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平川羊肚菌平棚下小拱棚栽培关键技术
2024-05-25王明生李恬恬
李 芳 刘 娜 王明生 刘 涛 李恬恬
陕南平川地区气候温润,羊肚菌生产周期短(每年10—12 月种植,次年3—4 月采收)、效益高,近年栽培规模不断扩大。 2012 年汉中引进羊肚菌人工栽培,但是每年都有不少种植户无法稳定盈利,一般种植成功亩收益可达3 万~5 万元, 失败的则颗粒无收。 羊肚菌比较娇弱,尤其在出菇阶段幼菇期,陕南地区易发生倒春寒,天气回暖快,昼夜温差大,稍有不慎就会种植失败。经过近3 年的走访调查研究,总结开成了适应陕南气候的平棚下小拱棚栽培模式,实践表明,该栽培模式可提高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获得稳定收益。
1 栽培时间
陕南平川地区种植羊肚菌一般在11 月上旬至12 月上旬, 次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采收, 历时4个月左右。
2 播前准备
2.1 选地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土壤疏松透气且能保持水分的田块,轮闲或生荒地更为理想。每个种植地面积不宜过大,否则难以管理,风险大。
2.2 整地 播种前清除杂草,耕地3 遍,第1 次耕地前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后深耕, 耕深20~30 cm,暴晒3~5 d 杀灭地下害虫;第2 次每亩撒生石灰50 kg后耕地, 继续暴晒1 周; 有条件的可进行第3 次耕地, 提高土壤透气性, 以土块没有超过鸡蛋大小的土块为准。 每次耕地时将地里的根、 茎及杂草等清理干净。
2.3 搭棚 按3 m×3 m 横竖画线并钻孔, 孔深0.5 m,用竹竿搭建简易平棚,高2~2.2 m,单个平棚面积不大于2 亩。 竹竿截成2.6 m 长,用电钻取一头对穿打孔(十字孔),用于横竖拉线。竹竿未打孔一端插入钻好孔的土中夯实, 用绳子在竹竿顶部十字孔处分横竖两个方向拉线,线的两头用木桩固定,绷直拉紧,避免倾倒。盖上遮阳网,遮阳网选用6 针或6 针加密型,并将遮阳网固定,四周落地,用土压实。
2.4 布管 栽培地排好水管,外围水管规格为主管PVC75、分管PVC50、滴灌PVC32。 播种前2 d 完成做畦, 畦面宽0.7~1 m, 沟宽0.3~0.5 m, 畦间沟深0.3 m。在畦面边缘分别用锄头理出两条宽10 cm、深不低于5 cm 的播种沟。
3 播种
3.1 菌种准备 当地大多选用“六妹”系列羊肚菌,亩用菌种160 袋, 菌种取出用小刀从菌种袋侧面划开,菌种捏碎、揉散、拌营养液至合适湿度后,备用。
3.2 播种 播种沟用水洒湿,使土壤潮湿,在播种沟内撒1 层菌种, 覆土完全覆盖菌种, 但厚度不能超过3 cm。 开袋后的菌种应尽快播种覆土,以免造成污染和脱水。
4 前期养菌管理
4.1 浇种水 播种后, 用喷灌设备浇透水1 次,使畦面土壤含水量达到60%左右, 3~5 d 土表菌丝长出。
4.2 覆盖黑膜 畦面覆盖1 层黑色地膜, 两头压实,两侧间隔2~3 cm 压住,以防风吹跑薄膜,可抑制杂草、保湿、避光、控温。
4.3 摆放营养袋 播种10~15 d, 畦面会形成白色菌霜。一般播种2~3 周即可摆放营养袋,每亩用羊肚菌专用外源营养袋1 600 袋左右。 摆放时割开营养袋一侧, 将开口一侧紧贴地面, 用手下压使营养袋切口与土壤面白色菌霜层紧密接触, 以便菌丝快速生长。
4.4 搭建小拱棚 用白色薄膜(厚0.008~0.012 mm)搭建小拱棚,高55 cm,拱条平行或交叉。 薄膜两端封死,两侧边压土。 陕南地区此时正处于最冷时节,搭建小拱棚可使羊肚菌安全过冬。
5 出菇管理
春季气温回升到5~10 ℃, 畦面白色孢子粉消退,营养袋内布满菌丝,营养袋与土壤接触点及四周布满黄褐色胎状茸毛时,即可移除营养袋。之后勤观察土壤水分情况,大量补水2~3 次,温度过高过低时不浇水,使土壤水分充分吸足,10~15 d,畦面上有鱼卵大小的白色原基出现,此时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也是种植羊肚菌成败的关键所在。 正值2 月底至3月初温差大、 倒春寒天气频发期, 刚出的菇幼嫩,稍有不慎就出问题, 须做好应对。 出菇后要精细管理, 可棚内挂置温湿度计, 温度超过20 ℃, 上午10:00 揭起小拱棚一侧通风降温, 下午5:00 放下。后期环境温度较高时,还可以打开遮阳网两侧,通风降温。
6 病虫防控
6.1 典型病害
6.1.1 蛛网病 菌丝像蜘蛛网一样向四周蔓延,首先从菌柄底层向上侵染, 根部被白色浓密的杂菌覆盖,生长停滞变软倒伏死亡。 种植时避免高温下种;对土壤采用高温暴晒、 轮作倒茬、 生石灰消杀等措施预处理; 外源营养袋及时摆放, 适时撤离; 选用咪鲜胺、 噻菌灵为主要成分的药剂, 按说明书对水喷雾。
6.1.2 霉菌性枯萎病 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 主要侵害菌盖,发病初期感病部位有白色菌丝,后发病部位呈现空洞化凹陷、破损,子囊果畸形,丧失商品性。温度高于22 ℃, 特别是25 ℃以上高湿状态下发病迅速。注意播种前土壤翻耕、暴晒,并撒施生石灰;及时撤离外源营养袋;及时去除发病株,防高温高湿。
6.1.3 白霉病 发病初期感病部位菌柄发红, 侵染部位会收缩成空洞,子囊果畸形,表面出现白色霉状菌丝,严重时子实体全部腐烂,高温高湿时会突然暴发。气温超过20 ℃时,要适当降低棚内温度;做好排水,避免出现高湿现象;及时去除发病菌株,防止病害蔓延。
6.2 常见虫害
6.2.1 蛞蝓和蜗牛 生长在草丛、落叶或石块下,温暖潮湿的雨季大量发生,有昼伏夜出习性。取食羊肚菌原基和幼嫩子囊果,子囊果停止发育导致畸形,同时啃食部位破损,其他杂菌侵染带来损失。可通过人工捕杀、化学药剂防治,用豆饼或炒香棉籽饼与敌百虫按10 ∶1 的比例制成毒饵, 傍晚每亩撒施4~5 kg进行诱杀,或用四聚乙醛颗粒诱杀。
6.2.2 跳虫 播种后跳虫前期在土壤内嚼食菌种、菌丝,钻进外源营养袋繁衍,出菇阶段钻入菇体内或在菌盖表面取食,使其发育受阻,还会引起其他病害发生。 播种前1 个月,每亩用50 kg 生石灰撒施,翻耕后暴晒;清除田间的农业废弃料,减少滋生源;跳虫发生严重的田地,用盆盛清水诱杀,可减少虫口密度;用氯氰菊酯1 000~2 000 倍液喷施,注意药物浓度对菌丝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出菇之前或出菇过程中慎用。
6.2.3 马陆 又称“千足虫”,喜阴暗、潮湿的地方,常蜷伏在石头、腐败枝叶下面,喜食腐殖质,主要发生在春季温度回暖、雨水多的时候。马陆取食菌肉和菌丝后造成子囊果发育停止、死亡。发生量少时人工捉虫,量多时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防治。
6.2.4 菇蚊菇蝇类害虫 菇蚊菇蝇类幼虫取食菌丝,造成营养传输和吸收受阻,蚊蝇类幼虫在菌柄基部滋生,严重时造成幼菇营养不良而死亡。成虫叮咬子囊果,造成发育畸形,商品性下降。 可在棚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