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究
2024-05-23达娃卓玛
达娃卓玛
摘要:导游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专业,而加强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能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能促进高校教育任务的落实。基于此,本文以促进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参考建议,最终目的为促进高校教学团队优化、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高校导游专业建设提供了动力。高校设置导游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和导游职业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导游专业人才和旅游景区、旅游会展企业所需的实用型经营管理人才。当然,要想完成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就必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高知高能、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进人才,优化教学团队整体结构
引进人才主要指的是高校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担当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引导他们与原有专业教师展开交流合作、组建团队,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强化师资引进力度的一种人才管理方式[1]。引进人才是一种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对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重要帮助。
例如某省文旅部门指导金牌导游工作室组织策划“名导进课堂”活动,同时搭建工作室与高校的沟通桥梁,促进精英导游走进课堂,与高校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名导进课堂”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培训名师,建立导游培训师资库,分期分批走进高校学生课堂、在职导游培训课堂和网上培训教育课堂。通过言传身教、案例教学,讲授导游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丰富旅游院校的教学内容,展示优秀导游员风采,激发导游队伍爱岗敬业的热情,全面提升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
名导的讲授,结合自身经历,贴近实际,实践性强,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激发了他们投身旅游、从事旅游工作的热情,也能让学生以优秀导游员为榜样,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扎实专业基础,加强导游实践锻炼。与此同时,高校通过与精英导游的沟通,基于导游专业的建设要求,依托“名导进课堂”活动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创造吸引精英导游进课堂的条件,为导游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优化了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在“名导进课堂”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文旅部门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通过相关条款制度,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形成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为优化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供保障。
二、聘用人才,提高导游专业师资力量
聘用人才主要是指高校根据对课程专业性特点和要求技能水平的特殊性等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或专职教师参与教学,建立稳定的教学联系,充实教学团队力量。人才聘用与人才引进不同,其主要是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优秀的人才,不断壮大导游专业师资队伍,为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提供保障。
例如某高校为进一步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当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相关规定,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任教师。为保证招聘的公平性,高校采用初试和复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初试为专业能力测试和教学能力测试,其中专业能力测试和教学能力测试分别占初试成绩的30%和70%;复试为面试,通过面试能够根据本院校导游专业教学需求,以及应聘人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面试问题,通过问答互动了解应聘人员的综合素养。在完成了基本考核后,人事部门以外调、函调、约谈等多种形式对拟考察人员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年龄、行业经历等进行综合考察。对于35周岁及以下应届毕业生应聘教学岗位的,学院一般安排为期20个工作日的业务实习、考核;考察对象实习期考核同时作为对其业务能力考核的依据。最后,确定聘用人员名单并进行公示。
综上,严格规范的招聘是高校吸引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2]。高校在進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招聘方案的优化和调整,明确人才招聘方向和目标,通过导游专业广泛聘用优秀人才,能够打破人才吸引的界限,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选拔出优秀的导游教师进入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受聘的专业人员在完成角色转换后,能够将他们的成长历程、学习成果、工作比赛经验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指导学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与其他专业教师共同研究专业建设相关课题,对学校导游专业的教学、实岗实训、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发展提供助力。
三、选送人才,培育教学团队骨干力量
选送人才主要是指高校重点选拔部分理论薄弱但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提高综合素质。选送人才也是目前高校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中,提升师资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在职教师的专业理论考核,综合考察其实践能力,给予部分优秀教师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在提升导游专业教学团队质量的同时,也满足了专业教师个人学习与成长的需求。
例如某高校组织选送本校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的旅游院校导游教学骨干师资培训班,以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培训班课程分为“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两个版块。其中专题讲座版块的第一阶段邀请了资深专家讲授了“优秀导游的必备素质与自我提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导游技能教学模式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导游、领队职业发展之路”“如何提高导游讲解技能”等课程,从理论层面夯实参培者的专业基础,并拓展视角,将导游人才培养同现代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在第二阶段,主办方邀请专家讲授了“研学旅行与人才培养”“研学:重拾记忆,游走天下,学海无涯”“如何锻炼成为专家型导游员”等课程,引导导游专业教师认识新的旅游形式,促使他们在专业教学上与时俱进。
此外,在现场教学版块,主办方组织参培者走进当地的著名的旅游景区,并现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导游人才的新模式”“《现场导游服务》课程设计与体验——以文旅和节庆旅游线路为例”和“现代农业旅游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等课程的教学,结合工业旅游、节庆旅游、现代农业旅游的背景组织实践,帮助参培者从行业不同业态需求出发,思考导游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
通过培训,高校导游专业教师不仅获得了研修证书,也开拓了行业视野和专业思维,结识了导游教育界的专家前辈,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汲取了教学创新的力量[3]。因此,高校应认真落实选送人才、培育人才的相关工作,确保教师进修学习取得实效,培育教学团队骨干力量,促进教学团队的整体发展。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导游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学习途径,不断提升其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为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提供保障。
四、锻炼人才,提升教学团队实践能力
锻炼人才主要是指高校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选送骨干教师进入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以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水平。高校部分导游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在实践能力上尚显不足。为此,高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积极组织教师“下基层”,通过挂职、实习等积累实践经验,强化与现代文旅产业发展的联系,给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为专业建设积累经验。
当然,为保证教学团队建设质量,高校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不断完善挂职教师的管理规范。
(一)明确教师挂职目标,优化挂职工作管理
教师挂职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应遵循基本的管理要求,明确制度功能和目标,不断优化挂职管理,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和效能。在安排教师挂职的过程中,高校要明确挂职所承担的培养锻炼教师的目标定位,相应地在挂职教师选拔、挂职期限、考核管理以及挂职期满后的使用安排等方面做好后续安排。同时,高校出于工作需要目标选派教师挂职要加大激励保障力度,端正教师在挂职期间的工作态度,能够明确自身挂职锻炼所要达到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保证挂职教师真正有所收获,能够成为导游专业建设的骨干。
(二)强化挂职需求分析,提高挂职匹配效率
高校要注意挂职接收单位和挂职教师双方的需求,加强组织干预,进行科学匹配,确保教师顺利进入相关机构,尽快融入基层工作,有效获得工作经验。高校应在科学、精准分析和汇总急需、紧缺专业和职位基础上对选派人员进行考核、考察,选出适合的挂职教师,提高挂职教师与挂职岗位匹配度,这对于提升高校锻炼人才的效率和效果有重要帮助。
(三)健全完善教师挂职管理各项制度体系
高校应通过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合作,实现双方都能明确教师挂职锻炼的目标,明确双方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根据挂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项挂职制度规范,以制度规范保障挂职交流实效,从而真正实现促进工作和人才培养锻炼“双赢”目标,让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五、扶持人才,促进教学团队合作发展
扶持人才主要是指高校采取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的方式,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教育培训,同时组织他们充任中青年教师的导师,定期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扶持人才属于高校内部一种先进的教师团队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经验的有效交流,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升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高校要加大对扶持人才相关策略的研究与落实,采用多种扶持方式促进教学团队的合作发展。
例如师徒结对是某高校的优良传统,导游专业为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后备力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提升与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其中学校相关部门结合新入职的导游專业教师和多位骨干教师的意见,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骨干教师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的分析与人员匹配,实现师徒结对,通过“老带新”模式,师徒携手共进,不仅骨干教师能够将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快速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职业素养,同时青年教师的青春活力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骨干教师,带领骨干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技术,让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充满活力,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以及整个教师队伍协调稳步发展。在师徒结对后,高校还要定期组织新老教师共同进行工作总结、经验交流,通过系列的跟课、研讨活动,青年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综上,师徒结对的形式有利于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但更重要的应在于行动,做到求真务实。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理清指导教师和年轻教师的职责,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优势和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建设一支高水平、优秀的教学团队是衡量高校专业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应进一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打造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智伟.浅析导游专业双师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3,(18):266.
[2]焦巧.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机制及管理机制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49-151.
[3]毛娟娟.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176-177.
(作者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通发展问题对策
文/周玲余 陆佳
摘要: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者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命题。但三者融通还面临社会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认知存在偏差,资格框架和转换机制不完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调性不强等问题。为此,需要提高三者融通的理性认知,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结构层次进行互通、认可与切换,功能定位进行交叉、贯通与融合,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保障与同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通发展
引言
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指教育体系内各类教育有机适度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学习需求的一种发展状态和模式[1]。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是某一类的教育体系所能完全替代的。2022年5月1日新修订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迫切需要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通,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内涵与统一性
职业教育是指对于受教育者进行某一职业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教育过程,包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高等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经过中等教育学习阶段后,得到的专业性教育,强调知识传递、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主要包含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两种类型,获得学历的同时能被授予学位。继续教育是面向完成学校教育阶段学习后的社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更新、补充的高层次追加教育,通常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具有市场的需求性[2]。
以上所述三类教育,存在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都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受教育者学历层次多样且有交叉,入口方式有开放性的和竞争选拔性的,载体包括正规学校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无论目标定位、培养方式等多有不同,但三类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良好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与生活水平,因此,三类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比较
(一)入学方式与对象
职业教育招生方式上,以统一招考、單招以及注册入学为主,主要面向应届、适龄完成中等教育的人群。此外,职业学校通常补充以一部分非学历教育,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开展一批专业性的技能培训班,受教育对象以社会层面在职在岗、有技能学习需求的成年人。
高等教育招生方式则更多样,如统一高考、自主招生、免试推荐、同等学力等等,但在社会认知层面上,入学竞争也更加激烈。开展高等教育的学校同样开展非学历教育,通常规模更大。高等教育主要接收完成参加统一考试、各类免试通道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继续教育招生方式则相对单一,以开放入学、自学考试为主。受教育对象往往学历、年龄层次丰富,招生入学阶段不会感受到强烈的竞争性,入学形式更开放、更包容。
(二)施教者
职业教育的施教者以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开放大学为主,辅以近年出现的职教本科高校,以及开展应用型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的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的施教者以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独立学院、部分承担“4+0”本科生培养的职业院校以及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为主,补充以一部分成人(函授)高校。
继续教育的施教者,除了承担继续教育的职业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之外,另包含如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社会培训机构等。
(三)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生产制造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帮助一些在职在岗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升技术水平、培养管理能力、补齐缺失知识,最终实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大国工匠。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前沿产业需求人才,以期提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水平,承担国家在世界层次上“比、学、赶、超”的历史使命。
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职在岗的人群,提供提升知识技能水平的机会。他们或以适应社会更新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或以转换职业、岗位的前期为准,或以职位晋升、职称晋升为目标。
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通困境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国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现实中,受先普高后职高的招生制度影响,社会面普遍的固定认知,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与普高教育相比处于全面弱势地位。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且规模较小。由于社会对三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特别是部分企业、用人单位唯学历论,造成对技能型劳动者在晋升和工资分配制度上的不公正待遇,也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二)资格框架和转换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通需要国家资格框架、学分银行、职业资格制度等关键基础要件的转换、融合[3]。2021年,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中提及了要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畅通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渠道。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建立了资格框架,推动本国各类教育中的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相互独立、差距较大。此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尚不成熟。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但招生专业和数量占比很小,无法满足职普融通的需要。
(三)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调性不强
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但仍局限于顶层设计,且相对独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招生、培养过程、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方面尚未形成互通共享的有效模式,在课程、师资、教学配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继续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
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通路径
(一)理性认知进行改变、提高和创新
建构在工业时代满足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人才培养路径及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对独立。如今,以“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赋能各行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对人才需求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动态化、全面化掌握知识和技能,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亟需搭建技术技能类人才获取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的通道,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后成长渠道,这一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互通性,强调统筹和创新,形成以学习者为导向、以全民终身学习为主线的高职融合体系。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所培养的对象,都应该树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认知理念。学校应当以促进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提升为目标,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成果产出,在课程上做好评价体系的规划,搭建数字化成果考评体系,帮助学生深扎成果理念。
(二)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
现有已经搭建资格框架体系的国家,实现路径各有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依靠统一的资格框架体系来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等价关系,并依据统一的等价关系来进行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4]。
统一资格框架体系需要将现有的各类资格证书整合起来,按照成果内在标准进行分层分类,把学历学位、职业资格统一加入资格框架体系中。一方面,要明确资格框架等级,这需要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层级各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等级认定,并允许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成果流动转换。另一方面,要搭建资格框架等级标准,这需要针对现有的专业学科,分大类分方向建立科学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其细化,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提供依据。以此,强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成果互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优良环境。
基于以上的思路,结合当下“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相关部门应当牵头打造一个学分认定转换的国家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借数字化平台解决学科门类多、学分积累转换机制复杂的困难。平台可以保证学生对于自身所需信息的查询,学校、各類机构掌握一定的权限进行审核,同时培训单位和认证单位可以将学分转换工作发布到平台上,提升整个流程的工作效率。此外,平台可以展示学生目前职业资格的技能等级提升路线,帮助学生选择提升方向,协同院校、机构提供线下课程学习与考核的同时,打通与类似“mooc”的网络课程平台的通道,做到“学-考-认”的一体化服务。
(三)结构层次进行互通、认可与切换
参考一些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应当在升学阶段制定更为合理的分流制度以及就业阶段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如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培养模式,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系开放,培养过程层层分流,制度保障人才适职适岗,知识技能学习阶段引入企业培养,毕业生携相关资格证书踏入行业。此外,进入企业的职工仍有机会返校学习,接受技能提升的教育,以期提高自身在人力市场的能力评级。
我国三类教育的融通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进行结构、层次的规划设计。一方面为中等职业资格人员提供学历提升和高级晋升的贯通路径。如高职“百万扩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广泛开展继续教育。为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可借鉴德国的职业继续教育中涉及的最低培训津贴、开展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高级资格化路径设计。为推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可将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情况纳入相关项目遴选标准和绩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继续推动开展职业本科试点。2020年,教育部已分批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22所,未来要通过制度保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以继续教育学院或网络教育为主体或增设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拓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四)功能定位进行交叉、贯通与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将越来越类型化与终身化,并发展为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化教育。现有的职业教育按阶段分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形式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未来将会有更多维度去区分。而高等教育目前越来越大众化且职业化,培养目标逐步趋于产业需求。高等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逐步开始覆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单一的校园教育应当逐渐被多元化教育取代。
三类教育的融通可体现在纵向融通和横向融通[5]。纵向融通表现为中职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相互衔接和贯通。横向融通表现为将继续教育的职业培训与职业学历教育进行融通,如社会招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将职业培训提升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融合,可拓展至职业教育与社区培训融合、职业教育与新农民培训融合、职业教育与退役军人培训融合等。因此,明确教育的功能定位是加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相互融通的重要基础。
(五)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保障与同向
从国内三类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管理部门条块分割,政策法规修制订相对滞后,区域性、局部性、试点性探索较多,国家层面对三类教育的统筹协调、互通互动较少,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导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良竞争。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如德国职业教育层级向高等教育延伸路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值的类型地位确立,职前职业教育与职后培训衔接发展,都有国家层面职能明确的统筹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立法作为保障。
要实现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相互融通,迫切需要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突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通中管理体制问题,制定和完善三者同向发力、交织融通、共促发展的细致化的政策法规,如考试招生制度、综合评价制度、国家学分银行转换制度、国家资格框架体系等,同时出台配套制度和机制。
针对各类配套制度和机制的产生以及各类成果的认定,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与成员,来提升认定技术水平,比如,一些非学历教育形成的学习成果,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同时,组织机构面向个人认定是一个个性化服务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当由政府的人力资源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障机制。此外,需要丰富机构内的认定成员,非学习教育形成的学习成果,并非来自具有统一培养与考核标准的学校,而是来源于社区、企业、家庭等各种场所,所以在成员构成上既要有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包含各行各业的企业,并且由企业进行主导,原因在于学习者的成果认定应当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它应当具有解决行业实际困难的功能。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这是非常经典的系统化观念。三种教育相互融通,全国一盘棋,是未来一个时期整个教育战线需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6],需要用融合、互联、协作的思维和视角将高职继教育的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切实服务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迭代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本支撑。
本文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横向课题《基于商业智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及测试》(课题编号:2021JXHX0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侯兴蜀.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实践与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19-25.
[2]张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N].《中国教育报》,2020-01-16(03)
[3]耿潔,王凤慧,崔景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时代必然、政策语境与问题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2(28):6-12.
[4]谢莉花,余小娟.新职业教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基于德国职业进修教育的启示[J].职教发展研究.2022(4):60-68.
[5]孙进,郭荣梅.双向贯通 交叉结合 趋同融合——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融通的三种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22(2),76-82.
[6]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有哪些新提法?多位专家解读.2022年11月10日,http://edu.china.com.cn/2022-11/10/content_78511387.htm.
(作者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基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产教融合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文/石林
摘要:随着新时代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数字化会全面赋能教学和学习模式,教师会不断提高数字素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不断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探讨了教育数字化和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成果导向的“线上+线下多”方位评价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产教融合;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培养机制
引言
2022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此,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逐渐加速,各高校也正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数字化改革,以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是推进高校面向行业和产业办学,促使高校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各高校都期望通过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质量人才。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授课、共建实践实习基地等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机制。高校围绕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现有资源效能,双方合作协同育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在此背景下,市场营销课程如何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实施产教融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上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能丰富资源供给,有效联动企业参与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考核机制等,并参与学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指导,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智慧教育发展生态,优化教育治理等路径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育数字化和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侧重关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因此高校课程建设要加快实现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黄荣怀(2022)提出,我国教育正处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阶段,高校应培养教育数字化意识、培养教育数字化能力,构建数字治理机制,创新数字评价手段[1]。吴砥(2022)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推进和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数字化,构建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应用[2]。
(二)有关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研究
在产教融合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较早,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其主要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2015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学者也展开了很多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张宇伟(2022)分析了产教融合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从国际化、市场性、教育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改革[3]。桑楠、董彦龙等(2022)探讨了产教融合课程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内容,提出课程评价的全新指标体系,丰富和发展了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快速响应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4]。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张璠、孟宇等(2020)主要从如何重构课程内容与知识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及科教融合等方面,探索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5]。谢艳华(2021)构建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选择项目化、任务化的课程内容,开发了以“企业项目+典型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资源,搭建了以“企业实践项目模块+课程学习模块”为主线的线上学习平台,优化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过程化的考核方式[6]。曾慧、刘美萍(2021)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体现产教融合理念的课程平台,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7]。利用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机制不健全
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推动,需要完善的教学机制去支持与引导。目前高校在深入推行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的限制,导致部分合作内容无法正常运行,这会影响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原有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产业人才培养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行业需求不能有效结合,教学环节中少有行业专家参与,特别缺少产业教授,以致教学内容难以及时体现产业技术变革。课程教学模式难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
(三)教育数字化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学团队跟进新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素养,开发数字化课程,并对学生进行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转型加速了数据的产生和积累,教师需要对大量的线上学习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以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课程建设需要构建先进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以便优化教学方法。
(四)难以实现课程的“两性一度”要求
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难以营造出真实行业背景环境,高校在模拟的环境下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难以实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无法使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同时,教师欠缺行业背景,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产业技术前沿,学生课后作业内容也缺乏挑战,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五)高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
依托高校的高层次平台、创新性技术、人力资本和社会服务资源,获得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劳动力供给等利益是企业核心诉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这两类“软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创新和人才供给上更好地满足企业的期待。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产教融合培养机制
坚持服务需求,构建深化产教融合新机制。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产教融合专家组,专家组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优质师资共同组成[8],其主导制定课程目标、构建校内外双师团队、指导实践教学任务、建立实习基地、优化考核方法等工作。专家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产业人才能力需要制定课程目标,双师团队则参与指导校内外实践教学、实习工作、学科竞赛,专家组根据行业企业工作标准优化考核制度和方法。校企双方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三驱动·三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1.三驱动
市场营销课程采用基于OBE理念的“三驱动·三融合”混合式教学设计,三驱动即教学目标驱动、项目任务驱动、考核评价驱动。
教學目标驱动是根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而确定课程目标,即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引领价值。OBE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其强调学科的培养目标应和学生毕业以后的专业和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因此市场营销课程根据OBE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营销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并深入思考要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以及如何取得[9]。
项目任务驱动是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贯穿和应用项目任务。本课程积极引入实战项目,每个知识点都结合具体实战项目,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营销知识。课程通过对企业职业活动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项目,并在每个项目中都安排不同的任务,以此完成教学。为此,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从事实践指导,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基本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业与专业结合,为实现“学业→专业→职业→就业”全线贯通打下扎实的基础。
考核评价驱动是通过构建以成果导向的线上线下多方位评价体系以验证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从以“考试为中心”转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考核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考核,本课程的线上学习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单元测试和课程讨论的情况,教学团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线下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讨论、汇报及真实项目的完成情况能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化,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切实考核。
2.三融合
三融合即产教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与育人融合。OBE理念强调学科的培养目标应和学生毕业以后的专业和职业能力需求相匹配,本课程根据OBE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进而进行教学设计。
产教融合是课程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计划、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同时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及时优化课程设计,以持续提升课程培养企业最新技术人才的能力。校企共施课程教学,课程同时兼顾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现场授课,将企业的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加强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应用。
线上与线下融合是市场营销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线上与线下融合,课前线上带着项目任务线上预习、提出问题,课中线下课堂的任务导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线下+线上”巩固拓展,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教学反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打造“线上+线下”多维度学习模式。
教学与育人融合是课程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功能,在课前-课中-课后结合不同的教学重点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有效塑造价值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实现育人观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并结合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育人内涵,将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任务中。
教学目标驱动、项目任务驱动、考核评价驱动下,通过产教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与育人融合,采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3.构建“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构建以“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提供理论基础、市场分析、制定战略、设计营销策略。实践体系是构建“体验+实践+实战”的“专业+创业+产业”三大功能递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以校内实训室为支撑,通过校企共建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的实训平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校内创业基础实训平台为支撑,通过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产业实践教学平台以行业企业为支撑,校企共建覆盖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环境的真实生产项目与创作实战平台。
结语
为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会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共同体,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高校要继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课程数字化改革,开发线上课程,完善教师信息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系2023年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YZD23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2(03):28-32.
[2]吴砥,李环,蔚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 [J].中国远程教育,2022(07):21-27.
[3]张宇伟.基于产教融合的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7):234-236.
[4]桑楠,董彦龙,刘成武,李凯强,戴旭东.基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构造”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2(03):92-96+104.
[5]张璠,孟宇,常淑惠.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线上线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以《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例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50-151.
[6]谢艳华.产教融合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2):86-90.
[7]曾慧,刘美萍.产教融合视域下“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J].教育教学论坛,2021(28):124-127.
[8]齐梦宣,衣龙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路径探究[J].現代教育科学[J].现代商贸工业,2022(07):70-72.
[9]罗元梅.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基于OBE理念视角[J].英语广角,2020(07):92-94.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文/孙梦皎
摘要:教育改革后我国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型教学方法和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阶段,思维导图即为其中一种。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其可将数学概念、数学逻辑关系等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将围绕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展开探讨。并从指导学生正确绘制思维导图、合理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及时反馈与评估几方面入手,制定依托思维导图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原则;教学措施
引言
数学知识抽象且复杂,很多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知识点时往往不得其法,甚至逐渐对高职数学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为改善此种情况,提高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思维导图被引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通过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师备课、教学过程、复习等多个学习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一)组织知识结构
高职数学涵盖大量知识和概念性内容,不同知识、概念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学生若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思维导图以中心主题为核心,通过分支和连线展示主题各元素之间的关联。将其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不同教学主题绘制相应的连接线,从而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形成完成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能加深对不同知识点的了解。
(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很多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通过传统教学法掌握相关知识,甚至容易混淆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通过注释、标注等方式加以说明,学生遗忘某些知识点时,通常只需查看思维导图即可重新掌握。高职数学中还存在很多应用题、计算题和逻辑思维类题型,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避免缺项、漏项而导致的结果误差。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分类和整理时,通常会注意到某些相似的模式或规律,促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迁徙到新的情境中。同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结,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需要根据各个主题分别连接概念性知识、公式或例题,以便能够形成网络状结构。通过观察此类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识点的关系,即在看到某一知识点时,脑海中会自动联想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1]。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均为独立的个体,数学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高职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个人学习方式也相对鲜明。应用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绘制思维导图外,教师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模式。例如,有些学生习惯使用线性思维导图,按照顺序和步骤依次整理,而有些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分支式思维导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的用法。另外,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并根据学生学情制定不同的思维导图。对于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为其绘制相对简洁的思维导图,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依靠详细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其理解相关知识。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知识的学习非一蹴而就,而是从最为基础的概念性知识向计算、应用等方向过渡。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基础概念开始制作思维导图,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内部要素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该概念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然后将不同章节或单元内与之相关的内容以分支的方式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考虑加入难易程度不等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性知识。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可先从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入手,此类知识点包含的内容较少,通常用2-3节分支即可表述清楚[2]。
(三)知识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融于思维导图中,可以起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思维导图中的中心主题,将其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然后围绕该目标思考并绘制思维导图。教师还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构建分支,以表示不同的解题方法、相关定理等,将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组织起来,进一步拓展问题。另外,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反思与总结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及时总结思维导图整理过程中自己存在哪些疑惑和问题,总结经验为后续思维导图的制作提供参考。
(四)师生协同原则
新课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转变以往“课堂控制者”的身份角色。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时,初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制作思维导图。例如,由教师提供基础框架和主题,学生根据导图上的分支提出见解,由教师简单梳理后添加到导图中。通过该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到一些学生对于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思维导图的制作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段时间后由学生独立制作思维导图,此时教师需要观察每位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和最终成品,指导并纠正其中错误或不完整之处,让学生加以补充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
(一)教师备课环节的应用
若要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备课前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教学思路,按照章节、知识点方式将教学内容加以分类整理,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重点。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展示下,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以便做出更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微积分”为例,教师可以以“微积分”为中心节点,将“极限”“导数”“积分”等知识点作为子节点,再对每个子节点进行细化,形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再以“函数的极限”为例,教师首先介绍极限的概念和性质,然后讲解极限的运算法则,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使教学更具条理性。
(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概念整理
高职数学知识点中,概念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关联性,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概念性知识整理到一起,然后供学生们观看和学习。以“线性代数”为例,其涉及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矩阵、行列式、特征值等,授课时教师需将以这些知识节点组成的思维导图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用连接线标识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2.组建知识框架
若要借助思维导图组建知识框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主题和核心内容,以中心节点代表主题,依次添加子节点来丰富整体框架。依然以“微积分”为例,其包含的“定积分”知识点是高职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可围绕“定积分”来制作思维导图,将“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性质”“定积分的计算方法”作为子节点加入思维导图中。“微积分”中“积分的应用”也是重点内容,在为其组建框架时,可先带领学生回顾关于“定积分”的知识点,再将“积分的物理应用”“积分的几何应用”等加入其中,以表示积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情况,具体见图1。
圖1 定积分的思维导图
3.知识点讲解
讲解知识点时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特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便利,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导数”为例,讲解其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依次展示其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等内容,并以连接线表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讲解过程中还会涉及一些推理性内容,教师既可以用思维导图的节点和连接线来展示推导过程,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辅助讲解。为让学生能够加深印象,教师应用颜色鲜明的线条在思维导图中标注出重点和难点内容。
4.辅助记忆
相较于普通文字而言,结构化的展示方式往往更能加深记忆,而思维导图正是以节点和分支的方式来构造知识结构,通过该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容易记住相关知识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利用颜色和特殊图形来增强记忆,例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记不同的知识点类型,或用一些具体的图形来表示抽象性概念等。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高职数学的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课后复习是学生消化课堂知识的关键手段,与以往的复习方法相比,思维导图更能凸显重点。在复习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复习,回顾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回忆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学生还可以针对思维导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四)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
教师可将思维导图教学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项目式学习法与思维导图法也能结合运用,且可以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应用该教学模式时,思维导图可作为项目学习中的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展示项目中所需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学生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制定项目目标、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将解决方案和结果呈现出来。而思维导图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则更倾向于利用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提高课堂吸引力。
四、依托思维导图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指导学生正确绘制思维导图
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前,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中心主题、分支、关键词等,并通过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教师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板。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思维导图主题,与学生一同谈论该主题适合使用分支式还是线条式思维导图,以及相应的顺序和层次,确保思维导图的整体逻辑性。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也要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便学生完善思维导图结构和内容。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创作,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图形的喜爱程度,自主选择合适的图形、颜色和符号来制作思维导图。
(二)合理布置思维导图作业
适当布置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常情况下,思维导图作业可分为以下几种:
概念整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所学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网络教学资源等途径为学生们寻找与之能力相匹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自己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
知识点总结。对于近一个月学习的知识均可作为总结的核心主题,学生可自行选择相应主题,但思维导图上应体现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心得、问题等方面。
(三)及时反馈与评估
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后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给教师,教师从导图结构、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问题是否具有连接性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思维导图,并在思维导图上做好标注,指出学生思维导图的优点和待改进之处。若学生依然存在相似问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给出个体化的建议。除教师评估外,学生也可以相互评价,以同桌为单位两两互评,评价的学生需要讲出对方思维导图的优点和缺点,通过相互讨论,既能丰富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方面的想法,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另外,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面的反馈信息也应得到重视,学生可通过匿名的方式提出对教师思维导图教学中的意见或建议,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的需求,以优化后续教学方法和细节规划。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将其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组织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思维,增强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时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识问题化、师生协同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若要借助思维导图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正确绘制思维导图,合理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并及时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确定后续教学规划。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教育数字化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3Y298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刘艺.思维导图对小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23):157-159.
[2]杨文梅,刘颖.思维导图:让小学数学复习可见——基于学习可视化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1):90-92.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成本会计为例
文/陈晨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研究主题,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方案,如引入在线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本研究对于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介绍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这些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其次,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适应网络化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再次,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借助智能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1]。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课程质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课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性,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新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课程思政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变得丰富多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学生有益的内容,同时避免让学生陷入信息泛滥的困境。其次,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此外,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2]。
(三)成本会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通过成本会计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和成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其次,成本会计中的核算方法和分析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从而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此外,成本会计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成本会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成本会计理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理论支撑
成本会计是一门研究企业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的学科,它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成本会计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理论支撑框架,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首先,成本会计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引入成本会计理论,教师可以将成本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等概念与课程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次,成本会计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通过引入成本会计理论,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3]。同时,成本会计理论还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成本会计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地反馈。通过引入成本會计理论,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企业的成本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成本会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整合资源,构建情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企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这个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启发式教学,引导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项目化教学,实现翻转。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成本会计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4]。
五、“互联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提升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成本会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企业实习、课题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本会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将成本会计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成本会计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5]。
(二)创新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成本会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情境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成本会计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到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
(三)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提升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如网络课程、微课、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为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實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既有对学生成绩的量化评价,也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定性评价。
六、研究结论分析
在“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研究以成本会计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发现以下两点结论: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则通过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等途径来掌握课程知识。然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成本会计的教学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这样的转变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虚拟实验室则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
此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解决方案,分析其优缺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们拥有了新的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例如在线论坛、社交媒体或者协作工具等,发起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的技能,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在更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拓宽视野,增强理解力和适应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支持。
结语
在深入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问题,以及成本会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这些策略旨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系2023年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成本会计〉为例》(项目编号:JGYB23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万克,李广苜紫,余洋.思政教育融入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以《成本会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2):223-225.
[2]唐有川.大思政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220-221.
[3]赵素娟.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探析——以《成本会计实务》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6):60-61+143.
[4]朱诗雨.成本会计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与探索[J].中关村,2023(03):122-123.
[5]施颖.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21,20(23):13-15.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文/李亚丽 暴海燕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日益紧密,由此带来的线上教学模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同时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在高职院校内普及起来,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是关键,对此教师要深刻把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找出自身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进行优化提升,以期更好地服务高职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深刻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混合式教学则是影响和促进高职教育变革的趋势之一。高职教师是职业教学的主要力量,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而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混合式教学的时代内涵,顺应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师角色定位,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新时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1]。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了传统教学方式和线上教学优势,学生既可以在传统课堂上进行面对面地学习,又可以借助线上平台丰富的资源进行个性化学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策略相互组合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职业规划方向,通过不断地比较、选择,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源进行选择,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2],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是与学生一道成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充分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机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讲,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变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员的角色,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之一,高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供培训和硬件支持,促成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养成和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培养目标来讲,高职院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这些专业技术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并辅以大量的实践来强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共同的问题就是学制和课程内容之间矛盾,即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课程,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学习和“博而不精”的掌握,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是摆在高职院校的一道难题。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线上平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借助网络资源初步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存在的问题专门解答,并在相应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这样就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实践性锻炼的双重目的;在课后教师亦可借助线上平台布置一些拓展性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在教学全流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实现对学生学习全程的掌握,分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故在高职院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受制于传统的教学观念,部分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集合PPT、多媒体等方式方面,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主题的讲授模式为主,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不明显。除此之外,部分高职教师还认为网络资源、信息化辅助设置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课堂教学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办法。例如,在高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出现相同的教学目标、方法、模式一直延续的情况,对学生的个性针对化不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信息化教學水平与创新研究不足
目前高职教师存在“老中青”三代的情况,部分教师受制于计算机应用水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却没有得到有效地更新,利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相比较老年教师,年轻教师在信息化设备和相关教学模式的使用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及时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来。但是在教学经验方面,年轻教师相较老教师又存在不足之处,具体到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方面也存在不足,容易导致过度依赖辅助设备进行教学,无法展现教学内涵,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等情况。另外,在信息化与教学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高职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教研支撑,导致信息化教学无法完全展开[3]。
(三)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力量,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化教学不是信息化设备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多媒体的简单堆砌。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和重构,信息化教学包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数字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智能化教学设备的配备方面已近乎完备,但是其参与教学或者教学过程的利用率方面却存在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在开展教学时信息化设备只是辅助作用,课堂教学模式仍旧为原有的模式。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未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的匹配方面存在不足,信息化教学未完全融入教学中来,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不明显。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教师要想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能力,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内在的学习提升和外在的环境配合,让教师在良好的氛围内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依靠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在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提升,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更新观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想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序开展,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思想观念,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要准确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的变化,运用信息化的思维来整合线上线下两方资源,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变化。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来讲要强化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推广力度,在各类会议、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中给教师树立混合式教学理念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另外,还应该倡导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并以此为己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来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在促进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二)构建良好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实践
在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方面,这考验着高职院校在硬软件建设方面的能力。高校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强认知、交流、问题解决与决策、效能以及评测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其中,认知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除了达成学习目标外,交流平台还可以实现心理疏导等作用;问题解决平台具体负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实践能力;效能平台具体负责文字图像的处理,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评测平台主要帮助学生查找不足,完善学习。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加持下,可以为教师提供得心应手的教学环境,倒逼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4]。
(三)完善培训体系激发教师活力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已实现了全覆盖,从高职院校角度来看,其基本完成了信息化时代教师的相关培养工作,但就时代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而从教师组成来看,教师的流动性也决定了不同层级的教师在信息化程度方面的不足。如果高职院校不能从差距的角度来看待信息化的发展,就不能为教师创造良好信息化教学环境。因此,要想保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就必须充分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来综合推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差异化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机制,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师差异化、持续化、全面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对新进入教师进行培训时,要重点强化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树牢混合式教学的理念,让新晋教师快速地养成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其具体包含信息化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等。在新晋教师都具备信息化教学素养后,要适时开展高职专业课程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培训之中,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作用于教师培养之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结合线下培养和线上答疑解惑持续巩固的方式,充分整合固定化培训的优势和线上个性化、针对化培训的优势,在强化教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进而加深教师强化信息化能力的塑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除了在思想观念和培训等方面入手外,良好的评价机制也是促进教师突破自我,革新教学理念的不二之选。因此,高职教师要健全奖励机制,让教师深刻把握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如果高职院校在对待采取混合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同样的态度,会极大削弱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热情。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带给教师更多的挑战,不但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还要求在线下进行答疑解惑,高职院校应当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教师投身混合式教学的热情和活力,比如,采取树立先进典型、先进课件等方式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活动。在不断扩展教师混合式教学的群体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实践和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进步及完善。在激励机制的促进下,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良性循环,推动教学实践不断创新。
(五)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個性、爱好等方面入手,不断拓展课程内容,引入时下最新理论和行业动态,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参与度。第二,高职教师加强课程的设计,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各个任务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吸引学生,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优化课堂设计,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需要设计多元化的在线参与活动,尽量减少课堂知识灌输时间,更多地将师生互动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游戏元素,充分利用线上平台,选择符合游戏设计的教学内容,给予课堂过程更多的趣味性。通过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5]。
结语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信息化最新的成果,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想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就必须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提升。内因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创新教学模式;而外因方面则要求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方面加强投入和完善,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之,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从多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健全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系1.南阳职业学院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ZJGY23-17);2.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职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88006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范雯雯,毛艺蓉.“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47):120-121+125.
[2]田晓红,刘苗,宝银昙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角色转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26-27.
[3]繆丽萍.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举措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114-116.
[4]范业婷,孙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J].南方农机,2022,53(03):167-169.
[5]张允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120-121.
(作者单位:南阳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UDL视角下的教学资源分类建设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
文/李彦 朱滨忠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因此,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特点,有其个性化差异。基于此,教师需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重点研究对象,展开教学资源分类建设。本文从UDL(全方位设计)学习视角下展开研究,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状,探索教学资源分类建设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和建设思路。最终得出结果,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而言,基于UDL视角下的教学资源分类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
关键词:UDL;教学资源分类;计算机网络课程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有了新方向、新途径和新方法,教学模式有了新平台,开始从传统的线下教育,发展到线上教学,再延伸到现阶段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研究,进一步扩充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框架。目前而言,教师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下时间合理地应用智能设备。但是,教学资源的分类依旧存在部分问题,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更需要进行适时创新,以此确保教学效果[1]。
一、UDL(全方位设计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研究现状
UDL,顾名思义,是通过全方位设计,引导学生沿着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进行学习。UDL是英文“university design for learning”的缩写。最初,全方位设计被应用于工程建筑领域,一些工程建筑在设计之初,往往会兼顾一些残障人士的需求,设计产品和营造环境时,注重残障人士的体验,以此确保其实用性。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特别应用技术中心(CAST,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开始将全方位设计这一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全方位设计最初应用时,是为了帮助一些身体有残缺的人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推进发展
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方位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着作用,发展成为全方位教学设计。通过教师提供灵活的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相应的学习障碍。就西方情况来看,尤其是在美国,开展了许多有关于全方位设计学习的研究活动。并且,美国学校利用其网络平台,如blackboard、model等,搭建相应的全方位设计学习框架。而我国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总的来看,应用全方位设计学习框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发挥教学优势,确保教学沿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全方位设计教学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解决了传统课程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2]。
(三)通用准则
全方位设计学习最早的通用准则是在2008年推出的1.0版本,在这一版本中重点描述了全方位设计学习的通用原理,并且对其准则进行了详细描述,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应用全方位设计学习方法。截至2018年,全方位设计学习已经推出了2.2版本。这个版本不仅丰富了全方位设计学习的通用准则,并指出在教学分类建设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设计。
1.参与度
所谓参与度,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了解自己学习的原因,养成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课程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更好地融入教师所搭建的教学情景之中,确保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活动的持续性。
2.多样性
教师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提供多元多样的学习素材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学习感知。借助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内容,感受学习的知識点,指导自身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表达性
表达性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途径,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需求,从而在整体的全方位设计学习中提高自身水平。
在新版本中,对以上3个方面又分别进行了细化,对上述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补充支撑。总的来说,3个方面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学什么?怎样学?用3个英文单词表示为“why、what、how”。由此可见,实行全方位设计学习,拥有明确的动机和目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提高综合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方向,确保教育改革最终回归本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掌握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在UDL视角下的教学资源分类建设策略——从综合性的角度展开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整理和教学框架的设计,需要实现综合性发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全方位设计学习准则,创新旧有的教学设计方法,搭建更具综合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从而确保教学效果。在课程设计时,教师需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学生感兴趣的点为重点研究对象,考查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3]。
(一)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学情调查,掌握学生学习的重点和对学习过程的规划。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趣味性引导和问题式导向为主要着力点,帮助学生提高课堂专注力和主观能动性。应该明确的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其本身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是否能在开头产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效果,第一次课尤为关键。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全方位设计学习理念,在教学资源分类建设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参与型教学风格。例如,第一课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课程,说明计算机网络课程对整个专业的重要性,告知学生该课程开展的原因,即: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在前期已经经历了专业课程的导学,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养成了初步的认识。而在实际教学中再次强调其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
(二)课程导入阶段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可以顺势推进视频教学或者是讨论教学。比较而言,视频教学更加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专业课程开展的意义。教师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一个具体的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对网络产生一个具体的定位。讨论教学则是要求学生积极表达,通过设想思考的方式,讨论研究如果当前社会缺少网络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而感受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产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三)课程教学阶段
教师在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基本兴趣后,需要根据全方位设计教学的原理,向学生们介绍学什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向学生们介绍学什么时,往往会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即:计算机网络课程需要重点从分层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网络协议。学生对如何分层、什么是网络协议等概念一知半解,此类突然出现的问题,导致学生比较茫然。所以,在全方位设计学习视角下,教师在向同学们介绍学什么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教学的方法,借助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以微信聊天为例,从微信发出的消息是如何从一台电脑上上传到另一台电脑上的?为什么微信发出的消息会被微信接收,而不是被其他软件接收?通过这些问题,以问题式导向的方式进行提问。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成表格或者是动画视频,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是表格,见表1。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和认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基本方向,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技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
表1 课程介绍内容与教学方法表
课程内容 参与型教学资源 行动表达
为什么学 视频方法、讨论方法
学什么 视频、讨论、思维导图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在UDL视角下的教学资源分类建设策略——从层次性的角度展开
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采用层次性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任务,从而确保后续阶段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一)知识点教学
在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讨论、项目化学习、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思维拓展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可以提供更加多元的教学资源,在实现教学资源分类建设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资源选择。针对一些比较积极,愿意参与到活动之中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主题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课堂之中。或者直接让此类学生提出建议,营造学生自主课堂,让此类学生发起更为主动的讨论,并积极引导其他同学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而针对一些学术性较强,内容相对复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以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资料进行教学补充,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资源分类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雅俗共赏”的原则,在注重专业性、学术性较强教学资料的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比较直观、具体的教学资料。通过这两个资料相互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课堂专注力[4]。在视频形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讲课录屏、实验过程录制、精品教师课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喜好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通常来说,学生对一些文本类的资料兴趣度不足,接受度较低。这类教学资源大都是课程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学生需要长期地阅读,难以找寻到关键知识。有时候,甚至需要借助其他类型的材料才能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因此,在非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减少文本类教学资源的整理收集工作。
(二)知识点巩固
教师可以在每一章节结束时,通过设置测试题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在掌握情况之后,教师再适当地作出评价,让学生也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规划和學习状态的调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后续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教学创新。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划分学生小组,让学生自由组队,展开分工合作,并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相应的项目报告。教师在课上时间,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项目报告中需要重点评价以下几个要素,进行的过程、小组成员交流的情况、项目最终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针对一些项目完成度较好的小组,教师还可以要求该小组进行线下汇报,从而为其他小组快速掌握。项目实验的方法和技巧[5]。
(三)层次化设计
1.设置课程通知栏
课程通知栏是通知学校重要事件或学习安排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时关注最新的课程信息,及时准备上课所需物品等等。
2.应用音频播放器
音频播放器是一个方便易用的音频播放程序,它能帮助学生在没有纸质书籍或电子阅读器的情况下,快速找到并收听相关的学习资料。
3.PBL(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实践型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真实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卷调查系统
问卷调查系统是一个用于收集反馈信息的功能强大的平台,它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5.在线测试
在线测试是一款实时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利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线上测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6]。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而言,基于UDL视角研究教学资源分类建设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分析UDL基本内涵的方式,研究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建设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UDL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K23B2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标准[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12):31-33.
[2]蔡知远,吴恒波.高校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建设与应用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纾解之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10):9-12.
[3]王亮,李勇,杜莹莹.“双高”专业群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1):109-111+118.
[4]汪鑫,李建敏.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J].内江科技,2023,(02):10-11.
[5]陈玲玲,杨晓奇,徐传明.国内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23,(03):151-154.
[6]田静华.UDL视角下的教学资源分类建设——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2021,(01):81-85.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