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5-24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必修课语言学学分

彭 卓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的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或中职教育的英语课程专任教师为目标的教育学专门领域,此专业方向的硕士属于教育类的专业硕士(下文简称“英语教育硕士”)。与学术硕士相比,英语教育硕士应具备较强的英语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能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自身的研究成果或观点,并能使用专业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当前,全国有100 多所院校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点,这些院校包括师范院校、外国语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层次从“双一流”院校到普通地方性院校不等。尽管众多院校都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点,而且此专业硕士的报考人数和招生数量也不少,但是目前对英语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不多,这些研究主要聚焦英语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2]、以实践研究取向的培养模式[3]以及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效能[4],鲜有学者对英语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展开研究,而课程设置是关涉硕士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将对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展开分析,旨在为优化此专业硕士课程配置和提升此专业的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启示。

一、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决定了硕士生的知识结构[1]。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外化,也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5]。同时,课程设置是硕士生发展的依托,规约了他们的发展方向,对他们的能力生发具有定向作用[6]。因此,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硕士生的学习成效。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均包括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等课程类型。下文将从较高层次的“双一流”高校群体和处于中等层次的普通地方性高校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一所有代表性的高校,以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并且本文只聚焦课程设置的问题,不论及上课过程和教学管理体制的问题。

某“双一流”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12 学分)、专业必修课(10 学分)、专业选修课(6 学分)以及实践教学(8 学分)等。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发展与教育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涵盖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语言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英语测试与评估以及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3 门课)包括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专题研究、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师情感与专业素养、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科学与语言教育、师德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以及班级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实践教学(必修)包含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训包括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微格教学;校外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教育研习。学校实施双导师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修满36 个学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与毕业。

此外,某一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7 学分)、学位基础课(8 学分)、专业必修课(10 学分)、专业选修课(6 学分)、实践教学(8 学分)以及补修课程(不计学分)等6 种类型。其中,公共必修课包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现代汉语等课程。学位基础课包括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发展与教育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囊括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英语教学研究设计与统计等课程。专业选修课(选修3 门课)包含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语言学导论、网络平台与英语教学、学术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班级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实践教学囊括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教育研习等课程。补修课程包括公共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以及中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同等学力及跨专业的考生必须修读2~3 门补修课程。公共必修课和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统一设置,其余类别的课程由培养单位设定。学生修满39 个学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学校实施双导师制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可知,两个层次院校的课程大类设置相似,比如它们均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双一流”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只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汉语课程,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划入学位基础课大类。此外,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课程清单还包括补修课程。尽管两个层次院校的课程大类设置相似,但是大类之下的课程子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分析两个层次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我们可总结出以下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比“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可知,前者的课程较为全面和丰富,比如前者的课程不仅包括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教学类课程,还包含语言学习理论、英语测试与评估、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专题研究、教师情感与专业素养、学习科学与语言教育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覆盖语言习得、语言认知、语言测试、教师素养以及课件制作等广泛的领域,关涉英语教学的方面较多。但是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课程主要聚焦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设计与统计以及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英语教学领域,较少涉及语言习得、认知和课件制作等领域。这种课程设置较为传统,虽然能让学生获得扎实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但并未全面涉及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由此推知,“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差异,后者的课程设置往往不如前者的课程设置全面,体现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二)教育哲学类课程较少

综观“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课程设置,笔者发现它们均较少涉及教育哲学类课程。教育哲学为研究教育的哲学分支,它主要论及教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对教育的本质、规律、机制、立场以及师生主体间性等一些根本的问题开展哲学研究。教育研究和实践均植根于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上。例如,对知识持有客观主义本体论的教育从业者,常常会形成知识是脱离人而客观存在的认识观,继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倾向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对知识持有建构主义本体论的教育从业者,往往会认为知识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主观建构的,因而他们在教学中更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情境。由此可见,对教育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认知,影响或决定了开展教育实践的方法。因此,教育哲学类课程对英语教育硕士认清教育实践的本质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多英语教育硕士专业只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学课程,较少设置隶属哲学范畴的教育哲学类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门类不足

依据以上的“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可知,前者包括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专题研究、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师情感与专业素养、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科学与语言教育、师德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以及班级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后者囊括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语言学导论、网络平台与英语教学、学术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班级与课堂管理等课程。总体而言,专业选修课程可供选择的门类不多。实际上,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等英语专业课程与英语教育硕士的专业研究和实践密切相关,涉及师生课堂言语行为、师生交际意图、教师话语策略和学生文本作业等方面的分析,因此,尽管这些课程不是培养英语教育硕士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它们能为英语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所以这些课程应被列入专业选修课之中。由此可见,当前英语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门类不够丰富,覆盖面不够广泛。

(四)前沿性课程不多

目前,随着事件相关电位(ERP)、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脑科学原理来分析语言加工和学习的神经语言学受到了追捧。同时,随着AI 技术的发展,基于AI 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研究也成了热点话题。此外,语言政策与规划逐渐成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此议题也与英语教育息息相关。但是,从以上的“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所设置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可知,它们并未包含神经语言学、AI 辅助英语教学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等前沿性课程。可见,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需吸纳更多的前沿性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教育研究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更好地迎合英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跨校选课或外聘任课教师

要解决不同层次高校的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不妨仿效国外一些名校的做法,打通不同高校的课程,实行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制度。一方面,师资和课程资源丰富的高校可允许邻近院校的英语教育硕士生到这些高校选课学习;另一方面,若高校之间的地理空间跨度大,它们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来让彼此的硕士生进行跨校选课,同时,以网络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来考核选课学生。同时,师资匮乏的高校也可聘请“双一流”高校的教师来开设特定的课程,促成教师和课程资源的动态流通。这种跨校选课和外聘教师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平衡不同层次高校的课程资源,让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生享受到“双一流”高校的学习资源,提升英语教育硕士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二)增设教育哲学类课程

无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普通地方性高校,都应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中增设教育哲学类课程。此类课程应是培养英语教育硕士的根基,它们可向学生介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陶行知、冯友兰和金岳霖等中外哲人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了解唯名论、唯实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想对英语教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揭示英语各种教学方法的属性、特征和理据,促进学生更为精准和切实地理解和实施各种教学方法。

(三)增加专业选修课程

各高校应尽可能地丰富英语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程。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而且能促进因材施教。学校增加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就能更好地依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课程,他们就可更加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英语各学科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跨学科研究受到学界的热捧,因而常常被排除到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之外的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等学科均与英语教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课堂话语功能、教师话语策略、师生主体间性以及学生写作特征等。可见,在英语教育硕士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等课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增设前沿性课程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英语教育的革新,因此,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也要紧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吸纳前沿性课程。例如开设神经语言学课程,借助ERP、PET 和fMRI 等技术,展现受试在习得语言时大脑的运作部位和机制,以揭示更符合人脑运作机理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同时,AI 辅助英语教学也是需增设的课程。此课程可通过展示如何使用讯飞星火、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国内AI 模型,来实现促学助教。尤其是AI 的运作原理、AI 能在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教学的什么环节要使用AI、如何高效地使用AI、怎样向AI 提问才能获得欲求的答案、怎样对提问进行迭代修正、如何验证AI 提供的答案等技巧,是AI 辅助英语教学的关键内容。此外,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也须纳入语言政策与规划课程,学生可借助此课程了解当前中国和世界的英语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国内或国际的英语能力标准、英语词汇和语法规范化标准、国内或国际英语语言政策的演变历史以及我国语言政策如何影响英语教育的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和普通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为例,探究了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目前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存在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哲学类课程较少、专业选修课门类不足、前沿性课程不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院校可采取跨校选课或外聘任课教师措施,增设教育哲学类课程,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分析英语各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同时,增加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增设神经语言学、AI 辅助英语教学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等前沿性课程。本研究能为优化英语教育硕士课程配置提供建议,并且为提升此专业的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必修课语言学学分
鲸宝宝的必修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学分美食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在挫败中成长”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