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教师知识共享:价值解析、阻滞剖析与进路探析
2024-05-23张铭凯王瑞雪
张铭凯 王瑞雪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统编教材的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建构及其教学实现研究”(项目编号:BHA230135)
[摘 要] 共享是智能时代知识发生和运作的基本样态,也是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教师处在智能时代教育领域知识共享的关键位置,深入研判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阻滞与进路,是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实现数字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具体来看,知识共享能够促进教师知识重构和专业发展,实现教研资源整合与智力互惠,推动教育创新及其高质量发展。然而教师知识共享在智能时代境遇中面临着技术超前与价值迟滞的区隔、知识高效与能力低下的冲突、全面开放与共享伦理的纠葛、技术异化与盲目顺从的险境等现实阻滞。鉴于此,促进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在于:动态更新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理念、立体创设教师知识共享的多元场域、着力重塑教师知识共享的伦理自觉和优化提升教师知识共享的管理效能。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教师知识共享; 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变革; 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铭凯(1987—),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E-mail:zmk616@163.com。
一、引 言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进程,且正在推动教育系统深刻变革,共享已然并越来越成为这种转型、升级和变革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向。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也强调,要“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2]。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是知识传播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网络与教师之间的联结增强器,也随之从一个辅助性手段逐渐演变为现代教育生态中的核心元素,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价值不断凸显。因此,在教育和人工智能向着深度融合不断迈进的过程中,亟须重新审视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意蕴,深入剖析教师知识共享的现实困境,进而探寻促进教师知识有效共享的可行路径,以促使教师知识共享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最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二、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多元价值解析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的知识结构实现由封闭、孤立向开放、融通的方向转型,教师知识共享的多元价值得以凸显和拓展。智能技术为教师之间协同合作与知识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并催化其向前发展,同时知识共享又成为数智化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知识共享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长远之策。因此,亟待透过智能技术揭示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起点,在价值牵引中开辟未来教育新的可能性。
(一)促进教师知识重构和专业发展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曾指出,“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首选”[3]。智能时代知识的新特性消解了传统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结构,转向强调深度学习、集体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知识共享为教研活动从外塑性培训转向内发性研修搭建了平台,能够满足教师深度学习的需要,也符合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首先,知识共享促进教师知识重构。“知识是教师存在之根基,唯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4]智能时代知识总量与日俱增,知识内涵不断扩展深化,而教师却囿于原有知识体系,回避与自己原有认知要素不协调的信息,难以实现知识“重构”。而教师知识共享则可以助力教师知识“重构”,具体表现为:一是横向上教师个体知识的丰富化和多元化发展,即通过知识共享拓宽个人专业知识的边界、丰富原有知识体系。二是纵向上教师个体知识的深化和内化,为既有知识结构提供新的生长点,对教育知识理念、教育实践问题产生更全面透彻的理解或更新颖深入的思考。其次,知识共享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5]。知识共享指向教师群体思维协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激活反思动机和创新思维方式提供了优质平台。在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中,知识共享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积累转向教育思维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知识共享应对复杂教育挑战。面对技术渗透下教育实践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加剧,传统“单打独斗”的经验主义思考模式已然无法应对智能时代的复杂教育挑战。因此,在知识共享共创时代,要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从孤立的个体实践者逐渐转变为合作的团体研究者,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二)实现教研资源整合与智力互惠
纵观教育发展历程,传统教师知识共享未能高效达成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内隐性。教育领域的缄默知识表现为难以脱离真实教育情景的实践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育智慧等。例如,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所强调的“教育的机智”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敏锐的教育洞察力[6]。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且嵌于情境之中,难以通过传统知识共享被整合外显。另一方面,共享的区域封闭性。传统知识共享由于受到时空和成本的制约,往往都发生在同一教育区域、同一学校甚至是同一年级组之中,成员结构同质化突出,具有显著区域封闭性。概言之,以往教师知识共享由于受多方因素制约,难以达到高效资源整合,而当前智能时代的技术介入则为实现资源共享注入了新的能量。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知识共享过程中真实教学情境的模拟和重现,有效促进隐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外显;另一方面,知识网络化和数据化使得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能够突破时空、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区隔,从而实现更广阔的教研资源整合和多渠道共享。此外,知识共享实现群体智力互惠。这表现为:其一,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技术可以助力教师跨越知识边界,打破学科视野局限,拓展教育方法视域。其二,知识共享致力于打破教师之间的孤岛效应,在消减重复性劳动、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同时,还潜在地增强其人际交往联结和群体认同感。其三,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智能时代,“孤狼化”的个人生存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对于精细化、合作化的社会分工的需要[7]。个体更需要嵌入到群体之中,积极参加以专业合作为核心的知识共享,在交流合作中最大化整合群体智慧、发挥教育合力。
(三)推动教育创新及其高质量发展
在如今以智能技術为核心的多元融合式教育环境中,知识共享中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信息传递和资料整理工作正在被AI技术所取代,教师知识共享也因此受到冲击。事实上,“人工智能只能被视为性能更强的辅助人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的工具,或者还可以视其为人机合作的知识活动方式”[8]。换言之,尽管智能技术在提升知识筛选理性和知识传递效率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取代教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展现的教育视角和人文情感。相反,教师知识共享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玉棹,并为未来教育发展带来曙光。一是为推动教育变革铺设路径[9]。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与输出,而在于深度理解、反思基础上的知识应用与创造。面对信息时代海量的教育资源,教师更需进行教育交流和研讨,对教学目标、内容和策略等进行分析、考量,以此构建更适应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从而推动教育的持续创新与进步。二是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有利土壤。依赖于智能技术卓越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实现对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数据信息高效收集与整理,代替某些烦冗且机械的记录工作,释放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整体效率。三是为发挥教育合力提供高效通道。技术带来了知识共享的高效通道,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球教育资源,克服知识共享中的情境障碍,推动跨组织边界的教师知识共享常态化,在知识共享的协同合作中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关键阻滞剖析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已有研究以“阿拉丁神灯”与“潘多拉魔盒”[10]来隐喻其潜能和风险。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在推动知识共享技术赋能的同时,又为知识共享带来价值迟滞、能力低下、伦理争论和技术异化等多重冲突纠葛。因此,从多重冲突中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现实阻滞,关乎教师知识共享中智能技术的创新融入,也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技术超前与价值迟滞的区隔
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环境并对教师知识共享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虚拟教师和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使得教师知识共享能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实现跨时空的知识对话。其次,教师能够借助智能技术收集、分析大量教学数据,揭示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模式、趋势和关联性,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选择更具科学性的知识共享内容。最后,智能辅助驱动共享优化。以自然语言处理(NLP)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可以辅助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在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自动生成教学资源、文档摘要与文本分析,从而加速知识传递与共享过程。总之,在线教育平台、数据挖掘与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眼动追踪、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超前技术的出现[11],为提升知识共享效能和优化知识共享交互体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当前落后的共享价值又阻遏着教师知识共享的前路。一则,在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更关注个人教育成就,而忽视教师之间相互启发和共同提升的重要性,因此,更倾向于对知识共享持保守态度。二则,在竞争导向的制度规训下,教师极易形成工具化知识观,即将自己的教育知识和资源视为竞争资产,认为拥有独一无二的知识会带来个人成就感和优越感,而知识的共享则会降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因而缺乏知识共享内驱力。三则,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教师会在知识共享之前主动进行此行为的风险预期,即会考虑这一行为的前提条件、投入精力、报酬预期[12]。当知识共享的潜在回报与投入努力不相匹配时,教师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知识共享态度,并对当前的教育变革保持被动适应。惰性的价值观念阻碍着教师知识共享发展,抑制了教师对智能时代教育新挑战的主动审视,更难以发挥教师知识共享的自主创造性。
(二)知识高效与能力低下的冲突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变革是不容小觑的。在数据收集、思维模拟和算法运营等先进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无穷尽的知识生产方式、动态性的知识储存体系、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形式以及便捷的知识传播渠道。然而,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浪潮,教师知识共享能力却并未随之同步提升,从而导致其知识共享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困惑和疏离。首先,知识敏感性决定知识共享的广度与深度。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储量是无穷尽的,它以大数据库的形式收集海量信息、汇聚优质资源,从源头为教师知识共享的内容提供了多样化的丰富选择。然而教师知识敏锐度与信息收集能力的不足,将导致对领域内前沿性、创新性的关键信息的忽视,以及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和浅尝辄止。其次,信息甄别能力影响知识共享质量。在当今知识更新迭代快速、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网络时代,教师若不能精准甄别、准确评估和合理选取知识资源,那么其知识共享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都将受到挑战。最后,技术应用与共享经验的断层给教师造成不良影响。智能技术降低了冗余信息提取传递的知识协同成本,还促进内隐化、情境化的知识不断公共化、外显化。然而技术与经验的断层又制约了教师在智能化知识共享过程中高效地整理、分享和使用教育资源,甚至因经验裂缝带来知识共享的负担与障碍。
(三)全面开放与共享伦理的纠葛
当互联网出现后,自由开放的网络让人人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正如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所言,“在网络世界中,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13]。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进一步打破了共享时空、领域与角色的界限,推动了教师知识共享逐渐走向全面、开放,显著增强了教师知识共享效益。但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带来的全面开放共享也让教师知识共享处于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的教育规训中[14],进而引发了教师知识共享伦理的争论。首先,诱发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对教师知识共享过程进行记录,而这些资料潜在地融入了学生和教师个人敏感信息,带来隐私数据被泄露与滥用的可能。同时,技术狂飙下全面开放的知识共享环境将会日渐磨灭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加剧教师与学生隐私泄露的风险,构成对其隐私安全的威胁。其次,引发知识产权侵犯的担忧。为推进优质、开放的知识共享,往往需要教师上传个人独特的教学材料、个人笔记、研讨体会等相关资料。然而,数字化的资料库可能会被AI系统轻易地非法窃取和使用,导致未经授权的教师共享成果和原创内容被盗用,进而增加学术剽窃的风险。最后,导致教师工作负担的加重。信息通信工具如微信、钉钉等的广泛普及致使知识共享日趋碎片化,过于琐碎和频繁的教师知识共享活动将会“挤占”和“绑架”教师的私人生活,弱化教师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进而诱发教师工作负担加重、教师身心健康受侵害等伦理问题。
(四)技术异化与盲目顺从的险境
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汇聚丰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知识库,能够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知识信息。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基于数据算法视角呈现所收集的知识,却难以保证知识和信息的品质。正如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所言,“网络化的知识开启了一个充满分歧的网络”[13]。换言之,知识网络化在为教师知识共享赋能的同时,也激化了技术异化的风险,带来知识共享的偏航,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内容异化。在网络化的知识集合中,知识内容推送是基于算法逻辑而非教育需求,教师接收到的知识内容可能与其真实的教学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教师知识共享内容的异化。二是社交互动异化。在线数字化平台革新了知识共享方式,推动教师知识共享的虚拟化发展。而虚拟化的知识共享作为一种有效规避教师之间社交互动的方式,则为知识共享意愿低下的教师提供了另一种逃避选择,进一步导致教师之间真实的面对面交流频率降低,产生社交互动的异化。此外,教师知识共享易陷入技术盲从的囹圄。“教育即知识传输和能力训练的思维惯习,造就了教师单向度的教育心灵”[9]。在技术崇拜取向下,教师不仅渴望解放双手,让技术承担搜集知识共享资源的任务,甚至希冀解放头脑,让其代替自身思考,这将导致对大数据提供的知识信息的来源真实性、情境适应性以及学生学习特性等价值考量的缺失。因而在长期的技术主义裹挟下,将带来“对技术作用的过分夸大、技术使用的无限扩展以及对技术结果的无比坚信”[15],让教师知识共享深陷“拿来主义”的沼泽,成为人工智能知识代理系统的附庸,背离教师知识共享的初衷。这种附庸表现为对知识的盲目顺从以及对智能分析的过度依赖,本质上反映的是技术裹挟下教师的思维钝化,最终导致教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完全丧失个人思考与判断,进而成为知识信息传播的工具,最终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生长”。
四、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实践进路探析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共享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客观事实。在机遇与挑战二者的关系上,其本就是共生共在、互相转化、不可分割的[16]。这就是说,在知识共享与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境遇中,关键是实现教育与人工智能共融发展的深度耦合[17]。因此,面对智能技术对教师知识共享的复杂影响,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把握技术赋能的重要机遇,同时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审视智能技术与知识共享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探索智能時代教师知识共享深化的新路径,构建持续、稳定、高质量的教师知识共享体系。
(一)动态更新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适切的共享价值观念会引导技术激活并不断发挥其正向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技术赋能甚至给实践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18]。因此,树立具有价值引领性和行动实效性的价值理念,是推动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正向发展的必要前提。具体而言,可从危机意识、理性认知和技术应用三个层面逐渐转变。首先,要正视技术冲击下的潜在教育危机。在知识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将出现阶梯式消解”[19]。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呈现智能化趋势,AI智能教学依托强大的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能为学生的疑问提供更丰富的解答,并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源[20]。我们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也在逐渐代替其角色,应在突出教师不可替代性方面展开深入反思和实践。其次,要认清技术对知识共享的赋能潜力。教师需要破除技术恐惧、技术排斥的心理障碍,清晰认识到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效率化的技术手段,在内容选择、时空突破和知识整合等方面的巨大应用潜能,以理性态度审视人工智能对教师知识共享的潜能,提高技术融合意愿。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应用观。理性的技术应用应遵循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充分挖掘智能技术的教育潜力,推动智能技术与知识共享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师知识共享的增质提效。另一方面,发挥自身在知识共享中的独特价值。教师应调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教育洞察,充当客观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换器”,将知识共享结果转化为实际教育应用,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具理性深度和情感内涵的学习体验。总之,从危机意识、理性认识和技术应用三个维度动态更新知识共享价值观念,以不唯技术也不斥技术的理性姿态看待人工智能,方可创设优势互补的“人机协同”教师知识共享新局面。
(二)立体创设教师知识共享的多元场域
知识共享场域的打造是教师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信息的丰富性、知识组合的有机性、知识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以及知识传播路径的网络化让知识传播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1],进而使教师知识共享具有更加灵活的发生场域。从学习交互视角出发,人工智能与人类学习的本质性差异在于:人工智能依靠公式、数值、编码等数据输入的方式构建知识,人类学习通过交互体验来建立人与知识之间的联结[22]。可见,尽管技术可以打造仿真、立体的信息交流场景,但它却无法代替教师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真实的知识共享交互。为此,可以考虑建设专门化的教师交流中心。一是创建正式的教学研究空间,并配备先进的技术设施,最大程度地支持真实知识共享交互;二是创设温馨的讨论环境,为教师知识共享营造开放、轻松的对话氛围,助力其跨越身份与等级带来的无形交流障碍;三是在知识形态、载体、来源网络化趋势下,充分考虑不同年龄、背景教师群体的学习风格和共享偏好,打造知识共享资料库,集合整理纸质教研资料,并确保其随时可供教师查阅学习。同时,智能技术使知识摆脱了对单向和线性传播路径的依赖,形成以点为知识中心的信息源之间的连接[23]。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促使时空约束进一步被解构,知识共享的场景局限性不断衰减。由此,知识共享“场域”这一概念得以拓展和外延,跨组织边界的知识共享愈加频繁。故应积极搭建由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培训流动空间[24],实现教师知识共享的效能提升。一是深度融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对教师性格特质的描述分析,打造个性化的网络共享空间,激发教师知识共享内驱力,提高知识共享活跃度。二是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实现实时多维反馈,充分调动教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多重身份,使知识分享者在输出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人工智能的信息反馈和知识拓展,进而成为知识的接受方,实现“知识分享”向“知识共享”的转向升级。三是运用数据储存技术构建在线教育资源库。系统地归纳和整理知识共享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成果,将之汇集为教育知识网络数据库。同时,定期筛选优质资源进行专题推荐,构筑知识共享学术社区,促进知识共享的高效网络互动。
(三)着力重塑教师知识共享的伦理自觉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知识生产、贮存、获取方式的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知识共享内容、拓宽了教师知识共享边界。由此可见,教师知识共享的技术化转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神化”技术在知识共享中的应用,将会身陷无知的教学伦理失范困境,让知识共享成为智能技术的附庸工具。因此,在智能技术与知识共享融合过程中需要重塑共享伦理。具体而言,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应注意实际应用和道德规范两个层次的伦理。首先,遵守应用伦理。一方面,要健全外部技术规范,完善教师知识共享产权法制,为教师打造规范、安全的知识共享环境,确保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另一方面,要提升内部技术自觉,不断完善教师知识共享规范,提高教师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杜绝非法盗用和知识剽窃。其次,坚持规范伦理。叶澜先生曾说,“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成长的人类伟大而特殊的事业”[25],生命性是教育永葆生机的底色。技术应用与知识共享能否兼容适切,其关键就在于知识共享最终是否指向教师、学生的生命性发展。因而,要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在教师知识共享中的角色定位,型塑技术伦理观,使之回归教育的根本,走向人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体悟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旨趣。教师知识共享的对象是个性化的生命体,不能仅用工具性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和意义,其目的指向促进学生、教师的向上发展,这就要求知识共享蕴涵教育的人文底色。二是要自觉规避“技术至上”的知识共享思维陷阱,对数据算法提供的知识理论进行选择、甄别、整合和系统化处理,基于知识内在逻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教学情境对知识进行多维度的筛选和分析,最终让教师知识共享逃离技术的桎梏,回归育人价值本身。
(四)优化提升教师知识共享的管理效能
“知识活动中的人机分工与合作,更理想的前景就是两者之间的互补和融合。”[8]在技术赋能教师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人工智能时代新特点,采用适切管理体系长期续航,唯此方可发挥智能时代教师知识共享的真正功效。具体而言,管理体系与知识共享的契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力:宏观上,健全高效的知识共享制度架构。一是提高制度制定的激励性,采用学术奖励、成果认定与荣誉授予等多样形式,对教师给予个性化、层次化的公认与奖励;二是要注重制度实施的人文性、过程性与发展性,让管理考核成为激发教师共享内生动力、提升知识共享实质效能的重要机制。中观上,优化知识共享评价执行体系。当前数据化的教育测评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化的教育评价手段,因此,我们的关注焦点应转向如何通过数据证据与评价智慧的融合实现技术赋能知识共享诊断的优化。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把数字诊断贯穿教师知识共享全过程,实现对共享表现、共享内容、共享成果质量以及共享创新性等变量的动态追踪式诊断;另一方面,也要审视教师知识共享的数据测评边界,认清数据对人的精神、心理等隐性收获的测量盲区,关注教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难以测量的丰富、深邃的内在性专业成长。微观上,聚焦提升教师知识共享行动自觉。一是拓宽广度。借助智能技术对共享议题进行知识关联性分析,推动共享从分散的教学现象聚焦到背后的教育主题,最终引导教师思考主题背后所蕴含的一系列问题域。二是注重深度。知识共享不应囿于偶发性的行为发生,要落脚于教学实践的真实需要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活动的系列化、持续性,在横纵交错的思考与探究中实现知识共享主题螺旋式上升的效果。三是提升效度。“教师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互动。”[26]深度教育互动是教师知识共享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为此要以技术赋能提升教师知识共享全过程的参与性、对话性与思考性,促使其从形式参与逐渐转向实质参与,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转型和品质提升。
教师作为智能时代教育发展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如何运用智能技术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并由此真正发挥好助推教育数字化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的作用,是亟待探究的话题。在共享已然成为智能时代知识存在、运作并实现其价值的必然趋向中,教师身为“知者”的角色不断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亟待确立“智者”的新角色。而知识共享是智能时代教师由知转智的重要通道,理性认识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和现实境遇,并探寻其进路,其意义不只局限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教师真正成为这个知识创生时代的探索者和引路人,进而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培植源源不斷的优质动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1)[2023-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2]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EB/OL].(2023-08-16)[2023-09-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308/t20230830_1076888.html.
[3] FULLAN M, QUINN J, MCEACHEN J. Deep learning: engage the world, change the world[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2018:13.
[4] 张定强.教师知识共享的机制及实现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2):95-98.
[5]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6]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情调[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41.
[7] 孙瑞芳,滕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遮蔽与复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1):52-59.
[8] 肖峰.人工智能的知識哲学审思[J].求索,2020(1):87-94.
[9] 陈祖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教育信仰:危机、症结与重构[J].当代教育论坛,2023(4):1-13.
[10] 王佑镁,王旦,梁炜怡,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2):48-56.
[11] 何克抗.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9(3):5-12.
[12] 刘雨.教师知识共享机制及实现策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1(8):28-34.
[13] 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胡泳,高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72,62.
[14] 张家军,陈苗.回归育人价值:数字全景敞视下教育规训隐忧的消解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4):33-42.
[15] 张铭凯.超越傲慢与偏见: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慎思与技术自觉[J].电化教育研究,2021(7):5-11.
[16] 宋萑,林敏.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7):78-90.
[17] 梁瑞,苏君阳,杨聚鹏.人工智能时代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机遇、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3(3):25-31.
[18] 张铭凯.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价值阐释、挑战研判与进路探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87-94.
[19] 李政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责任”[J].开放教育研究,2020(2):13-26.
[20] ZHAO J. Influence of knowledge shar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5G+AI"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2022(1):133-145.
[21] 王天平,闫君子.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47-54.
[22] 朱琦,黄甫全,蒋慧芳.学习胜任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进化论[J].中国电化教育,2023(8):41-49,58.
[23] SIEMENS G.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 2005(1):3-10.
[24] 国建文,郭绒.教师培训流动空间:内涵、构成和建设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3(1):35-40,55.
[25]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26] 魏晓宇.教师知识共享的行为与过程——基于动态性的视角[J].基础教育,2021(6):61-71.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Intelligent Era: Value Analysis, Obstacle Dissection and Pathways Exploration
ZHANG Mingkai1, WANG Ruixue2
(1.Center for Stud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Sharing is the basic pattern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oper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and it is also a crucial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knowledge. Teachers occupy a pivotal posi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In-depth study of the value, obstacles and pathways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mportant demand for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achie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ly empowered teaching force. Specifically, knowledge sharing can facilitate teachers' 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sources and intellectual reciprocity,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is faced with such practical obstacles as the gap betwee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luggish value, the conflict between efficient knowledge and low competence,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comprehensive openness and sharing ethics, as well as the risks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nd blind obedience. In view of the above, the practical pathway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intelligent era are as follows: dynamically updating the value concept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innovatively creating a pluralistic field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reshaping the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Keywords] Intelligence Era;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