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究
2024-05-24朱华宋静
朱华 宋静
【摘要】三线建设时期,泸州茜草坝在全国支援下崛起了关系紧密的长江起重机、长江挖掘机和长江液压件三座大中型工程机械厂,快速形成了泸州的现代化“机械王国”。自1965年以来,三厂历经迁建、合并、分厂、改制。迁厂后,现仅留下长江起重机厂旧址作为城市文化活动区域。就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而言,可通过对茜草坝新型工业博物馆建设、“互联网+”远程云教育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打造以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为中心,泸州市各区县红色、自然景观等为主节点,构建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辐射式跨市域文旅圈,从而促进茜草坝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并以此推动以三线工业遗产为主题的区域旅游事业发展。
【关键词】泸州茜草坝;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辐射式文旅圈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2-0013-09
近年来,泸州因“活国宝”——泸州老窖窖池,冠有“酒城”美誉。相较之下,泸州市鲜活而又丰富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多被人抛之脑后,就连作为全国大三线建设之重点的川南机械工业基地也多被遗忘。与此同时,泸州的三线建设研究①也相对滞后于其他区域,泸州茜草坝②三线建设研究更是难有涉及。有鉴于此,笔者基于“三长厂”③厂史(厂志)、三线建设历史档案、现场调研等相关基础性资料,拟对茜草坝三线工业遗产④状况、未来发展试作一定梳理和初步研究,以冀专家指正。
一、泸州茜草坝与“三长厂”
(一)泸州茜草坝
泸州因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号称“军事重镇”,冠称“铁打泸州”“西南会要”,为1950年1月至1952年8月原川南行署所在地。泸州茜草坝,地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长江南岸(属今江阳区管辖),是“半岛”形的冲积平坝。明朝时因泸州“旧治在州东茜草坝”[1]43:“地理志·四”,茜草坝也曾占据重要的行政地位。江阳区处于泸州马鞍地形的中心鞍部区域,因长期受长江河谷冲积,形成河漫滩平原。茜草坝则位于江阳区中部的“半岛”形冲积平坝区,属于基座阶地的第二阶地,系由冲积平原经抬升切割后形成的典型阶地,具有阶面平坦宽阔的特点,利于大型机械厂的规模化建设和作业。茜草坝仅与主城区一江之隔,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因其占据优势地理位置且具备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便于运输三线建设大宗物资,是以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型工程机械工业区之一。
(二)“三长厂”
泸州茜草坝凭借较为良好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全国支援三线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大三线地区的国家级重型工程机械工业建设重点区域。1964年秋,第一机械工业部白坚副部长带领部计划司、矿山局和设计院对泸州进行实地考察,其中茜草坝被预设为泸州工程机械总厂厂址。《关于在泸州建设工程机械城的总体规划报告》中拟定以“四厂一所”为核心的工程机械工业基地计划,即长江挖掘机厂(简称“长挖厂”)、长江起重机厂(简称“长起厂”)、长江打桩机厂(简称“长打厂”)、长江液压件厂(简称“长液厂”)、泸州机械工程研究所[2]2-3。
长挖厂是1965年由抚顺挖掘机厂一分为二,内迁泸州建成。截至1967年,抚顺挖掘机厂内迁到长江挖掘机厂的设备、仪器共计273台,内迁职工1 357人[3]11。长起厂是1965年5月由北京起重机厂一分为二,内迁泸州组建而成。1966年长起厂建成投产时,拥有固定资产1 100余万,职工1 100余名[4]1。长液厂是1964年12月由上海机械厂液压元件车间65位职工内迁泸州,与泸州通用机械厂合并组建而成[5]159。1964—1966年,长挖厂、长起厂、长液厂三座工厂分别完成筹建和投产,长江打桩机厂因“文化大革命”泸州“武斗”而停迁(后改迁湖南常德市),工艺专业化协作未能实现。“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泸州大规模“武斗”持续17个月之久,预备试生产的工厂瘫痪、职工被迫外出,生活困窘,严重阻碍了生产建设的发展。1968年,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下,陆续建立起各厂革命委员会,使“三长厂”初步步入生产正轨。1970年,总厂解体后体制矛盾突显,“三长厂”因工厂协作生产的弊端,不利组织生产的长远发展,经一机部文件通知,长挖厂、长起厂两厂生产关系开始调整[6]6-8。1971年,根据一机部文件,正式撤销总厂体制,长起厂、长挖厂、长液厂三座工厂形成独立厂房和结构车间[4]375。
1971—2002年间,“三长厂”以先进技术和“长江牌”的产品优势而闻名国内外,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嘉奖。其中,长挖厂1977年试制的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填补我国全液压挖掘机系列空白。”1990年,生产WDY452型电动液压挖掘机,“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长起厂1974年研制的QY5型5t液压起重机,完成机械传动向液压传动的转换,而“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生产液压式汽车起重机的厂家”[7]225-228。1986年生产的QY125型液压汽车起重机,“使我国成为继美、英、德、日等国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百吨级以上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国家”[8]309。长挖厂1988年“系列生产吨级10个机重等级的12个型号的全液压挖掘机,成为我国唯一能系列生产全液压挖掘机厂家”[9]129。长液厂以高额的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液压行业中连续多年保持‘单打冠军称号,成为我国液压工业排头兵”[2]13。1980—1985年,长挖厂工业总产值为11 368万元,成为以液压产品为主的全国生產液压挖掘机的骨干企业[3]52-53。1992年,长起厂工业总产值12 796.64万元,1966—1992年,长起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1 686万元[4]3。1979—1991年,长液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 404.15万元,更是被誉为中国液压工业的排头兵[10]21。由此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泸州⑤工程机械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而且成为泸州市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因三线建设而兴的“三长厂”,在“七五”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即长江挖掘机厂(大型企业,由抚顺挖掘机厂搬迁)、长江起重机厂(大型企业,由北京起重机厂搬迁),省级先进企业,即长江液压件厂(中型企业,由上海工程机械厂迁并于原泸州通用机械厂后进行改扩建),由此建立起泸州现代化重型工程机械产业体系,形成了“长江牌”的产品优势。
1992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三长厂”面临生产与管理困难。1996年7月,长起厂与长挖厂、长液厂合并组建为四川长江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工集团”)。新成立的长工集团因国家宏观调控和历史债务亏损,发展艰难。1999年,长起厂改制组建泸州长江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同年,长挖厂精简出的主体部分,改制组建四川长江挖掘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长液厂改制,组建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泸州机械工业行业企业全部改制,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同年5月,长起厂改制为四川长江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8月,长液厂改制为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9月26日,四川长江挖掘机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股份制企业——四川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后,邦立重机以雄厚的综合实力,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大型梯阶电站、重庆城市建设、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新贡献,就此“成为国内挖掘机、抓料机生产的‘排头兵,中国最大的液压挖掘机专业制造基地,跻身世界大型挖掘机生产五强。”[2]9长江液压件公司研发的负荷传感多路转向阀、中高压齿轮泵等为代表的高性能液压件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公司研发的各类液压系统,在神舟、嫦娥系列卫星飞船发射系统、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火炬与表演舞台升降系统、上海世博会的液压油缸、60周年国庆天安门阅兵装备液压系统等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制后,受企业转型和城区规划需要,“三长厂”分别搬迁至江阳区国家高新区。原“三长厂”旧址除长起厂厂房建筑,其余皆划作城市建设用地。
1983年,四川省泸州市成立,机械行业在泸州30余种工业行业中脱颖而出,占据泸州市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茜草坝“三长厂”更是以千万元以上的产值,对泸州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15]184。虽因“文革”时期的泸州武斗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泸州机械行业有过短暂停歇与艰难时期,但不妨碍其作为泸州传统行业的经济支柱之一,为泸州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
纵观“三长厂”在茜草坝40余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窥见在政策的指引下,茜草坝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以其独特的工业土壤环境孕育着“三长厂”的成长壮大。“三长厂”享有良好区位条件、充足劳动力等优质因素,并在三线精神的加持下,成长为泸州市乃至省级、国家级的优秀企业,其发展有力带动了茜草坝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实现泸州机械行业的蜕变。茜草坝培育壮大了作为重型工程机械的“三长厂”,“三长厂”的成长有力地反哺了茜草坝地区的发展,足见二者之间紧密的互动共生关系。
二、茜草坝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现状与价值
(一)遗址现状
茜草坝工业遗址现处于局部保护利用状况,根据江阳区土地规划局2017年发布的“茜草用地布局规划”,原长江起重机工厂旧址用于文化活动用地,将打造为工业遗址展览区域,即茜草坝工业遗址,位于原长起厂厂区,保护区约187亩,其中保留原有建筑25栋,保留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图1)。据当地政府规划,现已建成“1965茜草三线记忆”工业陈列馆,陈列馆内收集了各类珍贵照片、文字资料1 100余份,机器设备154台(套)。此外,在2017年12月,茜草坝工业遗址入选泸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11](图2)。
泸州市相关部门对茜草坝的未来发展也有一定规划,委托泸州文旅集团负责“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的设计布展与提档升级,市文体广、经信、规划、住建等部门通力协作,该项目还处于初期筹备阶段,相关旅游线路规划设计还待完备。预计投资约3.67亿元,筹划建设“1+N”记忆博物馆群(1指中国泸州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博物馆,N指泸州革命历史记忆博物馆、泸州创文创卫记忆博物馆、泸州名人记忆博物馆等)。茜草坝工业遗址项目拟打造集聚“后工业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休闲娱乐业三大产业的川渝滇黔结合部的文化新地标、泸州夜经济重点区域、城市型滨水休闲工业旅游”[12]。
(二)主要价值
因三线建设而兴的茜草坝地区,在泸州市产业结构持续性调整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际,遗留下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具体分述如下:
1. 历史价值
工业发展史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面临严峻国际形势而做出的国防备战行动,则赋予了三线工业建设遗产双重历史意义。首先,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新中国前半期工业化成长过程中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剧变,是具有“历史感的一种力量”。泸州茜草坝工业遗存本属于三线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要配套工业——一机部直属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物。“三长厂”的主要产品是重型工程机械,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着生产力变革,见证了机械传动向液压传动转换的“中国化”历史。研究“三长厂”发展历史,是國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国有企业的调整、升级、改造过程,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动的真实体现。其次,茜草坝机械产业区作为泸州三线建设的一部分,是“战备形势紧迫”“计划经济运作模式”等综合因素的产物,是国家战备历史的深刻烙印。留存于茜草坝的三线工业遗产,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工业建设制度探索和创新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物证”[13]1-5。
2. 社会价值
“三长厂”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三线建设时期工人们在泸州的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三长厂”分别由抚顺、北京、上海以及泸州本地工人组成,一起专事机械制造,数千名外来工业人口与当地族群持续性交往和融合,这个过程既是发达工业地区思想文化对泸州的渗透和示范,也是泸州地区思想文化的外溢和更新。在茜草坝,有以热血青春奉献长液厂的陈文涛、举家内迁三线的长起厂原党委副书记卢广泰、百天闯难关为攀钢生产四立方米挖掘机的长挖厂众位技术工人[2]28-51,还有无数个为三线建设艰苦奋斗的身影和故事。因此,茜草坝三线建设遗址承载了“三线人”的集体回忆及他们曾经创造出的三线精神,从而寄托着“三线人”的群体认同和情感归属。与此同时,“三线人”对党忠诚、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基因,更加具有重要的社会情感、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若是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能够较为充分地感染和影响到社会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当务之急,应该利用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和中共二十大精神的新机遇,将工业遗址改造为社会急需的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14],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培育出新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让三线工业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出多种作用。
3. 经济价值
三线建设时期,依靠“三长厂”建设而兴的茜草坝,伴随着三线人员内迁汇集与生产生活,吸纳当地和四川省内青年就业,持续性带动了该地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茜草坝的交通邮电通信、教科文卫体、生产生活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备,又推动着该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近十年来,机械工程行业发展虽遭遇困难,据《泸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6],机械行业作为泸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增加值下降2%,化工行业增加值更是下降10.4%,增长动能缓慢,第三产业增加值993.68亿元,增长4%,对经济贡献率更是高达38.6%。二者相较,作为第三产业的工业旅游,可视为循环经济下茜草坝新旧产能转型发展的新动因。目前,茜草坝长起厂区保存较为完整,可考虑盘活三线建设闲置资产,推动茜草坝文旅产业发展,使泸州成为长江沿线具有代表性的三线工业遗产型旅游城市,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必将助力地区经济的新发展。茜草坝现有建成的“1965茜草三线记忆”工业陈列馆,基础设施简单,缺乏完备的博物馆配套设施,应在陈列馆基础上,改建扩充展示区功能,晋升陈列馆为功能更为丰富、作用更为全面的博物馆,以期为当地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互联网+科技的运用同样重要,通过加强网站的运营,一方面加强茜草坝三线历史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网站售卖茜草坝三线建设历史的相关周边,增加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还能加强茜草坝地区三线建设历史宣传力度,增加潜在客流量,助益茜草坝第三产业发展。在博物馆与互联网+的运用配合下,开发相关工业与红色旅游结合路线,以实现三者串联结合,从而发挥出茜草坝三线遗产的最大效益。
4. 文化价值
档案文献、厂史厂志、单位个人资料(含奖状信件等)、图片音像、油盐柴(煤)米布票等完整性和非完整性“历史片段”,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茜草坝三线遗址现已收集到各类珍贵照片、文字资料1 100余份,机器设备154台套,保留建筑25栋,经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对房屋鉴定,B类建筑17栋,C类建筑8栋。收集到的资料中不乏厂史、奖状、信件、照片、音像等丰富的文字性和非文字性资料,与此同时,见证了茜草坝三线建设工业史的民间文献——长起厂史、长挖厂史、长液厂史皆保存完好。“三长厂”搬迁时遗留下的机器设备更是种类丰富,其中有记录长起厂辉煌时刻的CWA6185卧式车床,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功研制出的10米车床,属全国领先水平。更有见证日本侵略华史的WSC12插床,日军为掠夺我国东北煤炭资源,将1935年(日本昭和10年)生产的WSC12插床从日本大阪运至辽宁抚顺,该插床在1965年由抚顺挖掘机厂再次搬迁入长江挖掘机厂,故其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而且,在茜草坝三线工业建设过程中,还衍生出众多三线职工的口述史记录,其鲜活地体现出三线人艰苦奋斗的时代特质,成为泸州三线建设历史的重要佐证。无论是以物质形态留存下来的文化要素,还是以非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文化要素,皆可作为原始的或重要的文献文物资料,都兼具难以磨灭和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三、茜草坝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结合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应对其予以保护、利用、活化和再开发,以对茜草坝“三线历史和三线精神”进行持续性挖掘和弘扬,助推泸州市有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据泸州主城区规划,以产业空间为导向,形成以中心半岛和城西新区为中心加外围七大功能组团的布局。其中,“茜草组团,依托茜草片区,形成以高档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度假休闲等职能为主的专业型中心功能组团。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后茜草将成为中心半岛功能的延伸组团,承担部分城市中心区职能。限于对张坝桂圆林的保护,茜草组团城市发展空间主要依靠对现有建设用地的置换和改造,人口规模5.20万人,用地规模3.46平方千米”[17]704。目前,茜草坝土地利用规划已臻成熟,已建设土地上的工业遗产应当如何保护与利用则成为一大紧迫任务。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机制,以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为依托,以市场化盘活工业遗产资源為导向,以多方参与为主线,进而充分发挥出三线工业遗产价值[18]43。针对茜草坝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笔者以为有以下三条路径:
(一)新型工业博物馆
以长起厂旧址、“三长厂”共同发展史组合成三线“生产记忆”大历史的基本要素,通过讲解、VR、实际体验等方式实现对“生产记忆”的建构、表达、体验与拓展,从而形成特殊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的方式。将“长江牌”机械产品、生产流程等有机融合于工业博物馆之中来集中展示,这既普及了工业科学技术知识,又反映出真实的工业发展史。在原有“1965茜草三线记忆”工业陈列馆基础上,升级提档、叠加转型,以“工业兴魂·燃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主题,形成以“原功能和历史展示”[19]348-359为主的工业博物馆,并将工业博物馆划分为四个展区:第一历史展厅,按照三厂分别划分出在同一轴线上的三个长形区域展览空间,各空间通过格栅等分开,在涉及三厂相关联的部分可互通。按照年份次序归类并排列出属于三厂的机器与照片,以入口为起点,按年份将机器排列放置,机器前放置相应的照片与展牌说明;第二技术展厅,运用屏幕投影和VR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AI技术,让游客了解和感受“三长厂”发展历史与主要成就,进而还原三线工业生产情景;第三体验展厅,将排查出可用的重点机器产品置于第二块空地展览活动区,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模拟生产情景并指导游客安全体验生产环节;第四模拟展厅,修建小型职工宿舍、学校、影院、医院、商店、餐厅、运动场等生活区域模型,并将职工生活用品、个体群体照片以及家庭生活场景进行展览。通过茜草坝遗留的丰富工业景观和车间生产线构造,定格三线建设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深化并再现出三线建设记忆,得以较为充分地形成具有相当真实性的三线工业历史特色的室内展场。
(二)“互联网+”远程云教育
经历新冠疫情的三年防控,“云教育”“云旅游”等方式已深得大众青睐,“互联网+”的远程云教育方式不失为三线遗产活化的一条新路径。以多媒体技术、VI、AI、VR、可触控屏、全息影像、数字媒体技术等新技术为支撑,茜草坝三线工业博物馆及相关旅游路线为依托,通过视频讲解、虚拟感触等方式,可以实现茜草坝自然景观的观览与红色文化的远程云教育。与之同时,完善茜草坝工业博物馆建设,建立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各类人员社会实践研修研学,致力于将“茜草坝”嵌入泸州市公布的20个研学基地当中。此外,还能开拓网络资源,使云端教育与旅游业一体化得到有效实现。首先,由茜草坝“三长厂”牵头,在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网站上,开辟泸州地区三线建设历史板块,对泸州三线建设历史与工业博物馆的主要内容予以全面介绍。其次,通过数字化建设或VR技术将博物馆“搬迁”网上,如360度全景展示的网络博物馆。再次,合理运用网络专栏、公众号、MOOC等教育资源,也能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力。通过“互联网+”的远程云教育方式的灵活运用,拓宽了教育受众面,打破了常规学习、旅游的局限性,从而适应着当前社会形势发展,引领未来教育、旅游发展新方向[20]300。
(三)“工业”与“红色”旅游产业融合
茜草坝符合陈耀华先生在1992年指出旅游开发的区位因子:自然、资源、交通、市场、人力、聚集、经济、社会等方面,便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在茜草坝的工业旅游开发中,应注重与本地区优势旅游资源相结合,使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自然景观与工业特色的穿插结合,组合成“工业之旅”“红色之旅”和“自然景观”的旅游特色,纳入城市旅游线网路中,使区内成片、跨区成线,形成“集聚效应”[22]119。在梳理茜草坝三线遗产过程中,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红色旅游等相结合,兼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实现红色旅游开发及其促进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优化。
笔者按照茜草坝所处江阳区地理区位,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旅游路线:①江阳区内旅游路线(图3):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泸顺起义陈列馆→泸州市烈士陵园→泸州市地方史陈列馆→泸州老窖旅游区→茜草坝三线遗址→张坝桂圆林旅游区;②泸州市内区际旅游路线(图4):泸县屈氏庄园→江阳区泸州老窖旅游区、茜草坝工业遗址、张坝桂圆林旅游区→纳溪区护国战争博物馆、凤凰湖、天仙硐景区→合江县尧坝古镇、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厅、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古蔺县四渡赤水纪念馆、“二郎滩渡口”⑥→叙永县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红军长征纪念园;③长江上游滨江工业遗产廊道[23]39(图5):攀枝花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主题区→宜宾—泸州机械化工主题区→重庆船舶、钢铁及常规兵器主题区[23]。历史文化资源与片区自然景观相联合,形成线性空间景观,既可以进行重型工程机械工业遗址旅游,又可以参观红色旅游景观和自然风景。在旅游路线开发过程中,应注重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注重综合效益、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
“三长厂”与茜草坝有极为紧密的关系,二者在互动共生中,给茜草坝工业遗址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价值。由此可知,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的开发利用乃是重中之重。在保护、活化、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宜以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为主载体,依托茜草坝地区新型工业博物馆的设计建造、有效实现各类主题资源的整合利用、借助“互联网+”远程教育和工业旅游的新路径,强力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综合体。一方面有助于讲好三线故事,发扬三线精神,加强对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推动新中国前半期工业文化价值开发及其旅游化的相应发展,从而更好地让今人和后人理解新中国前半期“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探索、曲折、再兴和走向辉煌的艰辛历史、成败得失及其历史启示。
诚然,泸州(原县级市域)也是三线建设时期约200个投资超亿元(1975年价格)的全国三线建设重点县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拙文所对茜草坝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探微式讨论,虽难以较充分实现“一斑窥豹”的研究宏旨,但求献出笔者的“一孔之见”,期获各位方家的批评和帮助!
注释
① 关于泸州三线建设的研究,专项资料集僅四川三线建设资料丛书系列——《三线建设在四川·泸州卷》(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17年)、《三线建设在泸州·江阳卷》(中共泸州市江阳区委党史研究室编,2016年);析出文献仅有刘学奇:《三线建设对泸州发展的影响》《三线建设纵横谈》(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期刊论文有唐慧:《弘扬“三线精神”助力跨越发展——泸州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黎中莲:《泸州市游憩空间建设中对地域文化发掘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7期)、赵永康:《川南地区三线建设述略》(六盘水,2016年7月);硕士论文主要有裴莹可:《整体观指引下的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刘瀚熙:《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再利用可行性研究:以原川东和黔北地区部分迁离单位旧址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其余皆为零散新闻报道:如泸州日报、酒城新报等报刊。
② 茜草坝,地处泸州市江阳区,位于长江南岸,东临泰安镇,南毗沙湾乡,西北濒长江。1964年秋至1975年底,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此投资约1亿元,初步建成了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西南三线建设的重型工程机械工业区。2001年沙湾乡、茜草厂区办事处合并为茜草镇。2005年,茜草镇改设茜草街道。茜草街道,经十余年的发展规划,现辖26平方公里。
③ “三长厂”即长江挖掘机厂(1965年)、长江起重机厂(1965年)、长江液压件厂(1964年),下文中“三长厂”为综合简称,各厂的简称分别为长挖厂、长起厂、长液厂。
④ 目前,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是热议话题,研究较为丰富,分为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三种主要研究成果。专著以《当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吕建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为代表,较为丰富地收集了关于工业遺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章。学术论文则以《多学科视域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框架》(吕建昌,东南文化,2022年,第2期)、《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吕建昌,东南文化,2019年,第3期)等为代表,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途径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实践论证。学位论文以《“共生思想”下川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张宇明,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四川攀枝花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何欢,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等相关研究为主,在四川地区三线建设发展历史概括的基础上,对四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活化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具体区域遗产保护策略进行分析。
⑤ 1950—1983年3月,泸州为县级市。1983年3月,泸州成为地级市。1985年后,泸州下辖三区四县,即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和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⑥ “二郎滩渡口”西北方约20公里处为贵州遵义市境内;东南方约60公里处为贵州遵义市娄山关,东南方约80公里处为遵义会议会址。通过加强周边红色景点的联系,进一步彰显泸州三线工业等文旅事业的跨省域性产业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清)张廷玉、万斯同. 明史2[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2] 中共泸州市江阳区委党史研究室. 三线建设在泸州·江阳卷[Z]. 内部资料, 2018.
[3] 长挖厂志编纂领导组. 长江挖掘机厂厂史(1965—1992)[Z]. 内部资料, 1993.
[4] 长起厂志编纂领导组. 长起厂志(1966—1996)[Z]. 内部资料, 1997.
[5]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四川三线建设简史[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9.
[6] 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线建设在四川·泸州卷[Z]. 内部资料, 2016.
[7]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志·机械工业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0.
[8]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志·工业经济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0.
[9] 泸州机械工业志编委会. 泸州机械工业志[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0] 长液厂志编纂领导组. 长液志(1937—1991)[Z]. 内部资料, 1994.
[11] 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泸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EB/OL]. (2017.12.13)[2022.11.15]. http://www.luzhou.gov.cn/zw/zcwjs/szfwj/lsfh/content_338313.
[12] 泸州文旅集团. 泸州市茜草工业遗址保护项目简介[Z]. 内部资料, 2022.
[13] 徐嵩龄. 三线设工业遗产的意义: 基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价值认识[C]//吕建昌主编. 当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14] 陈东林. 抓住供给侧改革和军民融合机遇, 推动三线遗址保护利用[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10): 30-35.
[15] 泸州市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泸州市中区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8.
[16] 瀘州市统计局. 泸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3.05.08)[2024.03.27]. http://www.luzhou.gov.cn/zw/fdzdgknt/tjxxl/tjgb/content_979655.
[17] 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泸州市志1991—2005[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
[18] 王之睿.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 2018.
[19] 曾鹏程, 张鹏. 工业博物馆的案例分析与策划研究[C]//刘伯英主编. 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7年中国第八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20] 李凤岐. 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21] 陈耀华. 风景区开发建设中的区位因子[J]. 经济地理, 1992(01): 92-96.
[22] 李烔华. 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0.
[23] 裴莹可. 整体观指引下的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8.
An Exploration of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Taking Luzhou Qiancao Dam as an Example
ZHU Hua, SONG J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Sichuan,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Luzhou Qiancao Dam built three large and centr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factories: the Yangtze River crane, Yangtze River excavator, and Yangtze River hydraulic part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whole country, quickly forming the modern “machinery kingdom” of Luzhou. Since 1965, after the relocation, merger, branch factories, and restructuring, only the old site of the Yangtze River crane factory was left as the urban cultural activity area. As far a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hird-line industrial site of Qiancao Dam is concerned,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 museum of Xicaoba and the “Internet +” remote cloud education can be used to create a node with the Third-line industrial site of Qiancao Dam as the center and the red and natural landscape of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Luzhou City as the main nodes. To construct a radiant cross-city cultural tourism circle integrating the Third-line culture, red culture, and natural landscape to promote the activation of the Third-line industrial heritage at Qiancao Dam, and thu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with Third-line industrial heritage as the theme.
Keywords: Luzhou Qiancao Dam, the Third-lin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adiant cultural tourism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