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土路
2024-05-23刘亮程
分析刘亮程的散文《一条土路》,尝试用作者思维阅读开辟全新的读写路径。
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其余的路只通向自己。(“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以实写虚,以“路”坑坑洼洼的特点,写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不容易。)
每个村庄都很孤独。(典型的拟人手法。刘亮程散文的惯用笔法。)
他们把路走成这个样子,他们想咋走就咋走。咋走也走不到哪里。人的去处也是一只鸡、一头驴、一头山羊的去处。(物人同一,以物的视角来观人,产生新异的表达效果。)这条土路上没有先行者,谁走到最后谁就是幸福的。谁也走不到最后。
磨掉多少代生灵,路上才能起一层薄薄的溏土。(以“薄薄的溏土”来表达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迭,以实写虚。)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好的比喻可以借助独特的喻体,激发读者更丰富的联想。“铅笔”是用来书写的工具,让我们想到书写生命的故事、绘制生命的图画、涂抹生命的色彩,等等。)这些总能走到头的路,让人的一辈子变得多么狭促而具体。(“狭促而具体”,用语新奇。)
走上这条路你就马上明白—你来到一个地方了。这些地方在一辈子里等着,你来不来它都不会在乎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实写虚。)
一个早晨你看见路旁的树绿了,一个早晨叶子黄落。又一个早晨你没有抬头—你感到季节的分量了。(以树的变化来写时间的流逝,以实写虚。)
人四处奔走时季节经过了村庄。季节是不从路上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季节的变化写得灵动鲜活。)
路上的生灵总想等来季节。
这条路就这般犹犹豫豫,九曲回肠,走到头还觉得远着呢。这条路永远不会伸直。一旦伸直路会在目的地之外长出一截子。这截子是无处交代的。(路的永无止境,就是生命的永无止境,以实写虚。)
谁也不能取消一段路。谁也不能把一条路上的生灵赶上另一条路。(生命中有许多命定的道路,是不可选择的,是必须要走的。)
这些远离大道的乡村小路形成另一种走势。
这些目的明确的路,使人的空茫一生变得有理可依。更加真实的,离得不远的一些去处,日复一日消磨着人的远足。
这些路的归宿或许让你失望呢。
它们通向牛圈、马棚、独门孤院的一户人家、一块地、一坑水、一片麦场、一圈简陋茅厕……
这些枝枝杈杈的土路结出不属于其他人的果实。要是通到了别处肯定会让更多生灵失望呢。(“枝枝杈杈的土路”,运用移觉手法,将树的特征转移到路上,读来特别新奇。)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刘亮程语文课:一生的麦地》)
刘亮程散文笔法的共性特征
1 以物观物,作者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一条路,实现了物我合一,独特的视角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2 以物观人,用一棵树、一条狗、一头驴的眼光来看人,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审视视角,便于抒发深刻的哲思。
3 以实写虚,处处以形象化的物象表达抽象的哲思,体现了充满文学性的语言特点,文字空灵优美,意蕴深刻。
4 运用大量的拟人、移觉、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笔法丰富,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当+IqMM+eapo7OhpmeHwJbjw==我们用这样的作者思维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就走进了作品内部,与作者取得了某种共鸣。接下来可以延伸阅读刘亮程的其他散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易使人迷惑不清的地方瞬间变得澄澈无比。
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者思维阅读可以为高品质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旦窥探得优秀作者的写作秘诀,就能沿着更为平坦便捷的路径学习写作。
我们不妨模仿刘亮程散文《一条土路》的开头,写一段文字:
每一座山都用一条溪水与山外世界保持着蜿蜒曲折的单线联系,其余的它全然不管。
每座山都有它的秘密。
溪水流淌成这个样子,千百年前那会儿就是这样,还是刚刚变化了流势,这并不重要,这一路上它领略了四季、看惯了风云,它还看老了一只鸟、一群兽、一段时光。山对溪水保持了最大的宽容,任它在自己身上蜿蜒腾挪,因为山知道,溪水是自己的孩子,它怎么走也走不出自己的视野。
这段文字虽然是仿写,但因为是建立在对作者思维进行深度剖析之后的仿写,所以可以跳脱出对文字表面的简单模仿,学习到作者的思维密码、写作方法、创意路径,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融入到写作中,用作者思维来构建自己的文字,从而形成高品质的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读写的融通共生。这样的读写方式,对“言语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创造”均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可以用作者思维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进行阅读,然后学习写作,实现读写融通。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中学习读写、提升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件何等愉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