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希望: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调查研究

2024-05-23梁志远安涛武俊学汪颖

电化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教师专业发展

梁志远 安涛 武俊学 汪颖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CX22_2719);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G222)

[摘   要] 信息科技作为独立科目列为国家课程,建设高质量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对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而高水平身份认同对提升信息科技教师幸福感、归属感与职业认同感有重要促进作用。研究以经验研究方法为主,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辅之以访谈研究作为补充,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政策是影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组织管理为次要因素,教师的个人与职业特征对教师身份认同影响较小。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陷入了教师队伍中“科班”教师占比较低、高学历信息科技教师物质与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学校无法满足信息科技教师的竞赛资源需求的困境。学校课程建设、考核评价与课程政策可以助力提升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

[关键词] 信息科技课程; 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梁志远(1998—),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E-mail: liangzhiyuan_66666@163.com。安涛为通讯作者,E-mail:287399150@qq.com。

一、引   言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标志着信息科技作为独立科目第一次列为国家课程[1],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对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但是,信息科技教师的发展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信息科技教师群体被不断边缘化,受制于“杂事缠身”等因素,信息科技教师在教师身份、专业发展、利益因素与个人生活等方面存在感知不良[2]。可以说,信息科技教师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瓶颈问题,身份认同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深层次因素[3]。当前,有许多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但是学者却极少关注信息科技教师这一类特殊群体。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大量小质”的混合研究设计,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指在物质、成分与属性上具有同一的性质或状态,以及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所个人或事务具有同一性[3]。身份是标示个体或群体独特品质的标志,认同是个体对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群体的认可[4]。身份认同包含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反思性的自我[5]。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6]身份认同是对“我是谁”“我属于哪一个群体”等问题的认知。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统一体。其中,个体自我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认知与情感,自行感知与体验教师职业的内涵,享受教师权益与履行职责,把教师当作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7]。社会自我指他人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规定与认可,例如,法律规定了教师职业的性质、权利与义务,社会大众期望教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吸收新经验,不断重塑职业价值观。

(二)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影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所处学段与是否担任学校管理者等个人变量影响教师身份认同。其中,女性教师在职业情感上高于男性教师;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基本进入成熟期,能够比较好地胜任工作与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低学历教师更认为教师职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高中阶段教师的职业认同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普通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低于学校中层管理者[9]。此外,职称与收入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教师的职称与收入越高,其身份认同度越高[10]。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教师个人特征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

假设2:教师职业获得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

学校因素影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首先,学校组织文化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更会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教育价值观念[11]。其次,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利益与目标而自愿归属学校组织管理,可以释放出自身最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12]。学校组织管理涉及学校领导力、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专业支持以及学校氛围状况。再次,工作环境中的教学硬件、工作氛围、教师参与决策对教师留任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优良的工作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投入与效率[13]。最后,维护网站、报修设备等非教学事务挤占了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时间,消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导致信息科技教师陷入职业困境。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学校课程建设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

假设4:学校组织管理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

课程政策影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首先,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认可是影响教师构建身份的重要力量,制度政策的认可代表国家对教师的认可[9]。其次,教师对教育变革的情绪反应影响着教师职业价值观。每次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原有的生活与教学行为方式,迫使教师走出教学舒适圈,为教师身份认同帶来了新的挑战,当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生态时,会选择抵触或逃避教育变革带来的不适应[11]。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信息科技课程政策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编制

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信息科技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见表1。其中,教龄指教师担任信息科技教师的时间;职务中的业务骨干指信息科技教师作为教学名师、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等;学段分为小学、初中与高中,需要指出的是,新课标中信息科技的改名是针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目前还是信息技术教师。

第二部分为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量表。本研究参照Beijaard[14]编制的《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与寻阳[15]编制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依托《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目标等内容,从身份认知、情感归属与行为表现三个维度出发,编制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量表。其中,身份认知主要反映信息科技教师对自我形象、学科知识与课程标准的理解、感知与评价,包括职业认知与学科专家。职业认知指教师对信息科技课标、职业性质、理念与价值观理解深刻;学科专家指教师熟练掌握信息科技课程知识与技能。情感归属主要反映教师对信息科技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规划,包括职业归属与职业发展。职业归属指教师对信息科技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职业发展指教师对信息科技教师职业有一份清晰的规划。行为表现主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任务上的完成情况以及与学生、同事相处的融洽程度,包括教学教研与人际关系。教学教研指信息科技教师能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人际关系指信息科技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相处十分融洽。量表题项均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非常不同意”记1分,“一般”记3分,“非常同意”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度越高。

第三部分为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调查,见表2。其中,信息科技课程政策是合成变量,包含3个题项,主要测量教师对信息科技课程政策的认知与态度。该部分问卷题项均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非常不滿意/非常不同意”记1分,“一般”记3分,“非常满意/非常同意”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教师对学校的课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满意度越高,以及对信息科技课程政策认知越深刻、态度越积极。

表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5,说明问卷结构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测量结果可信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4,说明量表结构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在效度检验方面,量表的KMO值为0.966,Bartletts 球形检验结果p值达到0.001显著水平,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2.45%,说明测试题项符合良好统计量的标准。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23年4月至2023年6月借助互联网开展问卷调查。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采用目的抽样法,从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选择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具体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北、安徽、甘肃与西藏六个省的农村与城市地区。本研究一共收集678份问卷,经过对缺失数据、无效数据的清理,最终确定589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6.7%。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在本次调查中,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M=3.25,SD=0.68)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因子表现方面,职业认知(M=3.24,SD=0.85)、学科专家(M=3.21,SD=0.73)、职业归属(M=3.11,SD=0.98)、职业发展(M=3.23,SD=0.94)、教学教研(M=3.41,SD=0.85)与人际关系(M=3.30,SD=0.82)都处于中等水平。

(二)假设验证

本研究将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作为因变量,将个人特征、职业获得、学校课程建设、学校组织管理与课程政策作为自变量,学校地区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从模型5可知,预测变量(F5=60.427,p<0.001)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具有显著解释力,模型5调整后R2为0.724,说明预测变量一共可以解释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72.4%的变异量。

1. 教师个人特征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数据显示,性别在5个模型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说明性别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没有显著影响。年龄、教龄与学历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在4个模型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2=-0.165,p<0.01;β3=-0.106,p<0.05;β4=-0.101,p<0.05;β5=-0.083,p<0.05),Beta值均为负值,说明年龄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教龄在5个模型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1=0.188,p<0.001;β2=0.191,p<0.001;β3=0.107,p<0.05;β4=0.107,p<0.01;β5=0.124,p<0.001),Beta值均为正值,说明教龄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科学历在模型5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5=-0.048,p<0.05),硕士及以上学历在4个模型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1=-0.100,p<0.05;β2=-0.095,p<0.05;β3=-0.076,p<0.05;β5=-0.049,p<0.05),Beta值均为负值,说明学历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所以,假设1部分成立。

2. 教师职业获得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数据显示,学段与收入在4个模型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说明学段与收入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没有显著影响。职称与职务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其中,高级教师职称在4个模型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2=0.152,p<0.05;β3=0.141,p<0.05;β4=0.129,p<0.05;β5=0.083,p<0.05),Beta值均为正值,说明具有高级职称的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显著高于三级职称或未定级的教师。管理者在模型2、3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2=-0.120,p<0.01;β3=-0.072,p<0.05),Beta值均为负值,说明担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显著低于普通教师。因此,假设2部分成立。

3. 学校课程建设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数据显示,学校硬件建设在模型3、4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3=0.305,p<0.001;β4=0.117,p<0.05),课程教学设备在模型3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3=0.225,p<0.001),信息竞赛资源在模型5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5=0.058,p<0.05),Beta值均为正值,说明学校硬件建设、课程教学设备与信息竞赛资源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所以,假设3成立。

4. 学校组织管理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数据显示,学习进修、课程地位与非教学事务在2个模型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说明学习进修、课程地位与非教学事务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没有显著影响。考核评价在模型4、5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4=0.386,p<0.001;β5=0.123,p<0.01),Beta值均为正值,说明考核评价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4部分成立。

5. 信息科技课程政策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数据显示,信息科技课程政策在模型5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β5=0.667,p<0.001),Beta值为正值,说明信息科技课程政策对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所以,假设5成立。

(三)关键影响因素与优先改进方面

1. 关键影响因素

分析表3可知,5个模型的ΔR2分别为0.039、0.020、0.292、0.101与0.284,表明个人特征、职业获得、学校课程建设、学校组织管理与课程政策分别解释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3.9%、2.0%、29.2%、10.1%与28.4%的变异量,说明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政策是影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组织管理为次要因素,个人特征与职业获得对教师身份认同影响较小。

2. 优先改进方面

为分析哪些方面为优先改进工作,将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表3)作为重要性指标,将影响因素的原始评分作为满意度指标,绘制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图(见图1)。其中,横坐标为满意度,纵坐标为重要性,交叉点为两者的平均值。第一象限为优势区,表示满意度高、重要性高;第二象限为优先改进区,表示满意度低、重要性高,说明教师非常看重但感到不满意,应优先改进这些方面;第三象限为次要改进区,表示满意度低、重要性低,说明教师对这些方面既不满意也不重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暂时不考虑改进这些方面;第四象限为保持区,表示满意度高、重要性低,说明教师感到满意且不太关注,不需要更多的投入。

分析矩阵图可知,信息竞赛资源与学习进修落在优先改进区,说明信息科技教师非常看重竞赛资源与参加教研活动,但学校做得较差,教师感到非常不满意,应优先改进这两方面。课程地位落在次要改进区,说明信息科技教师对课程地位低不满意且不关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暂时不考虑改进这方面。考核评价与非教学事务落在优势区,说明信息科技教师非常看重这些方面,学校做得较好,教师感到非常满意。学校硬件建设与课程教学设备落在保持区,说明学校在硬件建设与教学设备上投入力度较大,教师感到非常满意,不需要更多的投入。

圖1   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图

(四)差异分析

为分析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价上存在哪些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Games-Howell检验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见表4。从表4可知,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价上的差异具有一致性。教师对学校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价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时,其身份认同显著低于对学校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价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教师;教师对学校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价的满意度在一般水平时,提升教师满意度,可以显著提升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

表4       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差异分析

注:S1=非常不满意,S2=不满意,S3=一般,S4=满意,S5=非常满意;**均值差的显著水平为0.01,***均值差的显著水平为0.001。

五、结论与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M=3.25,SD=0.68)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探究教师的个人与职业特征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影响方面,本研究得出的部分结论与已有研究保持一致,例如性别、学段与收入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没有显著影响[16]。但是,在探究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与职务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影响方面,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研究不同。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主要探究了教师个人与职业特征引起的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差异,忽视了教学环境、学校管理与制度政策等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了教师个人特征、教师职业获得、学校课程建设、学校组织管理与课程政策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作用,并对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作出判断。

(一)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困境

1. 信息科技教师队伍中“科班”教师占比较低

在本次调查中,出现了年龄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教龄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悖论”。分析信息科技教师的年龄与教龄,发现47.7%的教师担任信息科技教师的时间在3年以下。其中,36~45岁教师群体中教龄在3年及以下占比27.8%,46~55岁教师群体中教龄在3年及以下占比29.8%,56岁以上教师群体中教龄在3年及以下占比31.3%。可以看出,在36岁以上的信息科技教师群体中,接近三成的教师担任信息科技教师的时间不超过三年。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该部分教师是中途转岗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来。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担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显著低于普通教师,这与已有结论截然相反[17]。结合教师访谈资料发现,在师资匮乏的学校,管理者会兼任信息科技教师。可以说,在当前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由于“非科班”出身或不具备学科背景,难以理解与掌握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导致该部分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师身份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表现较差。

2. 高学历信息科技教师的物质与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不仅将满足国家教育现代化对于创新性师资的需要,也能为造就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打牢基础[18]。但是,本研究发现,学历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分析信息科技教师的学历与收入发现,大专及以下学历与本科学历信息科技教师的收入分布近乎一致,大约有35%的教师收入在4000元以下,64%的教师收入在4000~7000元之间;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一半教师的收入在4000~7000元之间。可以看出,学历的提升并没有给信息科技教师带来更加丰厚的报酬。结合教师访谈资料发现,高学历、年轻的信息科技教师会承担更多非教学事务的处理。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根本上是情感层面的认同[19]。“杂事缠身”会模糊信息科技教师对身份的认知与情感,使他们感觉自己只是一名校园“勤杂工”,而非一位教师。可以说,高学历信息科技教师的物质与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3. 学校无法满足信息科技教师的竞赛资源需求

信息科技成为义务教育必修科目,学校管理者对信息竞赛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信息科技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参加中小学创客大赛、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评比、创新教育大赛—机器人类等信息科技竞赛。但是,本研究发现,一部分学校无法满足信息科技教师的竞赛资源需求。从表2可知,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教师对信息竞赛资源的满意度最低。分析图1可知,信息竞赛资源落在优先改进区,说明教师非常看重信息竞赛资源但感到非常不满意。结合教师访谈资料发现,一些学校不仅没有信息科技竞赛的场地与资源,还缺少拥有信息竞赛经验的教师。此外,学习进修为优先改进工作,进一步说明学校对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程度不足。

(二)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希望

1. 学校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力量

本研究通过构建5个回归模型,发现学校课程建设是影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分析表4可知,教师对学校硬件建设与课程教学设备感到非常满意时,其教师身份认同度最高。资源是影响教师工作投入与教学绩效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从表2可知,教师对学校硬件建设与课程教学设备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图1可知,学校硬件建设与课程教学设备落在保持区,说明学校在硬件建设与教学设备方面投入力度较大,信息科技教师感到很满意。可以说,优良的学校课程建设是提高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力量。

2. 考核评价是提升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在学校组织管理变量中,考核评价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从表4可知,教师对考核评价的满意度在一般水平时,提升教师满意度,可以显著提升教师身份认同。从学科发展的历程上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充斥着工具文化气息,这种工具性沿袭到学科的身上,信息技术名正言顺地成为其他学科的一种工具[2]。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信息科技教師角色被工具化、透明化。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部分信息科技教师陷入“杂事缠身”的困境。但在总体上,教师对考核评价与非教学事务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图1可知,考核评价与非教学事务落在优势区,说明信息科技教师非常看重考核评价与处理非教学事务,学校做得较好,教师感到非常满意。因此,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提升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3. 课程政策是提升教师身份认同的根本保障

宏观政策难以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主要测量信息科技教师对课程政策的认知与情感。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科技教师对课程政策认知越深刻、态度越积极,其教师身份认同度越高。每次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教师原有的生活与教学行为方式,教师无法适应新政策的要求时,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在本次调查中,信息科技教师对课程政策的认知与情感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深刻、态度积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教育变革,可以帮助信息科技教师尽快适应新政策的规定与要求,进而提升教师身份认同感。

(三)结论的再讨论

梳理文献发现,信息科技教师的身份认同具有特殊性,其他学科教师、乡村教师等教师群体没有表现出对教学资源的高要求。究其原因,首先,新课标强调信息科技区别于信息技术,要求“科”“技”并重[20]。科学性与技术学的课程本质决定了信息科技教师对教学环境与资源的高要求。其次,可以引入社会物质性方法(Socio-material Approach)的视角看待教师与技术、资源的关系。社会物质性方法认为人与物等非人因素具有平等的地位,构成一个无缝之网,以一种全息和有机的视角,重新思考物质和技术对人的作用与意义[21]。人们要研究某一现象时,必须“跃迁”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关注现象形成的条件、中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22]。

基于社会物质性的视角,教师、技术、物质与环境等因素构成一个整体性系统,书籍、课本、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超越原有的工具价值,塑造出新的学习文化,这种新的学习文化不断重塑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在研究信息科技教师的身份认同时,应重点考察信息科技教师与他人、资源、文化与环境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师、技术、物质与环境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密切与复杂,技术与资源不再只起到简单的辅助作用,而是随着与教师互动、联系的加深,逐渐超越其原有的工具价值,形成新的学习文化,产生新的学习意义,与信息科技教师一起组成系统、完整的信息科技课程文化、制度与体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资源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为信息科技教师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

六、结   语

研究采用“大量小质”的混合研究设计,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当前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相较于关注信息科技教师的个人与职业特征引起的身份认同差异,我们更应该重视学校课程建设、课程政策与学校组织管理对信息科技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引导信息科技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教育变革,为信息科技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与技术支持,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21)[2024-03-2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l.

[2] 马建军,杨琴,饶爱婷.信息技术教师流失现象的形成机理——一项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9):56-63,71.

[3] 卢晓中,王雨.教师身份认同及其提升[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58-66.

[4] 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4-38.

[5] 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J].哲学分析,2021,12(1):138-152,199.

[6] TAJFEL H 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 London:Academic Press, 1978:1-3.

[7] 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9-41,46.

[8] 容中逵.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阐释[J].教育研究,2019,40(12):135-144.

[9] 叶菊艳.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6):86-92,85.

[10] 武向榮.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J].教育与经济,2022,38(2):62-69,96.

[11] 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6):44-47.

[12] 操太圣,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43-48.

[13] 付昌奎,曾文婧.乡村青年教师何以留任——基于全国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3):45-51,69.

[14] BEIJAARD D, VERLOOP N, VERMUNT J D. Teachers'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7):749-764.

[15] 寻阳,孙丽,彭芳.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5):61-67.

[16] 刘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7] 蔡莉.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66-69.

[18]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4)[2024-04-0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5.html.

[19] 吕寒雪.人机协同教学中教师身份认同的情感理路与提升路径:一个情感社会学的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108-115.

[20] 蒲菊华,陈辉,熊璋.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科学性和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134-139.

[21] 胡啸天.重新理解学习:社会、技术与成人学习者——基于社会物质路径的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6):49-56.

[22] DACIS B,康长运.复杂理论与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8-12,20.

Dilemma and Hope: A Survey on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LIANG Zhiyuan1,  AN Tao1,  WU Junxue2,  WANG Ying1

(1.School of Smart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0;

2.Hengs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is listed a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building a high-quality IT teaching staff is important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a high level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T teachers. The study mainly adopt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T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T teachers is at a moderate level.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policy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T teachers,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re the secondary factors, and teacher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have less influence on the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The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T teachers is caught in the dilemma of the low proportion of teachers by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staff, the difficulty in meeting the material and emotional needs of highly educated IT teachers, and the inability of schools to meet the needs of IT teachers for competition resources.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and curriculum policy can help enhance the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IT teacher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ntity Recognition; Teacher Identity Recogni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