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
2024-05-23
1.分开来看,A项中诸如“文章开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摹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颇具画面感和冲击力”等说法都没有问题,但具体分析,该项的迷惑性和干扰性也正体现在这里。“用比喻……描摹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别强调了“屋外”,这就收窄了涉及范围,从而导致整体结论于文无凭,因为单就对“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摹而言,“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等语句中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A
2.本题聚焦主人公冉娜的心理,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度把握。A项的说法脱离了语境,不合情理。因为就算冉娜会“受到良心的折磨”,也不应该是在“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之后,而应该是在去探望西玛之前或见到已经去世的西玛之时。有关“良心的折磨”的具体内容其实在她接下来的“自言自语”中给出了答案:一方面担心丈夫的安危,希望他回来;另一方面担心受到责备甚至挨揍,又害怕他回来。这种矛盾与纠结才是冉娜此时此刻真正遭受的折磨。B项“希望他不要回来”并不是冉娜的真实心理。文中的确有 “不回来更好” 的内心独白,这是人物面对突发状况、特定情境时惊慌失措和束手无策的反应,应该透过语言表象,整体、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D项冉娜“一直忐忑不安”,不是因为不了解丈夫,而是因为生活太过艰难,“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心事重重”“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认为丈夫不会接受家里再多出两个孩子”的说法也有些绝对和武断,有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之嫌,联系后文,比较符合人物内心想法的表述应该是:担心丈夫不会接受家里再多出两个孩子。
参考答案:C
3.“惨烈”和“温暖”,是对文章中穷苦人的生活及其关系的基本评价。如果说“惨烈”主要表现为穷苦人生活的朝不保夕和贫病交加,“温暖”则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悲悯、善良、积极以及生命充满韧性。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穷苦人之间的无私救助固然展现了人间温暖,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淳朴的、纯粹的、发自内心的人间至情。“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去……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冉娜面对两个孤儿时,动作是一气呵成的,态度是不假思索的,尽管把孩子抱回家后也有内心的挣扎,但当时的举动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丈夫也是一样,他所考虑的不是应该怎样或者能够怎样,而是必须怎样。“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回他们吧”, 这里的反复催促和自我安慰,最能够体现悲怆中的暖意和平凡中的
伟大。
参考答案:
(1)穷苦人的生活因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而“惨烈”。冉娜夫妇的温饱都成问题,尤其是还有多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没有好的医疗条件,邻居西玛只能在家中默默死去。
(2)①穷苦人的生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理解而“温暖”。他们不但关心家人,还尽力帮助别人。②穷苦人的生活因为勤劳乐观而“温暖”。冉娜夫妇辛勤劳作,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艰难;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们都认为“总能熬得过去”。
4.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它与文章的线索、情节、场景和人物等方面都有关联,这些方面也可以成为学生分析结构时切入的视角。以线索为例,《穷苦人》这篇文章既有以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线状结构,也有以人物心理变化而形成的网状结构,这种双线结构简单而清晰,情节因此自然发展,人物形象也因而愈发饱满、愈发鲜明。
参考答案:
(1)内外线索交织。文章以时间的变化作为外在线索,以主人公冉娜的心理变化作为内在线索,串联全文,集中紧凑。
(2)场景集中。场景集中在茅屋里,对丈夫打鱼的海上场景和经历几乎没有正面描写。
(3)人物聚焦。人物描写主要聚焦于冉娜,不枝不蔓。
5.本题以涂黑相应位置答案标号的形式呈现,就断句题的考查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以往的选择题形式,其结果或者对,或者错,只有0分和3分两种分数,且有可能出现学生猜答案的行为,测验信度会因此大打折扣。本题的这种形式,坡度更分明,区分度更大,其结果也更加真实和科学。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布帛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做成,其他用来维持生计的东西,都要依赖人力才能完成。这里讲到了两类情况或者说两类物质生产的结果:一是“若布与帛”,二是“其他所以养生之具”,前者源于“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后者源于“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学生若作了这样一番“观其大略”和“不求甚解”的梳理,对大致断句位置便能有明确的判断。以上是从文意文脉的角度来分析的, 而从 “标志词”和“句式”的角度来看,“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和“皆待人力而后完也”都以“也”字结尾,且句式基本相同,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语感,便不容易忽略这些文言文用词造句上的特征。
参考答案:B D G
6.解答本题时,学生既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言词汇积累,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合理推究与综合判断。A项考查“约”字的含义,“约而尽”中的“约”指简约,《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稍逾约”的“约”指期限,故A项正确。B项考查“直”的意思,“取其直”中的“直”通“值”,本指价值,文中指工钱;成语“心直口快”中的“直”指耿直、爽快、直言不讳,故B项正确。C项考查使动用法,“利”意为“使……得利”, “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是“使……争斗”的意思,故C项正确。D项中,“达,与前文‘穷’相对”的表述没有问题,但把“达”理解为“读书人智慧明达”是错误的。材料二最后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穷”与“达”分别指“困顿”“不得志”和“显达”“得志”,故D项不正确。
参考答案:D
7.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意的归纳与概括。C项既是对杨朱之道的曲解,也是对韩愈看法的曲解。“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的意思是,韩愈对王承福的做法有所批评,认为他为自己考虑过多,为别人考虑过少。这里韩愈对王承福并不是一味地褒扬,而是肯定、认同中也有否定、质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的意思是: 难道他是学杨朱那套理论的吗?杨朱的理论,拔自己一根毫毛去利天下也是不肯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孟子对杨朱的批判,也是后世普遍认为的杨朱学派的特征。这一特征与王承福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所以,C项“最终认为他是一位深受杨朱之道影响的损己而利天下的贤者”,既是对杨朱之道的误读,也是对韩愈评价的误读。
参考答案: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学生应首先明白句子大意,再根据语境推敲句中重点实词、虚词含义及句式特点。翻译题的评判不仅要考虑到采分点的字字落实,还要考虑到整个句子的通顺畅达,这是学生要特别注意的。本题第(1)题,重点字词是“怠”和“舍镘以嬉”。“怠”指“懈怠”,引申为“懒于做某事”;“舍镘以嬉”指“放下瓦刀去玩乐”。第(2)题中,有两处比较关键:一是“畜其妻子”中的“畜”和“妻子”,学生如果能联想到《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这里的“畜其妻子”的意思自然迎刃而解;二是“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的“人”,这里是“别人”“他人”的意思。
参考答案:
(1)只知道吃饭却懒于做事,老天一定会降下灾祸,这就是我一天也不敢放下瓦刀去玩乐的缘故。
(2)这人把有家室视作操劳,不肯费心费力供养妻子儿女,他又怎肯再为别人劳心呢?
9.解答本题,实际上是要用材料一中圬者王承福的行为来印证材料二中孟子的观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可知,他没有土地和房产,完全依靠个人的一技之长来维持生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 取其直, 虽劳无愧, 吾心安焉”可知,他勤于做事,身体疲惫但内心坦然。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可知,他认为自己能力微薄,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材料一基本上是由传主王承福的个人陈述构成,其中的两个“又曰”将人物行迹及其所思所想分成了三个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内容结构上的特征来确定和凝练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1)无土地和房产,靠手艺维持个人生计;
(2)勤于做事,虽劳累但内心坦然;
(3)认为自己能力微薄,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