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对我国高等教育“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2024-05-23武星棋杨建美
武星棋 杨建美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引导着高等教育朝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教育的发展不再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一些教学活动,而不断升华为对国家经济软实力的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引发了国家对教育多元化的一个思考。这就延伸出了“教育走出国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学习”的国际教育发展措施,从而保证国家的教育能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全球化的时代。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化人才;教育多元化;国际合作学习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逐步实施,我国的经济领域开始朝着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也在不断的扩大规模,朝着优质、开放的目标不断向前进。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面开放的历程。海外学习、国际理解、国际竞争这些核心词汇在我们的教育发展中,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随处可见。由此可见,政府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评判标准了,而是更加倾向于追求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和演变
(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质
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是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的发展对策,它作为国家政策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这里的“开放”不仅仅只针对学校围墙之外的交流和开放,还泛指国家之外的学校间的交流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体制下,政治、教育的发展也不得不尝试跳出封闭的发展模式,开始探索对外开放之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在对教育发展道路的摸索中,得出“优先发展教育,强国必先强教育”的结论,教育交流、教育合作就是国家在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上所作出的努力。
(二)以“两个不怕的态度”走向教育的开放化
早在1977年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國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1]。这是首次将教育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科学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也是大力倡导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各国学术界友好往来和建立合作关系的思想基础[2]。
随着这一观点的公开,也有不少人担心教育对外合作很可能会使我们逐渐演变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产物,从而丢失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的精华。针对这一争议,1978年6月,再次提出了“两个不怕”,强调要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而且要成千上万地派,不要十个八个地派,一是不要怕出去不回来,二是不要怕和人家搞在一起,这样才能学到东西[3]。很快国家就出台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政策方针使出国留学的规模逐渐扩大,为千万青年学子打开了奔赴海外留学进修的大门,也揭开了我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序幕。
(三)扩大教育对外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可否认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民GDP总值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经济发展要想根本改观就需要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来辅助。而科学技术的提升,一是靠创新,二是靠学习。高校扩大对外开放,派遣大量学生到发达国家进行留学,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习交流既是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近一步创新的基础,有利于国际化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目前国家对高素质、高水平、多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国际层面、国内层面亦或是地域发展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寻求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契机,既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协调、学科架构不充分问题的直面,更是加强多方交流缓解矛盾,促进平衡和教育发展的有利途径。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进程及意义
(一)既要“走出去”,也得“请进来”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也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就当前的国际教育而言,倡导主动学习优秀教育模式,以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旨在培养留学生多学习和吸取更多优秀教育经验和科学文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但是扩大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学生赴海外留学之后,选择留在所在留学地或其他第三国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一个“人才流失”的不利现象,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针对这一问题,后期开展的国际留学合作项目逐渐从单一的“走出去”分化成为“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管齐下。所谓的“请进来”在一方面还体现在加大吸引国际优质生源和教育资源到中国来开展。发展来华留学生已成为我国“大外交”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宣传国家教育文化,彰显大国风范的关键举措。而这些留学生源到中国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也能给我们的教育环境注入一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国家支持,我国在留学生方面的教育发展策略在不断的完备。这都是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发展对外开放所做的一切举措,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逐步调整而形成的。
(二)规范化留学生管理制度
派遣大量中国学生赴海外学习,开展文化交流一直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在完备优化留学生学历互认环节的同时也需制定出规范的学术考核标准。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固然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条件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以至于衡量海外留学生的学术标准不再只依照其学业成绩为参照,也有大部分的留学生只是因为家庭条件的宽裕而选择赴海外留学,这就反映出目前的一个留学现实:并不是所有留外学生都是海归人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鼓励留学生回国服务的政策中,也要涉及对其所学专业的掌握程度设定一个定性化的考核环节,主要针对留学生留学期间所学知识和其掌握的能力进行一个考查。以确保被正式派到重要工作岗位的留学生是确确实实、真才实学的海归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人才配置的合理性。
(三)教育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力
在与国外一些国家进行教育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我国特有的教育现象也逐渐被教育专家所了解和关注。而了解国家教育主流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现象、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的教育改革,而且也对中外教育取长补短大有裨益。教育从来就没有脱离其所在的国家文化和国情而存在,中西教育模式各有优势、而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东西方教育融合。
相较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孔子的“和”的理论息息相关。“和”意味着避免极端,而走中庸的道路。而所有伟大的创新和创造,都是因为在极端前沿进行探索才发现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理念在一开始没有被强烈反对过,你就永远不可能有伟大的创新。”中国有着“尊师”的文化传统,学生不善于挑战老师和权威,更善于接受已有的知识,这与其文化根基有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文化程度上需要有所突破。中國学生非常擅长理论知识学习,英美学生则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尽管他们有时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并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而中国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是众所周知的。目前在我国多地部分学校也在尝试中外教育模式的融合,这是良好的尝试,因为创新更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
三、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部门要适当调整以往的留学交流模式,鼓励扩大与其他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与外国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合作,并商讨制定有关教育项目开展的相关政策。由国内外教育机构共同推广运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共同搭建起利于我国教育输出和资源引入的常态化教育平台。在培养领域优秀人才的同时,旨在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其次,中外办学还有利于扩大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数量。广泛接收留学生能给我们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汉语和中国文化。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4]。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截止2021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接收高等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达到44万人。成为继英国和美国之后第三大世界留学生输出国。从国家对留学政策调整可以看出国家对留学和高校之间互动和合作的重视。
(二)整合国内高校办学资源
随着国际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因为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学术场所,在国家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下,高等教育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不单体现在高校数量在不断地增多,还有一系列塑造国家一级高校的培养计划在层出不穷,例如“双一流”高校建设相继开展和实施,这一系列的努力确实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有效的提升,也加强了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譬如高校间的加强合作办学,高校与高校间针对各自不同的特长专业而开展相互间的合作学习,高校间的学生可以在其他高校选修第二学位的专业。大学课堂资源也逐渐开放化、共享化,这是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也是教育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再比如大学间的合并,这主要针对高校数量多但全方位均衡发展的高质学校不足的现状提出的,通过合并等具体措施来实现“集中投资”。主要体现在一些名校通过跟部分专业院校的合并来增强学术实力,从而提高自身学术上的高度。如,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等。总体来看,大学之间的合并一般是专业性较强的院校跟另外一所比其规模更大的大学合并,重新成立一所规模更大一些的综合性大学,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高校间的合作,它也起到了辅助国内高校平衡发展的作用。
(三)构建高校-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高等学校要获得有效的发展,规模、质量和财政压力三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我们可能更多采取的就是扩大高等学校的学生规模。事实上,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不能够损害高等教育的质量,反之还必须要提高教育质量,并且还不能给地方就业施加太大的压力。所以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还要很好的协调和平衡好这个三角关系。要满足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现有的社会资源,这是难以全面兼顾的问题。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究竟如何找到共赢的处理办法则要具体结合当地的政策规划来看,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
而针对财政压力来看,它是支持前两者能够有序开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依靠国家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加大了国家在经济支配上的压力。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扩大宣传并提倡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的合作,让企业的资金投入通过与院校合作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并且在研究项目的最初设计上就要有倾向性的向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靠拢,这样能让产业部门更充分地参与到大学的科研中来,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与产业部门加强联系,这样的合作更能产生成果。同时也要搭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开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合作企业接触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能为今后长远的科研以及就业提前做好工作部署[5]。
结语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增多,正在向一体化的趋势迈进,没有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具备广阔的胸襟和国际视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基本要求,我们更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强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汲取和借鉴优秀资源和经验,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坚守文化自信,致力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水胜.关于在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63-65.
[2]周满生,滕珺.走向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J].教育研究,2008(11):11-18.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摘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5(02):1-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人民教育,2019(05):7-10.
[5]徐国兴,谢安邦.我国高等教育扩大开放的战略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8):9-14.
(作者单位:1.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2.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