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熬过百尺竿头 砥砺更进一步

2024-05-23周依依

现代阅读 2024年10期

制作一碗回味无穷的粥,少不了“熬”这道工序。过日子也像在熬粥,在小火慢炖中锁水提鲜,在时光流逝中凝炼甘醇。

何谓熬?熬,一种寻常的烹饪方式,即用小火慢炖出佳肴。在生活中,熬指不急不慢的平和心态,指循序渐进的节奏安排,指“慢工出细活”的处事方式,也指“厚积薄发”的沉淀过程。

身处追求高效快捷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推崇“熬”的细水长流?面对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病”,“熬”如同一抹别致的色彩,打破急于求成的魔咒,诠释 “慢慢来”和“坚持住”的意义。

匠心独运是靠积累持续熬的,既要点滴筑基,又要精益求精—大国工匠徐立平千万次打磨绝技,才得以安全地“雕刻”航天发动机燃料火药;桥隧专家林鸣夜以继日带领团队开展方案论证、模拟实验,勇克世界级难题,才得以奇迹般地建起港珠澳大桥;“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更生心怀热爱修复文物,才得以成功地重现中国传统家具文化魅力……没有千锤百炼,何来胸有成竹;没有磨剑十年,何来技惊四座;没有不懈恒心,何来匠心铸就?

艰难险阻是需要凭借坚持咬牙熬的。不蹚过风雨,怎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而得偿所愿?且看宋濂自幼多病,饱受煎熬,但他咬牙坚持,砥志研思,终成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出身山村,儿时家境贫寒,但他埋头苦干,志存高远,终成耀眼夺目的“摘星星的人”;网络主播董宇辉曾一职难求,前途渺茫,但他熬守机会,不辍前行,终成家喻户晓的“知识偶像”……“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正因熬得住,所以苦干有收获;正因坚持住,所以砥砺出锋芒。

人生感悟是需要用时光慢慢熬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的成长循序渐进,人的眼界愈加辽远—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后经人世变幻,终留下“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悠悠慨叹;刘过“欲买桂花同载酒”,却又在刹那间,只唏嘘“终不似、少年游”的时过境迁。从青丝熬成白发,从心存高远的理想到脚踏实地地前行,我们在时光荏苒中熬出人生的滋味。

若要收获熬的价值,就得践行熬的准则。小火慢炖,食材交汇,熬煮中成珍馐美味;莘莘学子秉烛夜读,十年铸剑,考场上冀一举夺魁。只有坚定地熬煮,才能让平凡的食材焕发别样光彩,才能让学子在考场上胜券在握。但熬不是一心苦熬、撞南墙也不回头的死倔,而是看清熬有前途、应有所获的明智。我们既要在该熬的时候怀破釜沉舟之心熬得住,也要不吝惜“沉没资本”,懂得勇于止损。既得经得住熬,也得有分寸地熬。

愿吾侪青年不畏道阻且长,不惧风吹雨打,在生活中凝练熬的劲头,为实现鸿鹄之志,为建设大好河山,肯熬,敢熬,用心熬。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围绕“熬”这个主题词,全文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角度展开论证。在层层论证中,作者将整句和散句灵活穿插,文章充满飞扬的文采和灵动的思想。(李璐琳)

(同步链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