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者思维阅读:融通读写的创意路径一条土路
2024-05-23李小军
李小军
中学一级教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师。多年致力于提升“创意写作”在中学生读写实践中的转化与运用,在多家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教育宣言: 以创意融通读写,以读写点亮人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些思维品质,也是作者思维的基础。就读写的具体实践来说,作者思维就是以作者的视角、心态、感觉、方法等,在阅读过程中还原作者写作过程、体味文本表达意图、洞悉文本语言艺术技巧的思维方式。就是读懂读透文脉、文心、文笔;学习像优秀的作者一样独特地思考、深度地思考、新颖地思考、准确地表达、优美地表达、智慧地表达。作家、教育家杨荣昌曾将作家思维品质总结为九种:“创造性、灵敏性、持续性、丰富性、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深邃性、勤奋性”,这也与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相符。
读写活动是重要的语言运用活动,对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过程中,高考读写评价的变化已经清晰地体现出要求学生以作者思维介入读写,以作者眼光来看待文本的考查趋势。例如,2024年教育部命制的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范小青小说《牵手》,“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一题考查学生从“小说视角”进行解题,而视角是作者创作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作者才会关心“由谁来讲故事”,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是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语文试卷节选自陈村小说《给儿子》,试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是在考查学生对作者心理活动的分析,如果学生不以作者思维来思考,没有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是有困难的。2022年新课标I卷语文试卷中,历史小说《赵一曼女士》选文后的“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题考查了学生对“叙述方式”的理解,同样是作者思维视域下的问题。
由此观之,作者思维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开中学生读写之门的一把钥匙,而且一旦培养起学生的作者思维,学生的读写效率会显著提升。用作者思维阅读一本书,抵得上用读者思维阅读一千本书。作者思维与读者思维最大的不同是,读者思维只是关注“写了什么”的问题,而作者思维却必须回答“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等问题。作者思维的目标是以第一视角感受作品魅力,透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写作策略,读懂隐藏在作者文字所营造的语境和场景背后的深层心理,触发创作的脉搏。因此,作者思维是从阅读开始,最终指向写作的一种高阶思维。
采用作者思维阅读的三点基本策略
1.深入理解作者的视角与意图。文章视角表明了作者以什么样的立场看世界、看人生、看问题,阅读时要使自己与作者处于同一视角,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意味着阅读者需要努力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或立场。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读者学会关注作者的表述方式和言语背后的含义、语言组织、叙述技巧等,品评文中的细节和线索,了解作者如何组织信息,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
2.体会文本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创意写作”注重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用作者思维阅读,理解文中用到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就不会停留在静态知识层面,而是会细心体察运用这些技巧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而领悟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妙用。这样的阅读是用心涵泳文本、逐字逐句揣摩文本的过程,也是自觉主动地进行把阅读转向迁移的过程。掌握如何使用叙述技巧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新鲜度等方法,都会使阅读从鉴赏的层面转化到学习写作应用的层次。
3.充分发掘文章多重意蕴并品味文中的理趣、情趣。以作者思维阅读不会止步于意蕴的获得,而是会更进一步追问这样的效果是如何产生、如何实现的。这样的阅读实际上是精读的过程。优秀的作品尤其倾向于拥有多重意蕴,表达方式通常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想象力,可以激发读者从多个层面解读作品。对多重主题、多重意蕴的发掘,不仅能让读者体会到写作者的智慧,更能使其深刻体会到文中的理趣与情趣。这样的阅读既能培养鉴赏力、写作能力,更能提升追求高品质创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