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科学批判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2024-05-26余同郭蕙青

经济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资本主义

余同,郭蕙青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自20 世纪30 年代全文发表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但同时它也是马克思所有文献中争议性最大的文献之一。学界围绕《手稿》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对《手稿》中很多的重要理论问题并未达成共识,比如:《手稿》的核心思想、《手稿》中历史观的性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等等。这些理论问题上的争议,既向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形成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本文从《手稿》的中心主题——私有财产入手,揭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私有财产的科学批判,以期更加准确地理解《手稿》的思想精髓。

一、《手稿》的中心主题是私有财产

《手稿》的中心主题是什么?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莫衷一是。赵家祥(2011)认为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中心主题,他指出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概念,“但已在这一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的思想”。[1]汪成忠(1994)认为:“私有财产问题,即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的起源、私有财产的消亡等方面问题,是贯穿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的红线,在《手稿》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问题都与这个问题有关。”[2]杨适(1982)则认为:“马克思在第三个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全书的中心部分。”[3]

通过对《手稿》文本内容的梳理,以及把《手稿》放入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历程中来看,本文认为私有财产才是《手稿》的主题。

首先,异化劳动问题以及共产主义思想的确是《手稿》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但是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还未成熟时,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私有财产关系的理论工具,而共产主义思想则是他对私有财产进行批判之后,对私有财产扬弃得出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手稿》的文本结构来看,私有财产是三个笔记的中心问题。笔记本I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前面三个部分,马克思借用国民经济学的语言,揭示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实质,进而揭示了这三种收入背后所代表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揭露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被资本家和地主剥削的事实,这是私有财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第四部分主要探究了私有财产起源的问题,即阐明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异化的事实出发,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所处的非人的状态,揭示了私有财产的起源,即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笔记本Ⅰ的主要内容为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私有财产的起源。笔记本Ⅱ虽然只残余4页,但是通过整个文本的结构分析可以得知,笔记本Ⅱ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私有财产的关系,即资本、劳动以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阐明了私有财产的运动即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运动。笔记本Ⅲ主要阐明了私有财产的扬弃,即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手稿》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得知,私有财产是《手稿》中心主题,马克思在文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阐述清楚私有财产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最后,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和一生的理论诉求来看,私有财产一直是马克思研究的中心主题。自《莱茵报》时期发生“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4]588的疑惑后,马克思就开始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其著作《资本论》更是他长达40多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贡献进行了总括性的说明:“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5]从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一生的总结可以得知,马克思毕生的使命都是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进而,可以印证私有财产始终都是马克思研究的中心主题。

二、《手稿》对私有财产内涵的科学界定

目前学界对私有财产概念的理解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法权角度来理解,即认为私有财产指的是法律所规定的对某物的所有权;二是从经济关系角度来理解私有财产,即认为私有财产指的是私有财产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指的私有财产就是私有财产关系,而不仅仅是一个所有权概念。正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研究超越了法权范围,才使得马克思得以揭露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探究经历了一个从哲学进入到经济学领域的过程,即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转向针对“原本”的批判。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探究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揭示私有财产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但是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使用的理论武器是不同的。在大学时期,马克思以自我意识为哲学武器,对专制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莱茵报》时期,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考察和官方以及其他刊物进行论战的时候,马克思第一次发生“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4]588。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所标榜的国家和法,在现实中并非理性的代表,相反却成为有产者阶级的工具。所谓的理性国家和法与现实的人民利益发生了极大冲突,这使得马克思对原有的信仰发生了质疑和动摇。马克思转而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发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4]591此时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还是笼统的、抽象的,但是他已经认识到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随后在赫斯和恩格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下,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中抽象出私有财产关系这一核心要点,借助异化劳动理论对私有财产关系进行了深刻批判,最终沿着政治经济学的道路进一步探索,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批判正是他思想发展历程的关键一步。

从笔记本Ⅰ、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在文中所指的私有财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笔记本Ⅰ中,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的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可以得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关系都异化了,而普遍的劳动异化在工人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之外生产出一个与劳动无关却能够无偿获得劳动产品的资本家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笔记本Ⅱ中直接指出私有财产关系包含三方面的关系:资本的关系、劳动的关系以及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同时资本和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内部矛盾,相互之间的矛盾对立一旦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私有财产的灭亡。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Ⅲ中描述无产和有产的对立的时候,明确指出,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在“没有私有财产”的前进运动时,比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有产和无产之间的对立直接地表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可见,马克思在文中所阐明的私有财产概念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手稿》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关系的初步阐释

(一)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唯物主义改造

“异化”一词,经过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发展后,才成为专门的哲学范畴。起初“异化”是指权力转让、关系疏远和精神错乱等,后来经过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发展之后,“异化”一词被用来描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产生的客体反过来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反对或支配主体的发展。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整个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不过是绝对精神异化的产物,而后绝对精神经过一段发展之后,又要扬弃异化,回到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利用这套先验本质异化的逻辑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异化是“在绝对观念和现实自然界之间架起的一座桥”[6]。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猛烈批判,翻转了被黑格尔颠倒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而系统地阐发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人本主义的异化思想。费尔巴哈的异化主体是人,人创造了上帝,但是上帝反过来支配和控制着人的发展,即“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7]马克思在1845 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并且认为世俗世界是宗教世界的基础,这是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做出的重大贡献,但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止步于此。其根源在于,费尔巴哈虽然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但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现实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并且将人的本质抽象地理解为建立在两性差别基础上的爱和友情,同时否认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而只承认思维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而对于真正的实践活动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8]499。因此,费尔巴哈无法进一步从世俗世界的现实矛盾中探讨宗教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将异化理解为对现实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并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出发,系统地阐释了科学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表明马克思沿着唯物史观的方向又推进了一大步。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经验事实出发,首先揭示了最表面现象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和劳动者劳动产品的异化;其次,马克思通过对经济事实的不断考察和研究,进一步挖掘到物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劳动者劳动过程异化以及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异化;最后,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物的异化的根源是人和人的关系的异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的剖析,并没有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从经济事实出发,进一步探究人与物异化的根源,科学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象及其实质。

(二)异化劳动理论对私有财产批判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期,唯物史观并没有成熟,但是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理论,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马克思沿着劳动发展史来剖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路径探索,促进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成熟,推动了马克思自身理论的发展,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找到了工人解放的现实途径。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实质,揭露了工人所处的非人的状态。马克思通过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系统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事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相异化,而这些最终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为人与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够得到确证和实现。如果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归自身所有,那么归谁所有呢?既不归大自然所有,也不归神所有,而是归人所有,归与劳动者、与工人阶级相对立的那个阶级的人所有,“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8]166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实质的描述,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实质,同时揭露了工人阶级所处的非人状态,即“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8]158-159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关系的初步阐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他在《手稿》中明确指出,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揭示,使得“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8]166。这一方面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对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理解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中初步得出人类只有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才能从私有财产和奴役制中解放出来的结论。进一步,马克思指出要揭示清楚劳动异化的根源,就要把私有财产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问题。

四、《手稿》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阐释。

(一)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

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探讨,是马克思完成对私有财产起源的探究之后对自身提出的任务。马克思在分析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概念之后,虽然认为我们可以借助这两个重要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买卖、竞争、垄断、资本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认识到要“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8]167所以,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研究之前,还必须对两个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其中一个就是私有财产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从私有财产关系角度来理解,私有财产关系主要包含劳动的关系、资本的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私有财产关系下,劳动表现为资本的奴仆,劳动被资本所奴役,但实际情况是,资本只是私有财产关系的客体存在形式,同时资本本身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颠倒,是因为在私有财产关系下,人的劳动被异化了。但是不可否认,异化劳动在导致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的类本质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对工人阶级剥削的过程。人和自身对象——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劳动来建立的。如果没有劳动的过程,也就无所谓人化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人类社会的存在。另外,马克思在文本中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人,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的过程”[8]196。因此,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二)私有财产的确立过程表现为动产和不动产的斗争

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Ⅰ中,根据国民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三种收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阐述,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同时也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理论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而是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关系。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关系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私有财产关系也必然会经历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私有财产的确立过程即表现为动产和不动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过程具体地体现在动产和不动产的斗争中。一开始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总的生产出现了剩余,于是在小范围内出现了简单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最后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而在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动产开始从一种萌芽状态不断发展成为具有具体形态的资本,而这个转变的契机是地租的形成。随着土地转变为商品的一种形式,不动产和动产的斗争开始“搬到台面上来了”。一开始不动产和动产的斗争的胜利者总是不动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动产和不动产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开始发展变化了,作为“现代工业之子”的动产开始在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占上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之前,代表着不动产的工业生产本身还带有自身对立面的封建主义的性质,因此,此时的“劳动还具有表面上的社会意义,现实的共同体的意义,还没有达到对自己的内容漠不关心和完全自为地存在的地步,就是说,还没有从其他一切存在中抽象出来,从而也还没有成为获得自由的资本。”[8]173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了独占的统治地位,劳动也变成了“获得自由的、本身自为地构成的工业和获得自由的资本”[8]173,最终动产战胜了不动产。胜利的一方从一开始的封建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同时土地所有者也变成了“极其普通的、平庸的资本家”[8]172。

(三)私有财产的发展动力是劳动和资本的辩证运动

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来理解,任何主体发展都是由其内部矛盾运动推动其自身向前发展的,私有财产这个主体也不例外,其内部矛盾就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正是劳动与资本的辩证运动,才使得私有财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指出,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只有将其理解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才是从能动方面理解有产和无产的对立。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中就已经存在了,比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只不过这时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指的是富人和穷人的对立,没有涉及生产资料的问题。而私有财产关系的建立前提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被迫分离的历史过程。

在笔记本Ⅲ的最后部分,马克思对劳动和资本的运动关系进行了初步阐释。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8]177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而这部分内容实质上和马克思成熟时期阐明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理和历史运动是一致的。

首先是劳动和资本的直接或间接的统一。马克思在文中指出,“起初,资本和劳动还是统一的”[8]177。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要么是劳动者同样作为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结合着,要么是有部分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而且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期,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而没有产品的剩余,因此,劳动和资本在这个时期是统一的。

其次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分工的不断发展,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开始有了剩余,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离也就逐渐开始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得人和人之间商品交换关系逐渐普遍化,人们在交换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过程中财富积累的便捷。而因为劳动是财富积累的源泉的同时,又是对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尤其是在私有制社会中,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消耗并不是在自身生理的限度范围内,而是最大限度地对人的压榨。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以及对劳动消极方面的回避,使得在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人们开始不断地加强对人的劳动的剥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些土地贵族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了残酷地对人的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剥削的过程,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除了出卖属于自身的劳动力产品之外,他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的谋求自身以及后代生存的条件了。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是改变了以往剥削的形式,剥削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对人的剥削更加深重了,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阶级的对立,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冲突更加激烈也更加普遍化了。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否定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他一方面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认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也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创造了一切物质前提和力量源泉。

最后是劳动和资本各自和自身的对立,也即劳动和资本的重新统一:“资本=积累的劳动=劳动”[8]177。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8]172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状态。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实质上都成为资本的附属物,不同的是无产阶级在这个关系中充当了被剥削者的角色,而资本家则充当了剥削者的角色。随着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尖锐化,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代之以适应人类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制度,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的解放。

(四)私有财产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将私有财产关系当作永恒的社会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借助异化劳动理论,“首次从哲学上阐明了消灭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进而把人失去的人的关系、人的世界还给人自身”[9],私有财产的运动将使私有财产最终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一方面,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对抗,指出要使社会和无产阶级从私有财产、从奴役制中解放出来,只能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8]167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借助黑格尔先验本质异化逻辑,把共产主义社会当作人道主义的最高阶段,把人类社会历史归结为“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原始统一——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对立——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重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10],并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185由此可知,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私有财产扬弃的产物。

私有财产运动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创造积极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总结道:“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8]186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产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样,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8]192由此可知,私有财产运动从斗争经验、理论基础、物质资料等方面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内外矛盾运动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在私有财产运动过程中:其一,在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一方面可以积累斗争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斗争过程更加明晰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的最终目的和立场,从而揭示其本真面目。而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双方矛盾对立的尖锐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频次不断提高、斗争范围不断扩大、斗争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逐渐由自发转向自为;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组织性和战斗性不断加强,在政治、文化和科学领域的斗争经验与技能也不断丰富和提高。其二,通过对私有财产运动过程的描述,尤其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过程和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的研究,能够为揭示社会历史规律提供现实依据,为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其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主要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资料。其四,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的、彻底的剥削为无产阶级向具有全面深刻感觉的人的转变提供了基础。

小结

马克思在《手稿》中以私有财产为中心主题,按照私有财产的起源—本质—运动—扬弃的逻辑主线,首次从经济学的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和非永恒性。尽管此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还没有成熟,还不能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但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初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刻的批判。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非人状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和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对立的事实;明晰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而不是资本,进一步确立了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描述动产与不动产之间历史的斗争,揭示了私有财产的确立过程;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辩证运动,找到了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道路与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