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中国水墨画疗愈路径
2024-05-23黄一莉
【摘要】 中国水墨画疗愈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绘画疗愈。在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中国水墨画疗愈听障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绘画疗愈;中国水墨画;听障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黄一莉,副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210038)。
191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南姆伯格创办沃登儿童学校,从精神分析疗法延伸出艺术疗愈的模式[1],把艺术创作活动引入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此后,艺术疗愈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艺术疗愈作为现代学科,呈现日益成熟的状态。在加拿大医院,有医生为患者开出一副“《蒙娜丽莎》100毫克”的处方[3];在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病人在亲友的陪伴下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轻松愉快地接受艺术疗愈。研究表明,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注意、感知觉、情感、联想等心理加工过程,促使人体分泌多巴胺以及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激素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激活神经细胞和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
绘画疗愈是艺术疗愈的一种类型,即通过绘画艺术创作,唤起并释放个体情绪,经过自我觉察达到疗愈心灵作用的一种表达性心理治疗方式。中国水墨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渗透着“道法自然”的独特东方哲学观点,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中国水墨画疗愈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绘画疗愈。在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中国水墨画疗愈听障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听障中学生的典型学习心理障碍
青春期是听障中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受语言障碍、青春期认识观变化、学业负担加重和未来就业焦虑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听障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其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面对迫近的人生发展抉择——升学和就业,部分听障中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迷茫,甚至对学习感到厌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愿发言、神情倦怠、想学习却效率不高、想休息又安不下心。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不愿与同学、教师、家长交流;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成效不明显,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还有的学生产生无助和恐惧心理,对学习失去自信。
(二)自卑/自亢心理
自卑/自亢心理是自我评价过低/過高带来的消极心理感受,其实质都是对自我的否定。受听力缺陷影响,有的听障中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还有的学生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变强,但挫折耐受力较弱,情绪波动大,对事对物缺乏客观恰当的评价,导致他们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惧怕被否定和忽视,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三)过度依赖心理
一些听障中学生容易产生过度依赖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教师讲解、灌输知识,在学习上表现出随波逐流。他们在课余时间很难自主学习和完成作业,需要家长和教师督促甚至强制其学习,学习效率低下,不思进取。
二、中国水墨画蕴涵的绘画疗愈思想
中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重视表现天地之大美与万物之气韵生动,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通过中国水墨画表达情绪,对解除内心困扰、促进身心健康、恢复情绪平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一)注重传情达意,畅神载道
南朝宋著名思想家、画家宗炳阐述了人与画、人与自然的关系:“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面对心目中的名山大川,赏画品茗神游其间,达到“澄怀观道,天地与我并生”的状态,这种全身心极度愉悦的虚无境界,是客观与主观的互通互融、高度统一。这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历代书画家的智慧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疗愈之路。
(二)注重身心灵合一,释放自我
中国水墨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渗透着独特的东方哲学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中国水墨画大师在寄情自然、抒写自然的过程中,畅神载道,形成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唐代画家张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注重画家内在精神的表达,通过多种方式去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身心灵合一,向内探索真实的自己。
(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精神健康
绘画艺术从来都是画家的疗愈方式。画家弗里达的自画像、蒙克的《呐喊》,都是对画家自身情感最直观的呈现。中国古代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进行自我疗愈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元代黄公望、明代徐渭等,在绘画创作中表情达意,释放了烦恼,抒发了生活中的郁闷,在创作的同时也治愈了自己。中国水墨画疗愈是绘画疗愈在中国最本土化的表达。学习中国水墨画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都有积极的影响。练习绘画可以使形神共养、身心统一,能够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聋校美术课堂中的中国水墨画疗愈路径
与健听中学生相比,听障中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形成学习心理障碍。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焦虑、委屈、沮丧、苦恼、失望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绘画具有治愈力。清代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4]学画能滋养人的天性和禀赋,通过不断地进行绘画创作修炼,可涤除胸襟烦恼、孤独苦闷、急躁情绪,迎来心地纯净之气,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魅力。
(一)笔墨涂鸦,释放情绪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主席卡洛克-鲁索说:“艺术治疗可以让人们停下来专注于一件事。在创作的过程中,你可以触摸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会给你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它更像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游戏。”聋校美术教师可深入了解听障中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中国水墨画为载体开展绘画疗愈,帮助学生调适学习心理障碍。
中国水墨画中的笔墨可以成为学生表达情绪的语言,传递最为微妙的情感。学生可以利用毛笔、墨汁、宣纸的特性,凭借直觉绘画涂鸦,畅快淋漓地使用钩、皴、点、染、擦等用笔,天马行空地生成丰富的视觉效果,体会墨痕晕染带来的身心愉悦感。教学重点是绘画的过程,而不是绘画的结果。水墨画笔墨涂鸦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释放焦虑情绪,净化精神和心灵。
(二)自由创作,舒缓身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听障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课程主题“水墨综合绘画表现”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自我成长,重视生命历程,将心理情绪视觉外化,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教师为学生创造舒适的绘画环境,引导他们身心放松,全身心沉浸在课堂中,感受一刹那墨穿透纸,笔痕墨趣如呼吸般在宣纸上晕开的过程,将情感和思维转化为水墨综合视觉形象。除了个体自由创作外,也可以进行集体创作,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一位同学先畫五分钟,再由另一位同学接着画,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创作。宣纸上流动变幻的水墨视觉形象,都是自我情绪的表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水墨画创作,体验到心流的状态,情绪达到有效的舒缓。
水墨画创作的过程就是身心疗愈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可以肆意地表达自己。教师对学生的水墨画作品不评判优劣,不分析解读。作品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水墨画作品,在课堂中积极分享自己的理解感受,同时倾听同学们的反馈和建议。通过创造性表达的方式,学生感受到水墨画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身创造力的成果。这种奖励与正反馈机制能带来深层次的满足和放松。
(三)观照作品,接纳自我
绘画疗愈的关键是唤醒创造力。创作水墨画是一种主动创造和构建的过程。在水墨画创作过程中,听障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我驱动和自我决定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中既是引导者,也是聆听者、发现者。例如,课程主题“水墨——自画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水墨画创作活动,使学生从另一个维度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洞察,从而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睁眼对着镜子画,也可以闭着眼睛盲画,从喜欢的五官开始,通过触摸的方式进行。最后教师提问:“在水墨绘画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日常中被隐藏的自我、被压抑的情绪再次被观照、被接纳。多种感官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观照自己创作的作品,学生在自画像作品中看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接纳自我,缓解学习心理障碍。
同时,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穿插中国水墨画名家名作赏析分享活动,对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晚清吴昌硕的《红梅图》、现代齐白石的《虾》等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大量的积极反馈,使学生的自我外化并投射出来。在生生、师生互动并分享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听障中学生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参考文献】
[1]李姝.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J].中国电视,2017(10):61-65.
[2]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200-203.
[3]小华妹.去医院看病,加拿大医生开了一副“《蒙娜丽莎》100毫克”的处方……[J].中国医学人文,2018(12):58-60.
[4]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清代画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89-90.
(责任编辑:黄春露)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绘画疗愈的中国画教学研究”(2022XJJG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