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毕节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2024-05-26王立陈佳廉盖春兰成真进
王立 陈佳廉 盖春兰 成真进
(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贵州毕节 55170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世界开启了新一轮技术变革,互联网从消费行业领域发展向制造业领域快速延伸,工业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发展,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形成巨大交汇,孕育了工业互联网。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实体经济快速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郭立甫等[1]调研了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现状,剖析了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推动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李方园[2]从政策层面、产业链层面、“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和持续加强云化平台的开发等总结出宁波市发展工业互联网规模持续壮大的建议;还有其他从不同层面总结各地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建议表明,全国各地都在为发展工业互联网出谋划策[3-5]。为助推毕节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工业互联网为主题,通过深入企业、开发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毕节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作出相关思考,形成促进毕节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建议。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
工业互联网是指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快速发展[6-7],分为网络体系、平台体系、数据体系、安全体系[8]。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融合应用不断深化、赋能效应显著提升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国家各部门印发各种网络、平台、安全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持续强化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国30余个省市陆续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步形成系统推进、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伴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传统工业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经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融合,构建了规模庞大的新型产业体系[9]。三是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向钢铁、机械、交通、能源等3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拓展[10]。四是赋能效应显著提升。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0年工业互联网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规模分别为560亿元、18170亿元、16970亿元,工业互联网对各行业的提升带动持续提升。
(二)贵州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决策部署,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成为全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21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全省工业互联网初步形成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保障等多要素的架构体系。一是支持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二是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三是支持数字赋能深度应用;四是支持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目前,贵州省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建设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已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数据对接[11]。
(三)毕节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毕节市从顶层设计、网络建设、平台发展、诊断服务、关键指标等方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
1.顶层设计
市级层面制定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毕节的实施意见》《毕节市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毕节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实施方案》《毕节市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业互联网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为全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2.网络建设
深入推进5G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开发区及重点工业企业覆盖,夯实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基础。截至2022年,累计建成通信基站4.5991万个,通信光缆总长达33.7765万公里,10G-PON端口数达150.894万个,共完成3675行政村光纤改造,提前完成电联“4G一张网”打造,实现城区宽带全光纤网络接入,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网络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至少有一家通信运营企业具备千兆接入能力。
3.平台发展
毕节初步形成“1+N”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1是毕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投用,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涵盖7大板块,以及1个线下指挥调度中心的建设。7大板块分别为平台门户、企业云制造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工业云金融、工业云商城、专区服务、政务管理中心。目前,平台企业注册400余户。N是工业企业自建N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近年来,毕节市汇聚多家平台应用成熟企业,例如,磐石建材有限公司实施预拌混凝土“砼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建设,搭建商品砼智造大数据云平台。平台主要包括: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决策支持4大体系,18个功能模块;贵州永贵机电制修有限公司搭建智能生产调度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企业ERP系统的建设、设备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产品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3部分,进行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实现生产计划-物料-生产-质量4个环节的闭环管理;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平台,项目包含ERP系统、生产可视智慧化系统建设、业财一体化+OA方案改造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为全行业的LED 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现代化、连续化和规模化,保证生产质量安全。
4.诊断服务
协调推动毕节市乌蒙云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纳入省级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邀请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专家组赴毕开展两化融合升级版贯标专题培训,积极组织移动、联通、航天云网、乌蒙云等服务商深入黔希化工、联尚科技、明钧玻璃等百余户企业开展入企诊断服务,为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两化融合等方面提供详细的诊断咨询服务。
5.关键指标发展情况
结合工业发展实际,摸清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强化目标企业培育,助推工业互联网发展。截至2022年,毕节市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水平达50.2,位列全省第四位。已培育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21个,培育融合示范项目178个,已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企业200户,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1个。
二、工业互联网持续促进毕节市产业数字化转型
毕节市工业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两烟”支柱产业。西部大开发以来进入重点发展时期,建成5大火电厂,煤、电产业迅速成长为主要支柱。进入“十二五”以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9个产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巩固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使全市工业发展呈现运行平稳、总量提升、转型加快、后劲增强的态势,初步形成以煤、电、烟3大传统产业为支柱,新型能源化工、新型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新型建筑建材及特色轻工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特别是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立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自身资源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特色轻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活力和增长点,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积极探索具有毕节特色的山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发展呈现布局优化、提速扩量、后劲增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毕节市紧抓数字化机遇,积极推进传统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建设毕节工业云平台(毕节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于2022年底上线运营。一期项目建设包括毕节工业云平台门户网站、企业云制造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政务端、政务端移动办公APP、工业云金融、专区服务、工业云商城、大数据处理分析后台引擎、线下指挥调度中心等。目前,已汇聚企业400余家,汇聚工业APP 2308款,涵盖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等24个领域,贯穿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企业管理、仓储物流等产品服务领域。同时,进一步通过搭建工业云商城功能,将区域工业产品、能力、需求、服务等信息形成共享交换中心,帮助毕节优质工业品“走出去”,把优质的供应商“引进来”。该平台还收集整理了省内优秀案例、白皮书、标准草案等的资料库,可以快速帮助毕节市企业找到可借鉴的行业经验。通过政策通功能,可实现企业信息和政策要素的自动匹配,为企业生成自动匹配省内政策,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在政务端构建毕节市的产业大脑,形成毕节本地企业库、园区库、项目库,实现区域经济运行调度、项目规划、科技创新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在线可视化调度,帮助提升综合治理管理能力。
三、毕节市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工业互联网应用不足
从走访调研情况看,黔希化工、明钧玻璃、联尚科技、磐石建材等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及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应用,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仅在财务、销售、仓储等基础环节实现了较低水平的信息化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相对还很薄弱。
(二)服务商数量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截至目前,全市仅有乌蒙云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入选了全省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名单,且该公司成立较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服务水平和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支撑全市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匮乏
除大型企业配备了专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外,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发展重视不够,未配备信息化发展人才,大多采取服务外包或由其他人员兼任的模式,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人员力量配备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四)互联网面临安全问题,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由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挑战,相较于工控系统安全和传统的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的范围、复杂性、风险度和面临的影响要大很多,而其中的平台安全、数据安全、互联网设备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目前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安全部署意识薄弱,安全防控与管理工作急需加强。
(五)标准化建设亟须完善
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涉及工厂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涉及海量异构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同时,更强调系统的开放性、互联互通性及互操作能力。毕节市企业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采用的设备和系统联网及协同需求将大大增加,并带来大量新的标准化需求。标准化建设应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在系统中集成现有的和即将产生的新的各种各样的设备,对设备和资源进行识别、标识和寻址,提取和收集有用的数据进行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以及实现系统中大量异构设备和节点实时可靠的互联互通等。因此,需要建立符合毕节市工业发展特点的工业互联网领域网络互联标准、平台与支撑标准、标识解析标准、数据标准、安全标准等,包括数据表示的通用标准和接口、通信协议、工业控制网络标识辨别系统等,以全面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
四、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毕节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建议
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国务院关于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22〕65号)重大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决策部署,结合工作开展情况,聚焦毕节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集成应用、安全保障、人才培育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毕节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建议。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1.加快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提升
加快推动开发区5G+千兆光网建设,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提供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的网络服务。鼓励工业企业智能网关、边缘计算设备等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网,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2.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应用
积极参与省级行业二级节点建设,重点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行业龙头企业、标杆企业中的应用,建设标识解析企业节点。引导市内现代化工、新型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通信服务企业联合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3.推进市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
推动建设市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1.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立足毕节市工业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禀赋,推动建成“1+2+2+N”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即1个覆盖全市的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特色鲜明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智慧开发区平台和N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2.强力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应用
依托贵州“工业云”、毕节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供需对接、精准招商等方式,加快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开展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电子商务等应用推广,提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力。
3.合力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建设统一管理、高效协同的智慧园区,帮助园区在信息化方面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内对外服务运营平台;以云平台为枢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获得高效、协同、互动、整体的体系,集聚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金融服务、数据等资源,完善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鼓励、支持金沙产业开发区、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基础好的重点开发区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4.促进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入企诊断服务,指导市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开发区企业登云用云。面向8大工业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核心系统云化改造,推动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化迁移。
(三)深化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
1.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建设
引进和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商,推动纳入省级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名单;鼓励服务商指导市内工业企业对照国家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体系标准、工业数据分析分级指南等开展对标、评估、诊断,促进企业产品创新、质量保证、成本控制、节能减排、社会效益等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
2.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趋势,鼓励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软件、工业云平台、信息安全系统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在工厂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3.培育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示范项目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无人车间、数字产线、灯塔工厂等融合应用项目;推动优质白酒、生态特色食品等行业建设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形象;推动现代能源、新型建材、现代化工、轻纺服装等行业与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实现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应用协同研发、柔性生产、视觉检测等技术,加快生产智能化提质、产品智能化升级;每年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示范项目,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四)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护航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
一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安全和工控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方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自查、抽查工作,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同时,落实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强化主管部门监测保障,提升应急协调处置能力。
二是推进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严格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提升工业互联网数据管理能力,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安全使用、安全流动与安全共享,释放数据潜在价值,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数据分类分级试点验证,探索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和应用推广工作机制;鼓励工业数据保护中心应用商用密码技术。
(五)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保障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引进中高端人才,加强校校、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壮大人才队伍;实施“星光培训”工程,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技能人才的培训;鼓励企业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营造引才聚才用才市场环境;鼓励企业信息化人才参加工业互联网应用专题培训和高级研修班等各种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