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2024-05-24陈金涛
文| 陈金涛
【教学背景】
“认识计算机”是甘肃省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 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外观上的基本设备,主要包括:显示器(输出设备)、主机、鼠标(输入设备)、键盘(输入设备)和其他设备。通过对这一系列设备的学习和了解,学生能够激发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准确辨识这些设备并了解其作用,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素养
1.Word 窗口操作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Word 窗口的基本操作,包括文字录入、修饰、插入图片、图形和表格等处理方法,以便灵活运用Word 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电子板报的制作。
2.网络信息交流
让学生正确了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并掌握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体验网络社区的生活,最终培养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3.个人网络学习空间
学生能够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熟练运用数字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和学科学习。
(二)能力素养
1.制作电子板报
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掌握Word 软件的文字录入、图文处理技巧,最终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板报,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信息科技兴趣培养
通过实际操作和任务导向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课程学习。
3.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信息社会的责任感,理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范畴并能防范一定的网络风险,养成积极向上的信息社会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电脑室提前安装、调试好所需应用软件,确保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为优化作业设计提前制定“交互式微课视频课线上候课教学法”系统,并提供“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优化作业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设计】
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分钟)
目标:
在5 分钟内,通过虚拟时光隧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计算机的特点,培养他们对科技变革的情感认知。
步骤:
引入时光隧道概念:以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展示虚拟时光隧道,其中包含计算机历史的代表性场景,如早期机房、首台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等,展示出富有未来感的场景。
问题引导:
在时光隧道中设置问题,如:你认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有哪些特点?在这个年代没有计算机会带来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他们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理解。
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个人反思: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结束后,通过简短的个人反思,总结对时光隧道的印象和对计算机发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课程内容展示:走进计算机的奥秘(10 分钟)
目标:
在此环节,教师可通过“硬软互动”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操作系统的作用,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内部结构的理解。
实施步骤:
硬件展示与触摸体验:
在教室中摆放简易的计算机零部件模型,如CPU、内存条、硬盘等。学生可以触摸零部件,使其通过观察和触摸感知计算机硬件的实际存在,了解它们的外观和手感。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触摸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探索硬件零部件的特点。
硬件功能解释:
教师应逐一介绍硬件各零部件的功能,如CPU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指令;内存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硬盘是永久存储数据的地方。教师可使用比喻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抽象的硬件概念更加具体、形象。例如,可以将CPU 比喻为计算机的“大脑芯片”,内存比喻为“工作台”,硬盘比喻为“长期记忆仓库”。
互动与实践: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硬件并讨论、分析、总结其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寻找家中电脑设备中的硬件,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应用相结合。
互动小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调度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实验中每个学生将扮演计算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轮流“执行”来模拟操作系统的调度过程。
教师可准备一些符号化的道具,如图标卡片(代表不同的计算机组件或任务),每个图标卡片都可以具有不同的优先级和资源需求,如某个图标可能代表需要更多CPU 时间的任务,而另一个图标代表需要更多内存空间的任务,将这些图标卡片放在一个容器中,每个学生轮流从容器中抽取一张图标卡片,代表他们要模拟执行的计算机任务。学生抽取图标卡片后,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调度规则来决定如何分配资源和控制任务的运行。例如,如果一个任务需要更多CPU 时间,学生可能会优先执行这个任务;如果一个任务需要更多内存空间,学生可能会尝试分配更多的内存。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调度过程,并模拟计算机中任务的执行顺序。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功能的理解,还能通过实际触摸和模拟操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互动探究:动手操作计算机(10 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深入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特设一个独特的活动——“创意文件夹艺术展”。
任务目标:
(1)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熟练度;(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3)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实现自己想法的能力。
实际操作:
学生进入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简单而有趣的任务,如打开文件夹、创建文件、更改文件夹颜色等,让学生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界面和常见功能。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一个富有创意性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桌面上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并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对文件夹进行个性化设计,这个文件夹既可以包含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也可以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创意内容。
展示与分享:
学生完成“创意文件夹艺术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文件夹并分享设计的灵感来源,这个环节不仅增加了互动性,还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熟悉计算机,从而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拓展应用:实际应用场景(10 分钟)
目标:
通过展示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技术的积极影响,并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步骤:
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展示计算机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如医疗领域的数字化病历、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系统、教育领域的在线学习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计算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好处?交通领域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
实践任务设计:
实践任务设计旨在通过具体的应用项目,巩固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涵盖电子板报制作、表格数据处理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的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审美能力、创意能力。
教学思路与逻辑:
任务1:制作简单的电子板报
教学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板报的呈现方式和设计效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创建、编辑、格式设置、添加文字、插入图片等,完成一个简单而富有创意的电子板报。
任务2:处理表格数据
教学思路:学生需要了解表格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函数计算、图表制作等基本操作,强调数据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实际应用方法。
任务3:制作实际应用场景
教学思路:学生在这个任务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创建一个简单的学校信息网页、电子相册等,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和可操作性,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延伸与实际应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展示会、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他们的任务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启发,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他人作品的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信息科技应用思路。
整个实践任务设计的逻辑是由简到繁,由基础到实际应用,通过项目的渐进式难度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实际应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通过评价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引导,促进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全面发展。
5.总结与反思:加深理解(5 分钟)
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可通过回顾今日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以及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简单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科技对个人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影响,激发他们对信息科技学科的兴趣。
6.课外延伸:拓展学科知识(5 分钟)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深入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提供一些推荐阅读资源、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拓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推荐阅读书目:
《计算机世界的奇迹》《编程入门指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模拟操作和互动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操作系统的功能。通过实际操作和创意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还提高了学科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面,我注意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因此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项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创意设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在评价方面,我采用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我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对每个学生都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在课外延伸方面,我推荐了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在线学习资源,以帮助学生拓展学科知识,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来培养自己的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