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之武为何能够退秦师

2024-05-23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4年10期

解析《左传》中不足400字的《烛之武退秦师》,将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劝说辞作为阅读的核心内容是理所当然的。所谓“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尽管这段辞只有125字,却体现了精妙的语言艺术,同时也蕴含了卓绝过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再三品读。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烛之武的劝说辞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是主动示弱。郑国不过是“摄乎大国之间”的小国和弱国,现在危如累卵,不堪一击,如果灭掉郑国对您秦王有好处,我又怎么会冒昧地用这点小事来麻烦您呢?这一开场看似自甘卑下、可怜兮兮,实际上是基于兵临城下的严峻情势不得不摆出的态度,当然也有以这样一种低姿态来赢取对话空间的策略上的考虑。对于当时刀俎鱼肉的局面,文中有两处值得特别注意,但往往是我们在阅读时容易忽略的。一是“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也好,“氾南”也罢,都属郑地,并且函陵就在郑国都城新郑的北面。二是烛之武出城是“夜缒而出”,即乘着夜色十分狼狈地让人用绳子捆缚着从城楼上放下去的。这两处用平淡而自然的语调道出,却折射了当时形势的迫在眉睫和惊心动魄。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烛之武这一外交家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唐雎、蔺相如等是迥然不同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刘向《唐雎不辱使命》),这是唐雎面对秦王时的态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这是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态度。他们的处境与烛之武大相径庭:前者是在敌国,后者是在本国;前者所面对的是利益受损,后者所面对的是国家覆亡;前者大义凛然、壮怀激烈,后者由于“(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在先,所以有口难辩。故此,唐雎、蔺相如以命相搏而不684dd9baeb408a320f3eaf3ea7f473cc90d2b7ea66a503b7aa626eb4d7fb69b7惜鱼死网破是能够从道义上唬住对方的。但如果烛之武也把硬气和正气当撒手锏,只会事与愿违。可见,烛之武的率先示弱,固然是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的大智慧。

接下来,烛之武抓住秦穆公的心理,从弊与利两方面,指出灭掉郑国对秦而言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亡郑”无益,是因为“越国以鄙远”,从管理上讲,是几无可能的事情;而“亡郑以陪邻”,结果只会使晋国变得更强大。“舍郑”有益,是因为化敌为友之后,“行李之往来”,完全可以“共其乏困”,而这正是秦穆公求之不得的。

最后,为了让秦穆公彻底改变主意,烛之武还旧事重提,直接戳到了他的隐痛处。“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见,晋国轻诺寡信、贪得无厌。

就这样,秦王被一步一步带入烛之武的思维轨道和话语节奏,秦与郑签订盟约,烛之武的劝说大功告成。

纵观烛之武的说辞,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其一,始终从利益出发。烛之武并没有谈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充分利用秦、晋都想扩张领土、做大做强的企图,分析此消彼长的国家关系,让秦王在利与弊的权衡中而不是在是与非的判断中作出选择。其二,处处替对方设想。烛之武从郑亡对秦无益,到郑亡对秦有害,再到郑存对秦有利,从晋之前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到未来晋有可能“又欲肆其西封”,似乎一直站在秦的立场来审时度势,设身处地,掏心掏肺。这里的每句话,每个理由,都是以基本的事实和严密的推理为前提的,可谓“句句悚动”,最后自然“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林云铭《古文析义》)。

毫无疑义,这是一次非常漂亮而堪称典范的外交胜利,烛之武堪称首功之臣。除此之外,一场危机最终消弭于无形,是否还有其他间接的、隐形的或深层次的原因呢?

人物言语多寡背后的深意

我们不妨从人物的角度,特别是从人物语言的角度来一窥究竟。

《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写到了九个人物,真正开口说话的只有四个人物,即烛之武、佚之狐、郑文公和晋文公。从岌岌可危到虎口脱险,在这场秦晋之围中,人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与他们留下言语的多寡是大致相匹配的。如果说,佚之狐的作用体现为识人之明,郑文公的作用体现为用人之智,那么,晋文公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个人品格和霸主风度上。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的说辞是高瞻远瞩的,也是要言不烦和毋庸置疑的,“见秦君”一语,为解决秦晋之围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师必退”中的一个“必”字,表现出了他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高度信任。可以这样说,烛之武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佚之狐的举贤荐能及他所贡献的外交方案。

郑文公的两句话,一句动之以情、态度诚恳,一句晓之以理、绵里藏针,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国君的能屈能伸与明察善断。尤其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方面把国家兴亡的责任抛给了烛之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郑国大夫的身份将随着国将不国而化作乌有。

而对子犯“请击之”的冲动,晋文公则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理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三句话把攻秦必将导致的后果说得清清楚楚——即或击秦取得了成功,也是不败之败。

由此看来,如果没有佚之狐的识人之明和郑文公的用人之智,就不会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和三寸之舌“挽狂澜于既倒”的高光时刻。而如果没有晋文公对仁义、“礼”与“信”以及武德的尊重——尽管这种尊重不可否认有更高利益与更大野心的考量——也就不能说烛之武完成了“退秦师”的使命,因为郑国很可能还是会走向城破国亡的结果,甚至会招致变本加厉的报复。

从客观上讲,烛之武劝谏的成功还取决于秦晋之间十分脆弱的同盟关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秦晋围郑的理由,很显然,这个理由对晋而言是成立的,对秦而言则是毫不相干和莫名其妙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参与围郑,主要缘于秦与晋之间长期友好的关系,实际上没有什么直接和明确的利益诉求。也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才会按佚之狐的指引选择秦并说服秦,才能利用秦与晋之间相互提防的心理轻松拆散秦与晋的同盟关系。当然,秦晋两国并未合兵一处,这也是烛之武之所以能分化对手的重要前提条件。

课堂指引

总之,通过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来把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内容,我们固然可以学习到其中的语言艺术,感受到其中逻辑的力量,汲取其中揆时度势的智慧,但更多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后,我们才不会将注意力仅仅停留在“行人辞令”上,而是对春秋时期历史的来龙去脉以及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本质有了一个宏观和整体的认识。

(同步链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