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道路及其意义研究

2024-05-26王璐段秋爽

新型工业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能源

王璐 段秋爽

(1.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2.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144)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其中明确提出了203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之一,即“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1]。2023年9月23日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2]。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通过高质量发展工业,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进而实现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的生态发展要求,奠定了加速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国家战略。在全球环境问题凸显和气候变化威胁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找“经济快速增长”与“绿色环境”之间的平衡,找到合适的绿色发展道路对我国和其他国家都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在实现绿色发展方面仍面临一系列亟待优化的方面。在工业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工业产业的转型、新兴绿色工业的创新发展以及产业如何实现区域集群效应等问题仍待推进。在经济体制方面,当前支持粗放发展的经济体制需要及时调整,以匹配绿色发展所需的财税、金融和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另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尚在试点过程中,还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技术维度上,碳排放问题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碳相关先进技术的研发势在必行。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最近相关政策会议和文件的详细解读,提出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的四条重要道路,深入探讨技术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将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方向。

一、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绿色发展纳入国家级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1]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李强总理在2023年9月23日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中强调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2]。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上,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逐年加快,我们的目标转变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身心健康、工作质量、居住环境和自然生态,推动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工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和引擎,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化转型。

绿色化体现了对资源的智慧利用,传统工业发展常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而新型工业化发展则要求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新型工业化可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绿色化减轻了对环境的负担。传统工业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而新型工业化发展注重减少对环境的负担。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排放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此外,绿色化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逐渐升温,绿色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新型工业化发展要顺应市场和国际趋势,加强对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最后,绿色化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更加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员工的健康和福祉、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通过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企业能够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迫切呼唤,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在新型工业化中深化绿色化理念,我们有望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友好的有机统一,为构建美好的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更为显著的贡献。

二、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解析

(一)发展新能源产业,为绿色工业注入清洁能源动力

1.技术创新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传统能源是碳排放的核心领域,随着能源消耗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展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传统能源受益于性能稳定、易于开采、应用便捷等特点而长期占据能源消耗主战场,相比之下,清洁能源虽然对环境友好,但是当前仍面临着储存难度大、应用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尽管世界各国在核能、风能、光能、氢能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做了大量的探索,但限制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掣肘点仍然是清洁能源的技术现状。目前,我国在光伏、锂电池及核能领域建立了比较优势,形成了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但在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的关键领域还处于初级研发的阶段,较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技术实力仍有一定差距。鉴于此,我国应当大力投资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挖掘我国资源优势,探索更多清洁能源发展的可能性,逐步突破各项能源的关键技术瓶颈,争取早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为工业各领域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动力。

2.发展能源全产业链,实现能源高度清洁化

新能源的发展从研究到落地应用再到大规模推广,取决于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以氢能为例说明发展能源产业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氢能释放能量的最终产物为水,从理论角度看氢能可以做到完全无碳,进而实现零污染。但是,真正限制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是氢能的制备、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薄弱现状。就氢能的制备而言,理想状态下应使用无污染的制氢方式以实现氢能的绝对清洁,但是目前主要的制氢原材料仍来自化石燃料。我国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制氢的原材料主要是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氢的高度清洁化。当然,电解水制氢和生物质制氢已经完成实验层面的零碳氢,不过由于成本过高、介质不稳定等因素的限制尚无法大规模制氢。除此之外,考虑到氢能的化学性质比较活跃,在确保存储和运输环节的安全性上同样面临技术难题。氢能全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是其广泛应用的前提。综上,要想应用清洁能源,需要注重全局的、全面的发展,逐一攻破清洁能源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问题。只有解决了产业链上的全部疑难杂症,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才能够充分实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进而为新兴工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的源动力。

(二)调整传统工业结构,铸造绿色工业的支柱力量

1.促使传统工业的结构合理化,逐步实施绿色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4]。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工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几十年。回首过去,在进入21世纪最初的十年,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同时发达国家将低技术、高耗能产业从本国向发展中国家迁移,逐渐形成了全球分工的世界经济模式,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工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承担了“世界工厂”的职责;2010年至今,我国工业生产总值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在规模上是绝对的工业大国。然而,在发达国家将本国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我国的两高工业产值高速增长,传统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也大幅上升。2021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耗量占全球的26.5%,而其中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总体消耗量的65%左右。参考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路径,在实现工业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平衡是必然趋势。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从工业发展的全局角度来看,合理规划各细分产业的产能、优化配置市场资源以匹配当前发展需求对工业领域内各行业协同发展和实现工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细分产业内部应当大力投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从生产的全流程出发寻找关键节点,优化原料投入、改革生产工艺以及治理终端碳排放,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工业[5]。以钢铁产业举例说明,2021钢铁产业占工业资产的比重为5.5%,作为工业产业中的中游行业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上游承载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下游衔接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其中炼钢产业在2021年的钢铁行业中占比15.3%,炼钢方式的绿色化对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炼钢采用高炉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原材料利用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近些年来炼钢逐渐转变为电炉法,电炉法采用废钢作为原材料,从源头降低能源的消耗,在过程中使用电能和化学能进行供能,从原料的使用和供能方式上优化了炼钢产业的自身发展结构,实现炼钢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从而促进钢铁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而从钢铁产业的外部来看,钢铁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部分地区的钢铁企业靠政府补贴才能得以维持,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都起着负面作用。要实现钢铁产业与工业其他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就要促进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构建结构合理的工业产业,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绿色工业的新要求给工业产业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6]。传统工业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是技术驱动的集约发展,可以完全避免传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相对落后的路径依赖。以新技术为起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产出高质量产品,创造高技能的就业市场,推动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升,实现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提升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7]。近几年,我国在可持续交通产业的发展前景可观,新能源车以及配套的电池产业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能源乘用车续航里程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翻倍增长: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的续航里程最高突破了1000km;2015—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幅达到63.5%,得到了终端消费市场的充分认可;商用车领域,公共交通系统率先实行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的试点工程。同时,2022年配套的加氢站共建成358座,同比增长40%,为氢能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新能源车及其产业链是我国在绿色环保出行领域的重大创新产业群,产业自身技术含量高,持续研发投入和更新迭代的产品形成了满足公众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了全球交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3.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进低碳产业集群发展

我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各个地区有着明显的天然能源资源差异,区域经济增长重度依赖资源本身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基本遵循大力开采、扩大产能、资源高消耗低产出的路径发展,导致区域资源储备下降、经济增长乏力,也使这些城市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城市,因此如何重新有效利用和配置区域的资源,提高区域内产业“含金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依托我国目前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区域的资源禀赋为核心,大力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逐步在区域内实现上下游产业的高效链接,构筑区域的核心低碳产业技术和行业相对优势[8]。

(三)健全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工业绿色发展起着基础的制度保障作用[9]。财政的支出政策能够有效保障财政资金流入重要的绿色环保产业中,通过加大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的资金配置,并整合社会投资,实现直接和间接的财政资金政策扶持。同时,财政支出政策还体现在污染治理方面,通过专项资金等具体的政策工具,有效降低企业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另外,税收政策通过正反两方面刺激企业转向绿色发展,正向的税收制度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对环保设备、节能产业的减、免的税收优惠,从税收优惠制度上引导企业从事环保行业的固定资产购置以及生产行为,鼓励企业的绿色发展;反向的税收制度则通过设置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目,对资源的消耗利用和产生环境副作用的行为进行征税,倒逼企业采用节约型开采方式以及转向清洁化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财政政策仍需持续优化,针对行业的“卡脖子”环节进行对口的资金扶持,加大对关键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持续探索和发展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扩大财政政策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作用。

2.推动绿色信贷,引导工业企业绿色发展

2012年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绿色信贷指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至此,绿色信贷在制度层面已初步形成指导意见,即通过提升两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缩减该行业新增银行贷款规模的方式,实施限制性的绿色信贷政策。与此同时,绿色信贷政策还应当提升对专注节能减排、提升能源效率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借助信贷这针“强心剂”协助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10]。综上,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能够优化信贷结构,短期内促使相关企业加大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力度,长期则促使企业进行长效的技术研发,从而促进传统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其迈向绿色发展的工业道路。

3.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交易制度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一项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通过限制排放总量并实现碳排放权利在碳排放企业之间的交易,以达到限制总量、按需排放的目的。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交易主体仅包含电力行业企业,能源、交通等高排放行业尚未进入交易市场;交易市场由各城市各自试点运行,交易价格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制度。因此,需要加快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强对碳排放的控制。具体来说,管理部门需要明确碳排放交易的总目标,陆续将两高行业纳入交易主体中,分行业确定排放限额和具体的分配方式,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和完善的价格机制,在保障交易整体公平性的同时提升交易的市场流动性。此外,需要完善惩罚和激励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惩罚未遵守排放限额的企业,激励实现节能减排的优质企业。结合资本市场经验来看,制度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势必将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在发展中前进就需要定期总结,评价试行制度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减排效果,及时修正制度的适用性以达到碳排放控制的目标。

(四)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实施体系,为工业绿色化提供有力执行保障

1.动态建立工业各行业明确且清晰的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战略目标是动态发展的,可以对碳排放量的高低程度、碳排放技术改进的难易程度进行双维度考量,对工业行业中各行业的碳达峰目标进行详细分解,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对目标进行动态调整。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的时间表:力争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这次的政策调整较2020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时间上的更新调整,从之前的2025年达到碳达峰更新为2030年前碳达峰,同时在指标设计上也有了更恰当可行的考量,对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下降的指标进行了删减,修改为吨钢综合能耗的降低指标。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形式多样、种类多样,明确细分行业碳达峰的时间计划安排和指标考核标准是实现整体碳达峰的前提;同时,对碳达峰的目标进行动态管理,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平衡经济发展和降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科学、有序地实现碳达峰目标。

2.设计切实可行的路径降低碳排放

碳排放充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降低碳排放的路径要依据源头改善、排放治理的大原则进行。从相对容易改善的行业着手改善污染源头,对于难以“一刀切”的行业尽可能挖掘改善的可能性,例如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当前阶段不可能完全杜绝,但可预期的是我们不断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25.6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12.7亿千瓦,同比增长13.8%,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9.6%,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煤电仅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3.8%,电力行业持续建设风电、水电项目,替代传统火电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涉及降碳的行业种类繁多,部分工业行业的减排可能存在比较高的难度,需要转换思路进行排后治理。要大力发展捕集碳的技术、碳的循环利用技术、碳的再吸收技术,以实现对排放后的碳治理目标,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降低碳排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源头改善和排碳治理都要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各行业分步有序地实现碳达峰。

3.完善工业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制度

碳排放数据统计的标准、统计核算的方式、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若没有足够合理且具有一致性的标准,碳达峰的目标实现也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对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于碳排放存在主体、形式及种类多样化的特点,导致碳排放的统计存在比较大的难度。我国应当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落实到各省市、各行业执行碳排放的统计,扶持碳排放统计核算行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技术手段在碳排放统计核算领域的应用,争取早日实现碳排放大数据分析。在此背景下,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对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计划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得到有效完善,数据质量将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

三、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一)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

从上文分析的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的具体道路来讲,新能源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的起点都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仅是工业领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最频繁、最具革命性的领域之一。在当前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中,仅仅依赖常规性的技术改造显然不足以对生产力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性影响。因此,在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刻,迫切需要革新性的技术来引领全球新兴工业化的发展。

技术创新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对推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各种新兴技术,如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数字化技术和新通信技术等,都具备持续改造生产工具的潜力,从而提高新兴工业化的生产效率。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使工业生产逐渐脱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不仅降低了生产环节中的碳排放,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更轻、更坚固、更具可持续性的材料选择,从而在生产中降低了资源浪费。数字技术和新通信技术的运用则使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提升了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正是通过这些革新性技术的引入,工业领域得以不断创造出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快速发展不仅符合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也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工业化的有力支持,为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和推动全球新兴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技术创新改造生产方式,从而改变生产关系

新兴工业化的技术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更是引领了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这一趋势引起了对不同技能和知识需求的巨大变化。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被深刻地重塑,从而导致了对劳动力的新需求。这个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而同时增加了对高技能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的迫切需求,这种人才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分工的方式。

绿色发展对工业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生产方式向生态化方向转变。在以往的发展中,工业生产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随着社会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不断增加,绿色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工业生产要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使生产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牵涉对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构建。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过度利用,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生产关系不仅有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加稳固和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新兴工业化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在技能需求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推动了社会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和实践。这种转变既是对过去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结构的挑战,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技术创新能够助力我国成为工业强国,打造全球经济新格局

马克思关于财富创造的观点:“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本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1]。”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本质上是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先进性取决于工业技术的话语权。当前,美国对中国采取多项技术封锁以及贸易封锁,原因在于我国多个工业领域的发展都对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美国对我国高科技工业产业的多领域、多方位打压。2023年9月,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因此,在工业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绝对的禀赋优势,抢占新工业革命的主动权,引领全球新工业发展,改变美国霸权地位,打造全球经济新格局。

四、我国绿色发展新型工业的全球意义

我国将绿色发展定位为国家级战略,体现了制度上从上至下的高度重视,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体制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我国立足于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源动力,引领全球绿色工业的技术升级。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引领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风电装机量持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发展增速迅速,这些均体现了我国致力于在多方面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大国表率,也为世界各国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新型工业对全球供应链及贸易格局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身供应链的新要求和新升级会直接影响全球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推动全球相关产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全球分工的制造模式下,我国新工业发展将重塑各国在供应链中的职能,进而彻底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未来,我国将作为工业供应链的核心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创造绿色贸易新格局。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倡议,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合作。近些年来,我国持续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与共建国家共同为“一带一路”的健康、绿色发展做出倡议、进行人才培养,深度探索绿色丝绸之路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高质量发展。

通过绿色化发展新型工业,能够有效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我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2005年开始,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稳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计划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碳中和目标,对比已经实现碳达峰的欧盟、美国及日本公布的碳中和目标用时,我国碳中和目标的规划用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充分展示了我国对于减排任务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全球气候改善做出的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履行的大国责任和义务。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为世界各国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切实可行地实施了降低碳排放的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新技术落地,致力于从自身出发并惠及他国。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仍旧突出,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绿色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建设全人类美好的家园。

五、结束语

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道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重要性。这一发展方向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入探讨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的具体道路,不仅深化了对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现行经济政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解,更为我国未来的绿色工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道路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我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更在实践中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新型工业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为构建美好的生态文明和全球绿色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能源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