二)完善减碳管理机制,推广成熟模式
加快形成完善的减碳管理机制,针对不同行业和产品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方法和统计方法,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根据具体减碳目标和时间节点要求科学分配减碳任务,并落实到具体地区。大兴调研之风,做好基础统计工作,摸清家底,将更多涉及碳减排的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进行统筹管理。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根据行业特点和区域特征,制定更加明细、可操作性更强的实施方案。
加大绿色低碳发展成熟模式的推广。通过前一阶段系统的统计和系统筛查,评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标杆地区和企业,梳理标杆地区和企业可复制的先进做法和模式。主要从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系统搭建、设施建设、管理运维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加快形成“设计+服务+制造”的系统解决方案。根据行业和地区特点在基础要素相似的地区和企业进行推广,达到“1+1>2”的效果。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建立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强化全流程节能减排监测力度。完善数据统计、分析和运用,及时掌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动态,做到精准及时治理。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为主要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因此,应强化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增强绿色低碳创新动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加快绿色减碳技术研发力度,在降碳技术和脱碳技术上双向发力,布局氢能、高效储能等前沿领域技术,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储备创新技术。
加大专业人才引育力度,完善高层次绿色低碳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做到“资源跟着人才走”,为专业人才成长搭建良好的科研环境、晋升环境和市场环境,储备人才对口项目,提供资金、团队、政策支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及专利保护机制,为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解决后顾之忧。加大本土人才培育,从企业生产和研发一线,挑选对本区域、本行业熟悉的人才,通过参与高端项目、高层次培训论坛和国外研学深造等方式,打造复合型人才,推动本区域、行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的资金支持,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品,降低相关企业融资门槛,适当降低融资利率,降低行业主体资金负担。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发行刺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专项债券,进一步解决技术创新资金的难题。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来,让创新的活力迸发和涌流。
(四)扩大绿色低碳内需,激活发展新动能
进入新发展阶段,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须通过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加强对绿色低碳工业品的政府引导,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同时,为满足绿色发展及人们对绿色低碳生活的需求,应扩大绿色低碳工业品和服务的采购范围,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将地区龙头工业企业生产的绿色低碳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试点。进一步完善工业绿色供应链体系,增加绿色节能、降碳、脱碳、数字化治理等内容,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运输、绿色研发、废弃物绿色回收等工作,实现产品周期全过程、全链条绿色化转型。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政府网络、电视、报刊等方式开展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和引导,使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的正面价值观导向,引导绿色消费行为,提高大众绿色低碳消费意识。
(五)加大国际合作,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命运共同体
全球气候的不利变化促成了世界各国碳减排的目标确立。各国根据国情确定碳减排的目标及时间节点,既是各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上谈判的重要筹码。因此,我国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
推动国际绿色金融产业合作,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力度,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加快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产业与国际接轨。通过发展双边绿色金融、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国内外重大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的绿色金融融资,引导我国发展绿色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在国内外投资绿色低碳工业。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合作,发挥我国在风电装备、光伏组件、5G通信等行业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共同发展相关产业。国外机构或公司可以以先进技术或产业模式入股,参与绿色低碳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推动绿色标准的国际化,促进科研机构、工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在国际上开展绿色产品服务、碳足迹跟踪等方面的互认合作,加强协同治理力度,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