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融入家国情怀培育的教学实践初探
2024-05-24汪超
汪超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领域亘古不变的主题,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发各国家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进一步释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思想利器。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学科,在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意识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借助音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颂歌音乐;家国情怀培育;大单元教学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1]。学校作为道德品德塑造建设的主阵地,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个人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民族自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各类教育学科中,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是课程思政的必有环节,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进一步延伸,是个体对家庭、家乡以及国家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和热爱,自愿承担家国责任并履行相应使命的一种质朴情感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到了家国情怀及其蕴含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养成成为教育重要的使命。
在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教材编写中,“家国情怀”被凝练至重要篇章——序篇单元,以人文主题“不忘初心”展开。通过颂歌体裁的相关作品赏析,体悟爱党、爱国、爱家之情。在整个音乐鉴赏教学中起到了开篇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铭记中国革命历史、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自觉充盈爱国爱家情怀的作用[2]。
一、颂歌音乐中的家国情怀流露
序篇单元有4首音乐作品赏析,同为颂歌体裁音乐。其中作品《祖国颂》与《不忘初心》的创作时间有着近60年的跨越,不管是何时创作的颂歌音乐都饱含着人民对祖国、对家乡浓烈且炽热的情感。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颂歌音乐的一路陪伴与精神激励,它既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也是展现祖国、社会、家乡、人民风貌的缩影。
从教学育人方面看,颂歌音乐是重要的思政育人的教育素材。“颂”的歌颂本质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歌”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它体现得更多的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3]。因此依托颂歌音乐本体,感受作品情绪,挖掘音乐要素,深化美感体验,揣摩创作意图,实现情感共鸣,进而领悟中国颂歌音乐丰富的家国文化内涵是可行的音乐思政育人的培育路径。
在高中《音乐鉴赏》序篇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以颂歌音乐的情感流露为抓手,以作品创作年代为主线,引导学生寻求颂歌音乐的美育价值。在关联作品音乐创作特点的同时,与时代审美需求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颂歌音乐既简单又特别。它总是流露着家国情感,这一情怀永不褪色,它又有着时代变迁下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风格。进而激发学生继续关注更多的颂歌音乐,并于音乐中激发情怀,用音乐表达情感,借音乐激发创造。
二、颂歌音乐的家国情怀培育路径
(一)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学习任务优化
单元学习任务是核心素养时代整体性任务设计理念下的产物,其中的“单元”既是内容单位,又是学习单元。学习任务是基于学科知识与技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驱动性学习活动[4]。单元学习任务及具体学习任务的合理优化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環节,它有助于改变独立的音乐作品本体性教学、作品知识碎片化、学生能力培养孤立化的教学格局,它更注重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递进性。
依据单元主题“不忘初心”,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将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为“品颂歌音乐,抒家国情怀”。任务的类型定义为鉴赏与实践,对应的目标指向是聆听、赏析、探究、交流。在具体的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中,突出了情境创设、情感铺垫,尽可能地通过作品本身,联系生活实际营造家国自信、自豪的体验感。同时任务单设计、问题设计、律动设计、表现性设计等多元的任务驱动也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最大化发挥学习任务的价值助力。
(二)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重构
依据学情及序篇单元中同为颂歌音乐的体裁共性,笔者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选择了在自然单元内形成篇章与篇章的有机关联,以“颂歌——年代”特点为主线,聚焦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依托“颂歌音乐在时代的发展中呈现共性与个性的发展特点,具有审美、激励、教育功能”的大观念,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品颂歌音乐,抒家国情怀。它的实施基于颂歌音乐的创作背景了解、创作手法探究、作品承载历史及时代内涵的认识,立足音乐学科素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用实践活动理解音乐,表达情感。
通过梳理教材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形成了多层级的单元设计构架,实现了分散知识点到结构化知识体系的转变。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喜好,根据学习活动安排设计了三个学时的内容。先以作品《不忘初心》的赏析为第一学时,设计关键问题:音乐中的初心是什么?它是如何表达并引发情感共鸣的?而后以倒叙的方式,选择与《不忘初心》创作时间相差最远的颂歌作品《祖国颂》作为第二学时的主要赏析作品,设计关键问题:音乐是如何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同年代的颂歌音乐有哪些时代性特点?进而引发学生对时代变迁下颂歌个性与共性的思考。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想转化为行动,迁移于生活中,形成与单元目标、情境、任务相统一的整体,笔者在第三学时中设计了实践探究环节——你如何用音乐表达家国情怀?旨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价值的重构,让学习成果实践化、生活化。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就是促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实现对生活的高通路迁移,这是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追求[5]。最后三个学时的大单元教学在感初心、探初心、不忘初心的学习任务中生成。
(三)基于大单元教学的任务评价设计与实施
1.以“鉴赏与探究”为主的任务评价要点
围绕大单元教学的任务评价设计是单元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动态的,不可提前预判的,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它的设计与实施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单元学习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以及实施的程度。在本单元中,根据“品颂歌音乐,抒家国情怀”的学习任务,结合高中音乐多以作品鉴赏为主,强调实践,注重学生思维开发的特点,笔者将本单元的任务评价要点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设计。
(1)对学生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进行评价。根据“不忘初心”的人文主题,以“颂歌”为主线,在感初心、探初心、不忘初心的递进教学任务链下加强以评促教。通过课堂的实时设问,设计聆听任务单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2)对学生关联音乐作品异同点的概括能力进行评价。在两学时学习的基础上,以作品《不忘初心》《祖国颂》在歌词、情感、唱法、旋律、节奏方面的表现特点差异入手设计相关表格,检测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理解水平,考查学生是否构建了纵向联结的作品关联思维。
(3)对学生音乐实践的表现水平进行评价。打破课堂与课外的边界,关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设计“喜迎党的二十大,颂歌献给党”活动。要求能与同伴合作,用唱、奏、诵等多样的颂歌表达方式进行实践;用较强的感染力和观赏性激发情感共鸣,培育家国情怀。在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自评,如设计参与活动编排的进度记录表等,实时记录实践的全过程及水平。
2.以“鉴赏与探究”为主的任务评价路径
根据“鉴赏与探究”的活动特点,依托课标下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向,将任务评价路径整理如下:
(1)与单元学习任务相匹配,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具体的知识能力培养相契合;
(2)确定“鉴赏+探究”的实施类型,并明确相关细则;
(3)参照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学习任务,与学生交流,并予以实时评价与肯定;
(4)学生在交流、实施中完成实践任务,展开自评、他评活动;
(5)教师再次对照“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给予正面评价。
以学习任务一“感初心”为例,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创作背景,体悟作品中多层次的初心表达,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能力就是给作品分段,联系音乐要素,完成对《不忘初心》创作特点的认识。在这一任务的评价设计中,可以先回到任务所对应的关键问题“音乐的初心是什么?是如何表达并引发情感共鸣的?”很明显,评价的导向偏向从基于感性认识的审美体验开始,在收获初步印象后,基于理性层面的美感探究通过递进的任务链评价随即展开,即设问结构、音色、旋律、调式在音乐中的特点与作用。学生通过积极哼唱旋律、划拍律动等探究实践,实现他评、师生互评。
3.以“鉴赏与探究”为主的任务评价反馈
在音乐情感的流露中,在音乐要素的表达中,在音乐文化的浸润中,美育与思政相融合,音乐在无形中发挥着审美、教育的功能,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素养得以熏陶、提升。他们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感受、认识到颂歌音乐单一又复杂的表达方式。浓烈且赤诚的家国情感始终萦绕,它是音乐的灵魂所在,但是它又有着个性化的特点。以本单元创作时间跨度最大的两首作品《不忘初心》《祖国颂》为例,学生在探究交流环节中写道:歌词上,《不忘初心》更具艺术性,而《祖国颂》较为直白;情感上,《不忘初心》的表达层次较为丰富,《祖国颂》多宏大欢庆的氛围;唱法上,《祖国颂》采用了颂歌中常用的民族唱法演唱,音域宽多跳进,节奏较为单一,规整,而《不忘初心》则独辟蹊径,采用通俗唱法演唱,简单易唱,音域较窄多平稳进行,节奏多变。这也体现出了时代变迁下颂歌音乐的发展变化。
通过鉴赏探究的任务学习,学生纷纷表示之前对颂歌音乐的认识都是偏离现代审美,年代久远,不愿意主动聆听的印象,但是随着任务的进阶,评价活动的持续进行,他们在颂歌音乐的深度学习中有了不一样的改观,概括为三个层面上的递进,即颂歌音乐需要懂——颂歌音乐可以懂——颂歌音乐何须懂。
三、颂歌音乐的家国情怀培育意义
(一)借助颂歌音乐的塑造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实效
每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的审美活动。歌曲的演唱渗透着演唱者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6]。在音乐中听者能在其中体验到美的感受,情到深处能够對歌曲的情感表达产生情感共鸣。颂歌体裁的音乐作品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通过颂歌音乐的赏析能够窥见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学生在颂歌音乐的浸润下,能够间接感受到不同年代人对祖国、对家乡强烈的情感特质。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传播颂歌音乐的过程中,提升对音乐美感的认识,对音乐作品的领悟,特别是对音乐渗透的“家国情怀”精神的凝练能力,为培育学生雅正音乐审美观,发挥音乐促进德育功能于文化理解中的综合教育理念探索出一条理论联系实践的道路。
(二)依托颂歌音乐的德育功能,推动思政育人创新
颂歌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文化内涵的思政教育素材,它们是兼具民族性和艺术性的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政育人优势。发挥学科特点,渗透家国情感,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做到思政教育于无形,营造出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助力。因此,将颂歌音乐融入音乐思政教学实践中,既为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策略提供思路,也为倡导思政课联合音乐学科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的教学探索路径。
(三)发挥颂歌音乐的美育功能,打造校园美育环境
颂歌音乐不是建国时期的“流行”音乐,它伴随个人成长全过程。“民族”“精神”“大爱”是不会褪色的颂歌本质,与时代的发展潮流一同前行。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颂歌音乐是学校音乐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在音乐课程中广泛展开,还可以在各种音乐社团或组织中进行,如组织传承经典咏唱活动。在实践中给予既定的德育情境任务,通过协作的方式,对学生最终产出给予多方面的评价。通过学习实践,学生在德育、美育活动中精神得到激励、信仰有了力量,校园音乐及文化在传播中得到传承。
结束语
颂歌是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和文化特性的音乐体裁,是宝贵的家国教育素材。在颂歌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下,以情感为抓手,通过单元学习任务优化,学习内容整合与重构,单元任务评价设计与实施的环节,对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颂歌音乐的深度学习,在多课时递进的任务链学习中,感受颂歌音乐在时代中的脉动,感悟“家”和“国”的情感汇聚,激发学生主动肩负起“家国同构”的使命感、责任感。颂歌音乐需要懂,颂歌音乐可以懂,颂歌音乐何须懂!于身体力行间培育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白阳,任沁沁.爱国主义教育法元旦起生效,贯彻实施重点有哪些?[N].新华每日电讯,2023-12-22(2).
[2]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中心.音乐鉴赏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
[3]韦森.文化与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何禅君.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优化与使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5]王鉴,张文熙.大单元教学:内涵、特点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5-9.
[6]白晶晶.颂歌的意义表现及其语音形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家国情怀教育在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2023GH1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