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协同:广西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略

2024-05-23闫雪梅

文化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广西

闫雪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应当聚焦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创新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动能,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一、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园区是空间组织形态与产业组织形态在特定区域的聚合,是文化产业集聚、集群的物质载体和培育空间,也是地方政府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形成集群效应的具体“抓手”。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形态不同、规模各异的文化产业园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共计3401家(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有34家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部署,到“十四五”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数量将达到50家左右[1]。广西也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引导、培育和创建力度,总体发展呈现向好态势。

(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完善的政策体系既是支持保障,也是发展导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上规文化企业奖励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双创”示范企业及孵化示范基地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创建管理工作办法》对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示范性和影响力、保障机制和政策扶持等全面考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依托广西文化旅游产业信息管理平台专项设立产业园区基地管理子系统,统筹全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信息填报、统计分析、多维评估和动态管理等,为“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园区梯次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别是明确了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具体任务、保障措施,通过因地制宜的靶向政策,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集聚效应显著提升

2014年至2023年,广西先后命名6批共19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0年择优推荐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获得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此外,还有部分仍处于成长中、尚未达到示范性要求的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类型各异,有依托传统街区改造而成的,如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有依托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如东方梦工场-柳空文创园等;有依托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而成的,如北海高新技术创业园等;有依托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而成的,如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区等;有依托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建设而成的,如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上述各类园区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众多文化企业入驻,加速了文化产业要素的集聚。目前,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集聚文化企业2500多家,带动就业人数10余万人,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如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立足当地文化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核心内容,主导产业明确,发展特色鲜明,在促进同类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已有初步成效,入驻企业从2017年的50多家增至2023年的175家,园区内文化企业占入驻企业总数的94%,园区从业人员2100余人。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引进了几十位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入园开设工作室,集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传播推广于一体,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北海银河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从2017年的不足100家增至2023年的212家,文化企业占比60%,园区从业人员3000余人(1)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北海高新技术创业园、桂林智慧谷文创产业园由于在培育中小微企业方面成效显著,于2021年入选首批自治区文化“双创”孵化示范基地。

(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赋有数字基因的新型文化业态也成为文化产业占据“高位”的突破口[2]。纵观广西目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既涵盖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娱乐等传统业态,也涌现文化装备、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新型业态或融合业态。如柳州菱动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广西汽车集团的品牌优势、资金优势、产业优势,以数字化工业设计为主要内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园区为企业提供集研发中心、管理中心、展示中心“三位一体”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套以市场直通车、技术直通车、融资直通车三大特色服务为核心,以资源配置实现深度创辅,未来还将汇聚更多的数字科技文化创意型企业落户。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位于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城市南宁,其致力于“文化+科技”两端发力、“内容+形式”相互助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优化中国—东盟网络视听制作、译介、传播、交易等,推动网络视听业态不断迭代升级。

(四)文化活动日益多元

近年来,广西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开始注重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打造,增设了小剧场、展示馆等文化空间,拓展了娱乐表演、非遗体验、研学实践等文化功能,很多园区成为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园区内的文化活动逐步向特色化、多元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发展。百益·上河城智慧型文创科创孵化产业园依托旧厂房进行创意改建,通过推动工业遗产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了“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自2019年起,每逢重大节假日这里都会策划举办不同主题的“上河城嘉年华”活动,以工业风和国风的碰撞、时尚与传统的汇聚为主旨,全方位打造国潮文化日,活动包括Cosplay、汉服巡游、文创市集、非遗体验、音乐会等,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消费增长约60%,累计6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2)数据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北海高新技术创业园(北海文化产业园)依托海洋文化的差异化优势举办“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吸引了100余家国际知名珠宝企业前来参展,并邀请国内外珍珠行业权威专家开展学术研讨,对广西进一步打造向海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二、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短板

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园区内小微文化企业迅速成长、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但文化产业园区“优劣并存”的发展现状仍然突出,亟待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提升。

(一)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与全国相比,整体基础依然相对薄弱。2022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569.53亿元,比上年增长0.3%,增速比全国低2.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2%,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低2.3%。管窥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基本情况,截至2022年12月底,广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821家(全国共6.9万家),比上年同期增长4.9%,资产总计1687.13亿元,营业收入1147.95亿元(3)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1 805亿元,西部地区10 793亿元[3],广西在全国及西部地区的份额及排名仍然不容乐观。

(二)区域平衡发展有待破题

总体上,广西文化产业逐步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但区域间仍然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在全区目前已命名的19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首府南宁市有5家(占比26%),桂林市有6家(占比32%),处于头部地位;柳州市有2家(占比11%),北海市有3家(占比16%),处于颈部地位;钦州、百色、贺州市各有1家;其余7个设区市目前尚为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各地文化产业资源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二是南宁、桂林等城市的区位优势更易于吸引和支撑优质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和运营;三是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规划力度密切相关。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协调推进。如若政府层面重视不足,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和规划空当的两极分化,或者多头管理、职责分散,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规划不够细致、部署相对滞后、统筹协调不畅、组织推进缓慢、各项支持未能及时到位等问题。因此,各地亟需用好文化产业园区这个重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针对性发力,破解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失调的问题。

(三)园区内业态布局有待优化

一是部分园区内产业融合度不强。一些园区未作周密且长远的业态布局规划,引入一些关联性、互补性均不明显的单体企业,未形成专业的“马歇尔分工”,企业间难以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无法形成互相衔接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链,表现出“重企业、轻产业”的不良现象,园区整体发展呈粗放型模式。二是部分园区内文化企业占比偏低。园区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但未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和园区自身的实际条件,在文化产业大类中选定最适合发展的细分产业,因此,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的定位均不清晰。三是园区内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足、园区土地性质受限等原因,部分园区内尚有大量厂房、商铺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宜业空间,入驻企业流失严重。有的园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衰减,因此陷于经营不善、人气不足的状态,只能依靠房产租售形式维持日常的基本运转。

(四)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园区特色不足。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发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面向东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4]。但有的园区并未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仅是简单模仿了其他园区的表面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产业生态,反而出现了“南橘北枳”的现象。二是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消费的核心是内容消费,产品形态应当是客户需求的映射,并能以优质的供给激发需求。然而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的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比如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产品主要集中于茶文化领域,且大都以传统器型为主,面临消费市场逐步趋于饱和的风险。有的园区致力于发展夜间经济,但因优质和特色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夜间经济”逐渐简单等同于“夜宵经济”或“延时经济”。三是宣传力度不足。有的园区至今尚未建立独立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专用宣传平台,也未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及社交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方式,同时缺少相应的形象标识和系统的宣传文案,致使部分园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成为制约园区投融资能力的因素之一。

(五)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产业园区的服务化、平台化、多元化逐渐受到重视。然而,目前部分园区的经营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存在偏重收取租金的“房东经济”现象,较多侧重于物业服务,未能有效为入驻企业提供项目对接、展示交易、平台搭建、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更无法形成园区与入驻企业互促互利、共创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此外,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形态显著的产业,突出特点之一是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文化产业园区应当是小微文化企业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然而一些园区缺乏小微企业孵化意识,信息传递和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有所欠缺。有的新建园区远离市区,交通可达性较低,尚未规划便民利民的公共交通工具,也缺乏必要的商业配套以及相应的文体娱乐和生活服务设施,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广西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文化产业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需要以新思路、新理念、新视角探索如何有效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进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坚持政府统筹规划,由“粗放发展”向“精准谋划”转变

1.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广西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既有政府主导型,也有市场驱动型,无论是何种类型,政府均应担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有序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健康高效发展。市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协调相关部门专门针对园区建设制定规划、土地、投融资、招商、科技、人才等相关政策,并提供有实质性内容的支持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好还能借鉴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或从其他来源政府资金(投资基金)中专门划块用于支持园区创建发展工作。同时考虑文化产业的交叉复合性,综合利用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已有政策,实现园区政策叠加集聚。还可由政府为主导,以园区为主体,实施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甄选具备一定规模和量级的项目,引导产业聚集,激发新兴动能,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基础性、长期性的引领示范效应。

2.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规划先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保障,没有规划的发展是盲目的。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广西构建“三地两带一中心”文旅新格局的总体布局,加强区域间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特别是要重点引导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仍然空白的梧州等7个设区市,客观分析和深度挖掘各地的差异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也要结合现有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盘活老旧厂房等资源空间,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同时有利于打好政策“组合拳”,便于实现功能叠加与效应叠加。还要注重规划文化产业园区梯度建设,重点指导和支持桂林创意产业园等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现有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还可将部分特色园区规划发展为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对原有产业集聚区进行特色化升级改造,提高特色小镇与当地其他资源的协同效应,培育融合共生文化生态,助力补齐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洼地的短板。

(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目前,广西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均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初步优化了厂房、商铺、街区、道路等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为入园企业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为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但是,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软环境”的提升,特别是要注重打造园区的服务竞争力,以平台化的思维聚合资源,营造宜业空间。各类园区均应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运营资质齐全,组织架构合理,人才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完善,专项负责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管理、运营等工作。运营管理机构应当通过引进相关部门和服务机构,在园区内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综合服务包”,围绕入驻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政策咨询、人才招聘、商事服务、法务代理、成果转化、参展办展、投融资渠道、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增强优质企业对园区的黏性。也应因地制宜设置公共服务空间,如包含会议室、多功能厅等的共享中心。有条件的园区还可根据园区规模、业态特点、企业需求等,有针对性地配置健身房、咖啡吧、图书驿站等休闲空间以及相应的生活设施,为企业营造高质量、便利化的宜业空间。

(三)拓展传统产业链条,由“空间聚合”向“价值聚合”转变

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协同发展的运营模式。广西的文化产业园区要深化产业融合,在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强化园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要注重业态规划先行,设定入园标准,园区市场主体绝大部分应是围绕主导产业定位发展的文化企业,另辅之以园区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所需的关联配套企业,将与园区定位无关的非文化企业逐步剥离。制定科学合理的入园企业运营评估办法,对园区内业态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优化。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推动文化产业园区与当地文化遗产相结合,与创意设计、研学旅游、现代科技、沉浸式体验等相结合,加强产业链深度融合互促。在吸引优秀大型企业入驻园区的同时,注意使用各类减免措施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孵化,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助力健全广西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促进园区内现有的小散弱企业、工作室以及园区内外的创意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要素合理集聚与配置,实现“1+1>2”的产业协同效应。

(四)增强综合创新能力,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

1.创新文化产品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广西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产品供给,需要多角度分类施策。一方面是要优化传统业态产品供给。文化资源禀赋是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的灵魂,广西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项、自治区级914项。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壮锦等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是丰富广西文化产业园区产品供给的重要着力点;也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与设计类专业师生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或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设计,协同推动以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等非遗项目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企业产品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以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消费的多样性,增加文化产业园区新的增长点和兴奋点。另一方面,要丰富新型业态产品供给。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赋能是文化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广西文化产业园区要客观分析具备数字化转型可行性与适配性的文化产业形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立足广西的资源禀赋,打造如刘三姐数智代言人、桂林山水沉浸式体验、花山岩画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新产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和文化服务的体验感。

2.创新宣传推广方式

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传受关系的格局,这些新媒体形式因其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基本属性,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短视频平台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传播,根据平台算法规则与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进行匹配,实现从“大水漫灌”式的无差别传播向“精准滴灌”式的个性化传播转变[5]。新媒体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园区的形象构建和传播策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继续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宣传推广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形式,合力构建媒体传播矩阵,拓宽广西文化产业园区的传播渠道和受众圈层。如鼓励园区运营主体、入驻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展演、系统宣传,而且要特别注重审慎选择传播主题、传播内容等,有效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正向效应,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有助于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兴消费,进而助力联通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园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五)突破路径依赖,由“单体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变

1.探索园区协作发展机制

调研梳理全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甄选与广西形态相近、发展较好的园区,探索“飞地经济”“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合作共赢模式。如广西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江西陶溪川文创街区均致力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主导产业相近,可开展结对互促,加强园区之间信息、企业、项目、技术、市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常态化交流与合作[6]。也可探索成立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充分发挥政府助手、园区帮手的作用,如配合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评审,组织行业培训、高峰论坛、政策宣讲、参展办展等活动;联合区内文化产业相关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搭建桥梁性、赋能性服务体系和功能性平台,为园区提供资源对接、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专业服务;构建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利益共同体,加强园区间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供需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发挥社会组织行业管理作用,减少过度的政策性依赖,营造自主、健康和可持续的市场环境,推进全广西文化产业园区错位、协同发展。

2.深化协同培养人才模式

人才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广西文化产业园区要加强人才储备,全面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人才助力文化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首先要注重加大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7],激发园区运营结构和园区入驻企业的活力。此外,除常规的招聘和引进方式外,还应推动园区与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合作,探索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为园区培养更具适配性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可建立文化产业专家库,专项挖掘、梳理、分析广西潜在文化资源,即尚未被开发的有形文物遗迹、无形的传统习俗,以及已有开发但仍不能产生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源[8],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高溢价特性。也可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试行专家与园区定点帮扶措施,实行“订单式”人才援助。还可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推行的“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将遴选出的文化工作者、产业带头人、设计师等适当向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倾斜。“文化产业特派员”在为园区整体发展提供指导的同时,也可通过“传帮带”形式对园区现有人员进行系统性培养。

四、结语

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巩固现有基础、发展潜力优势、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园区建设成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优做强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切实促进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园区广西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