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分析
2024-05-23刘菁怡
刘菁怡
摘要:隨着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变化,信息碎片化传播已成为新媒体传播主流途径之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正视这一趋势,结合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新方式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机遇,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探索思政教育新的实践路径,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入脑入心。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
引言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种传播方式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伪难辨、知识零碎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背景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高教育效果,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随着全球信息网的搭建和不断完善,使得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成为趋势,信息传播主阵地逐渐由传统媒体转为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发展,利用网络开展信息传播已成为趋势,多数互联网公司及开发人员,找准用户利用互联网传媒了解信息、咨讯的特点,开展系列推送,形成了互联网时代随处可见的,较之以往数量更巨大、内容更分散的信息。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原本完整的内容被切割为各式各样的信息片段,往往呈现出篇幅短小、内容零散等特征的“碎片化”,即信息碎片化传播[1]。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优势
目前,新媒体逐渐强势,与主流媒体相互影响获得话语平权,受众面逐步变广。使得受众目光从主流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传播中。
1.消耗时间短
信息碎片化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方式,因其篇幅小、铺垫少、阅读耗时短及结果导向的特点,逐步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学生选择略过信息筛选、信息整合、结果推导步骤,直接通过“不费力”的信息碎片中读取目标信息,达到节约时间、思考成本的目的,从而得到结论。
2.更新频率快
新媒体对于各类新闻、讯息的报道具有速度快、更新快的特点,信息碎片化在此基础上将新闻报道等信息以拼凑式的叙事方式进行整合处理,使得讯息以“片段化”“重点式”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第一时间就能获取最新、最重点的实时新闻。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碎片化,可以根据受众不同偏好,通过数据信息演算,推送用户偏好内容,将最新动态传播给相应受众。
3.参与范围广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碎片化不仅可以满足传播范围广的基础要求,新媒体下的信息碎片化通过技术赋能,通过自媒体为大众搭建了发声平台,满足了“人人都是分发布者”的公众需求。学生不仅可以作为受众群体参与到信息接收中,还可以成为发声者,参与信息循环,获得话语平权。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存在问题
1.信息片面化
高校学生“三观”初步形成,无法准确分辨信息爆炸中的真实性,容易被“带节奏”。当前部分通过新媒体形成的,以个人为主导的“自媒体”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提高自身热度,获取经济利益,通过发布碎片化信息,以夸大事实、断章取义、避重就轻等方式,打造“爆款”信息,取得信息传播红利。多数学生在面对此类信息时,会被其信息热度所吸引,或是无法判断信息真实性而产生“人云亦云”、信息“先入为主”的现象,对主流思想产生质疑、存疑或是抵触心理[2]。同时,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方式造成其内容多以视频、图片、短文字为主,大学生无法判断其中知识真伪性,导致被其中“冒充”的“伪知识”影响[3],在此平台上无法构建完整真实的知识体系。在未求证、未落实的情况下在网络媒体肆意发表言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阻力。
2.信息杂乱
新媒体时代对于发声者的言论无法做到逐一管控,由此衍生出来的自媒体,具有一定的草根化、无序化,舆论生态场处于“众人亦云”的状态,管控成本大、难度高。“人人都是发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虽然提高了普通大众的话语权,消减了发布限制,同时也带来了话语权分散、官方影响减弱的影响。此外,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也对高校学生尚未成型的学习、阅读习惯带来了冲击。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容易引导高校学生放弃整合思考的能力,选择直接获取结果,越过思考过程。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话语平权也进一步影响着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权威与话语权威,影响了思政教育的主流话语权。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
高校学生因其进入新里程的思维活跃性、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较高,但由于其世界观尚未成型,价值观、判断力未完全确定,容易受到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话语平权直接或间接的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在此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的话语权威及授课方式也面临调整。
当前高校学生面对碎片化信息与传统课堂教育,更偏向于内容浅显、直观、无需思考整合的碎片化信息。
1.相对于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思政教育,信息碎片化传播导致学生更倾向与拼凑、拼接式的叙事方法,对于传统宏大、串联式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逐渐下降,丧失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因长时间接触碎片化信息导致注意力长时间不集中,没有耐心完成文字性的理论学习。因碎片化信息可以在短时间、短篇幅内获取自我偏好型信息,学生对于非偏好信息、长篇信息、需整合信息、待处理信息无法产生兴趣,甚至没有耐心,产生抵触情绪,无法深入学习思考相对枯燥的思政课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未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2.在信息膨胀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碎片化传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产生较大冲击。以往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较为单纯,没有较多的信息对思政教育过程或结果产生冲击或影响。当前由于网络媒体逐渐登上舞台,学生获取信息途径骤然增加,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不仅包含有效信息,还存在“引流”“爆款”信息。学生无法完全判断信息是否有效,易被所谓“爆款内容”吸引,加之大数据演算加过,进入信息壁垒,影响学习思考。
三、针对信息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媒的“地位”随着科技进步逐步提高,随着全球信息网的搭建和不断完善,使得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成为趋势。目前,高校学生相较传统授课方式,更偏爱于通过手机、电脑等“线上”方式完成学习中内容。针对此项特点,已经衍生出“网络慕课”“线上课堂”“网络公开课”“线上微课”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教育,颇受高校学生喜爱。
(一)利用信息碎片化传播特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信息碎片化传播具有消耗时间短、更新频率快、参与范围广等特点,是基于新媒体下网络传播的时代化成果。
基于当今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碎片化的接受程度高、喜爱程度深、传播深度广特点,利用信息碎片化传播特点,创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政教育,拓宽思政教育途径,深化思政教育影响,达到渗透式思政教育目的已是时代所趋。
1.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特点,结合信息碎片化传播,开展“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新型思政教育方式。应用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空间壁垒,形成线上+线下的新型思政育人局面,推动线上网络课堂成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通过新媒体搭建平台,拓宽线上思政教育培养途径。一是建立建设QQ群、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思政教育专题模块矩阵,系统涵盖当前学生常用、常见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微视频”“微团课”“微研讨”“知识问答”“主题活动”“主题宣讲”等方式全面开展学生思政教育;二是开展线上互动栏目,线下集中讨论,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完善观点、整合信息,杜绝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思维惰性,汲取其传播高效、重点明了等优势,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开展“线上+线下”的引导自学、专题研学、集中讲学,邀请优秀思政教师、优秀团青代表,讲授专题思想课程、分享学习经历,进一步打破地点制约、人员制约,扩大学习覆盖范围。
2.如何高效利用平台。一是构建“专职辅导员管理+学生团队运营”管理模式。通过专职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设置学生专员负责信息更新和发布,建立以学生干部为主体、专职辅导员审核的包括视频小组、推文小组、微博转发小组等线上思政宣传队伍,组织学生干部根据小组分工逐步开展新媒体制作发布,在学中干,干中学,对标“共青团中央”“青春团组”及各省各地团组织,开展爱国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等线上思政主题教育,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宣发中,积极参与,团结协助,在实践中成长,在专项宣发中培养学生,进一步調动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4]。针对学生毕业或其他团队成员变更情况,为解决团队成员处于频繁变动的状况,除了通过固定专职辅导员、形成专业人员固定团队来加强高校教育新媒体平台“专职辅导员管理+学生团队”运营外,每届在学生中间设置联系员,形成“传帮带”模式,杜绝“停滞”现象。
二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主流APP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日常教育媒体。当前主流理论学习APP其内容包括时事要闻、理论学习、文化、旅游、体育、科技、教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影音、短视频等途径,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需求,也可以满足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需求,打破时间制约,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其“积分制”能够量化学生学习成效,激励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后期针对系统所带的个人学习情况量化可形成“积分排名”,对于“学习标兵”进行激励表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更“接地气”,由严肃抽象转为平实活泼,将复杂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动态展示,从而增强趣味性和亲和力。
(二)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帮助高校思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同时,拓宽了思政教育渠道,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但同时也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价值观正向引导的难度。因此,高校在利用信息碎片化传播,开展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要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传播。一是传播内容不仅要“红”要“正”,还要借助新媒体优势,创新媒介载体,做到深度融合。引导学生策划参与制作系列“小、微、精”短视频作品,开展学习推介活动。调查学生当前兴趣爱好,常态化推送思政理论知识,充分挖掘各种新媒体的功能,发挥每一种新媒体的优势,综合不同新媒体的力量,确保线上日常学习阵地的“立体化”,在保证学习内容活泼性的同时,还要确保其严肃性。二是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品牌。
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的合作交流,推动不同专业类别、专业方式的互动。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每个专业课程中,简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各专业任课教师要主动学习、积极融合,找准每一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定位。同时,各学院要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探讨,促进各专业课程思政产生协同教学效应,去除重复教学部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互补性、协同性效果,建成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平台,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三全育人体系
就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而言,可理解为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活动有关的要素都可以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和“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成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线索。高校可以与区域内的红色纪念馆、博物馆联合打造思政教育网络工作室,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以学生社团为宣传主体,引导学生通过红色故事进行思政学习,使学生参与红色博物馆讲解员的实际工作,通过向公众进行内容讲解和宣传的体验式思政实践,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再教育和学习,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思政价值观学习落实到实践具体内容,从而提高思政教育传播质量和效果。
结语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面对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继续深化对信息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手段,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相信在全体思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钢.信息碎片化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02):173-175.
[2]王海梅,赵鹏.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01):41-43.
[3]邱勤.信息碎片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应对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4(02):93-95.
[4]张学敏.提升“易指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全媒体矩阵建设路径[J].大学,2023(09):50-53.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