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母亲

2024-05-23赵钧海

现代阅读 2024年10期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一代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扎根边疆,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黝黑的皮肤是援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不朽勋章。

父亲的档案袋里存放着一张母亲的登记表,填写有母亲的履历,这大约就算母亲的档案了。

六十多年前,母亲以随军家属身份,在新疆广袤的荒野、戈壁、碱滩、沟壑劳作生活了26年,之后又跟随转业的父亲回到了她的老家—华北平原。母亲的新疆经历从此就随风远逝了。

1957年早春,母亲从华北平原滹沱河边一个小村庄出发,一路向西,踏着田野溽气去寻找她的未婚夫—我父亲。

那年母亲二十岁,还是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小舅多次在喝酒时告诉我,你妈那时是咱村的一枝花,大家公认漂亮、利索、能干,还当着妇女队长哩!媒人们都踏破俺家门槛了,抢着给俺姐介绍对象。

我至今存有母亲年轻时一张全身坐姿正面照片,面容白皙,表情淡定,长发到肩,双手抱膝,穿一件花格子外衣,露着醒目的白色小翻领,是当年最流行的列宁装的装束,双脚还穿有一双锃亮的黑皮鞋。①

当年,母亲看完媒人拿来的父亲提亲照片后,动心了,脸上泛起一抹淡淡的红晕,咬着嘴唇,羞涩地轻轻点了头。父亲一身戎装,头戴大盖帽,肩章是一杠三星,扎着宽腰带,勇武、英俊、潇洒,母亲没法不动心。

于是,放下锄头,放下妇女队长的架子,母亲夹着一个花包袱上了西去的列车。父亲那时已经是新疆最西边一个边防团炮兵连连长。边关,孤烟,冷月;邈远,苍茫,夐古。母亲长途跋涉四千多公里,走了十多天,才走到了一个叫尾亚的地方。

在尾亚,火车走不动了,铁路没了。那时漫天都是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口号,有志青年和无业盲流都向往边疆。母亲挤上一辆开往伊宁的大卡车。

又辗转颠簸许多天,母亲才走到新疆最西边的边陲小镇—惠远。母亲说,一路上可把罪受够了。永远是灰沙戈壁,浩渺冷寂让她的心冰凉到了极点。她知道,只要去了,这辈子就不可能再回头了。

母亲笑着对我说,你说你妈妈傻不傻?照片根本看不出本来面目!第一眼看到你爸,不敢相信,傻眼了,你爸那个黑呀,就像锅底一样。我大哭一场,蒙着被子哭,哭了好几个小时。②你爸见我不开心,就结结巴巴说:如果……如果不愿意,可、可、可以送你回家。你想想,那么远的路,怎么回呀?

母亲说,那几天你爸那个殷勤,那个体贴,忙上忙下,忙里忙外,什么沙木萨、薄皮包子、油馕、手抓饭,什么无籽葡萄、西瓜、甜瓜、无花果、青皮核桃,乱七八糟,花花绿绿,香气袭人,满嘴更是甜言蜜语,连你爸的战友们,也个个开心傻乐,嫂子长嫂子短的。—俺被俘虏了,像被灌了迷魂汤,晕晕乎乎,只有转向,只有跟随,只有铁心,不能也不敢再动摇了。母亲侃侃而谈,像在叙述别人的经历,袒露出的是内心的温润和欢愉。

母亲成了一名随军家属,她踏实站在了洪荒与苍凉之上,站在了孤寂与混沌之上,质朴又凤仪,沉实而稳固,也接受了人生一次摧枯拉朽的洗礼。接着,她一口气生下我们兄弟三人,活成了地道的新疆人。

母亲的这份登记表,就是《党员登记表》。这张表显然只能独立存在,因为它代表了母亲本人的意愿和崇高又绚烂的精神追求与指向。虽然它蜗居在父亲的档案袋中,但它代表了母亲的独立人格。

不过,父亲档案袋里还有母亲的另外两张表,填写也较为详细,但都附录在父亲的登记表格内。一张是父亲的《干部家属随军审批报告表》,另一张是《部队干部转业申请表》,在爱人一栏里,母亲是庞大的,坚实的,具体的。

这三张表的时间跨度很大,纵横三十多年。这三十年里,母亲也从一个风姿绰约的大姑娘,变成了风韵不再的中老年妇女,漠风、酷暑、沙暴、冰雪洗劫了她的肤色与容颜,也历练了她硬朗、傲骨、豪爽奔逸的内心。③

母亲在新疆的26年中,只有一个称谓—随军家属。她异常辛苦,最终以瘦弱的身躯、忙碌的移动、泼辣的呐喊和踏实能干赢得了声誉,被推选为家属队队长。她每天都带领一帮家属大妈阿姨们开垦荒野,挖渠,翻地,打耙,锄草,担粪,施肥,浇水,捡苗,打药,种菜,还耕种了大片玉米地和麦田。母亲的肤色于是就被荒野的风和刺目的阳光捉弄得黑里透红。就像当年父亲的黑一样。

有一年放暑假,我从外地放学回家,发现母亲竟如一个黑人,额头还闪着贼亮的光,以至于我一时懵了,没敢辨认。母亲婉丽姣好的形象逃遁了,消失了,无影无踪。

那一刻,我鄙视母亲。我以为,别的同学母亲都白白净净,只有自己母亲黑瘦又丑陋。许多年后,我的脑际还会不时闪现当年自己那一刻猥琐阴暗的想法。我悔恨不已。

风风火火当家属队队长实属不易。母亲早出晚归,满身污泥,面容变得黧黑,嗓音变得沙哑,一把铁锹随时扛在肩上,双手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尤其是每天出工收工,母亲都要用尖厉沙哑的嗓子仰天高喊。那时母亲还有一个铃铛和哨子,但她却偏偏要高声呼喊:“劳—动—走—唻!”“劳—动—走—唻!”母亲高声呼喊着,一遍又一遍,声音传得很远很远,盖过了野草地、梭梭林、芦苇荡和大片大片的醉马芨芨滩……

母亲的辛劳最终换来了尊敬与权威,也换来了黄灿灿的麦子、颗粒饱满的玉米,还有豆角、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以及萝卜、土豆、大白菜和莲花白,每每在泛着白碱的打麦场分菜时,家属院的所有大妈阿姨和孩子们都出动了,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喧嚣,尖叫,奔跑,流窜,如过年一般热闹。微风飘来,麦香菜香四溢,沙土原野荒草气味弥散,温馨,迷醉,缱绻,沁人肺腑。④

(节选自《北京文学》2020年2期,有改动)

阅 读 笔 记

①通过正侧面描写凸显母亲年轻时的白皙貌美,与后文母亲“风韵不再”“黑瘦又丑陋”的中老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母亲犁戍边疆的艰苦与奉献青春的无私,写出了母亲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②照片里“英俊”的父亲变得“就像锅底一样”黑,侧面写出了父亲屯垦戍边的辛劳,为之后母亲“面容变得黧黑”作了铺垫。同时,母亲觉得父亲不如照片英俊,“蒙着被子哭”,尽显娇憨与可爱,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

③“这三张表”与标题“档案母亲”相呼应。本段总结观点,点明中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母亲外貌前后的对比、外貌与内心的对比中升华了主题。

④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丰收时候的场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生动画面。母亲靠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尊重、获得了喜悦,此处的丰收,不仅是粮食的大丰收,更是母亲人生的大丰收。

深度解读

女性的力量: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母亲未到新疆前的经历:她在村里受欢迎、她对父亲照片的动心、她夹着花包袱独自奔赴新疆……这些描述是赘笔吗?

我们先来看,这些笔墨里透露出了哪些信息—

“大家公认漂亮、利索、能干,还当着妇女队长哩”,此处从外貌、能力方面体现了母亲的出色。“母亲看完媒人拿来的父亲提亲照片后,动心了……”,刻画出一个春心萌动的姑娘。随即,母亲千里追爱、只身赴新疆,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读者看到的不只是妻子、不只是母亲,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女性,她美丽且爱美、她羞怯又胆大、她果敢而坚韧……

若要渲染她妻子的身份,应该着墨于她如何做一个贤内助;若要凸显她母亲的身份,应该落笔在她如何养育儿女。但作者匠心独运,淡化了母亲的这两重身份,把重点放在刻画母亲爱国拥军、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上。故以上种种叙述并非浪费笔墨,而是恰到好处、切中肯綮的。

对母亲定居新疆之后的经历,作者也着重去刻画母亲自身的成长经历:她申请入党、扎根祖国边疆艰苦奋斗、成了随军家属的领头人……字里行间,母亲那颗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炽热的心熠熠生辉。作者深情的叙述中饱含对母亲思想人格的尊重及敬佩。英国女作家伍尔夫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母亲的身份、妻子的身份只是女性身份的延伸,而不是定义。同时,我们也能从作者的笔触里感受到一位独立自主的母亲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