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K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4-05-23李梅

云南教育·视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心理学活动

李梅

学科教学知识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L.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的。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舒尔曼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外,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组织、调整与呈现,使其有效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原理等基础知识有机融合,进而形成的系列教学活动:如对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等的思考与重构,在教学中采取优化的方式去组织、表达和呈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

一、PCK理念下《学前心理学》学科教学问题分析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提供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普通高中,很少接触过心理学知识,学科知识匮乏,“咀嚼”起来,自然生吞活剥。加之课时有限,学生们到幼儿园见习的机会少,运用起来,自然难以举一反三。有些老师教学中仍顽固地采用“一言堂”,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不注意对学科知识进行组织、调整与转化,缺乏专业教学设计,不能有效组织课堂互动。所以在心理学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心不在焉;教师头头是道,学生懵懵懂懂;偶尔一问一答,过后沉闷依旧;理论死记硬背,实践手足无措。究其原因,从“教”的方面讲,打破传统,需要毅力和创造力,这自然难以“轻车熟路”。从“学”的方面讲,死记硬背、侧耳倾听,学生们虽“轻车熟路”,但这“轻”“熟”之中,又有陌生。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的心理学概念,领悟心理学理论,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PCK理论指导下,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策略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式教学”的内涵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体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性能动性的高级形式。”因此,教学中的“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实践去积极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过程与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方式越广泛,活动内容越丰富,活动水平越高级,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充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的“做中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学生只有积极活动、主动探索才能凸显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PCK理念下《学前心理学》“活动式”教学策略

“活动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身的主动实践和学习,达到自我明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在PCK思想指导下,“活动式”教学需要教师将本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等相关联,经过精心设计,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心理学课程特点,笔者提出了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活动式”教学策略。

(一)制作动画——调节活动气氛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是一种间接认识活动,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的,如果脱离了具体事物支持,就失去了信号的意义。没有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作基础,完全掌握纯粹理论是困难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理解之间客观存在差距,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教师通过应用直观的教具则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通过感官或利用已有经验,能较好地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求实的态度、探究的精神能够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激发。

在PCK理论指导下,教师自身不能單纯依靠教材,而是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探索与思考,根据内容需要,自制动画课件配合教学。如“一片绿叶中的一朵花”“静止画面中一辆动的汽车”“鹤立鸡群”等,以加深学生对知觉的选择性理解。也可用实物教具,如将一个苹果放在只漏一个洞的纸盒里,让学生通过纸盒上的洞,用眼、鼻、手、口去单独感知苹果的色、味、质地,然后再综合各种感觉,在活动中掌握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二)实例研讨——提供活动素材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及成果的活动,不能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现代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兴趣、有个性、有潜力的人,教师应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空间。

活动式教学中,教师将PCK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学前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梳理重构,结合章节内容提供一些问题、实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在讲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这一章时,可结合儿童道德的发展创编一些小故事,如幼儿好心帮妈妈做事的“花瓶事件”“偷吃糖果”“承诺不再打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故事中的幼儿所作所为是属于道德中的问题,还是情感、意志或行为问题。在“气质”内容这个部分,创编粘液质的“调皮男孩”“喜欢独处的小女孩”等,讨论案例中的幼儿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经过小组初步磋商后,再让学生用心理学原理来认识从哪些方面入手,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在教育儿童方面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这种活动教学有助于师生交流思想,共同切磋学术,提升学科知识,利用群体的力量,共同探究问题,通过动口动脑,有助于活跃思想,激发认识兴趣。

(三)巧布游戏——创造活动机会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游戏给人带来欢乐、自由、满足及内部和外部的平静与整个世界的安宁。”可见,游戏是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以自身的趣味性来激起人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整个人”(包括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图等)都参与学习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针对教育的弊端,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不是只用脑袋学习,而是全身心参与,将其认知、情感、行为及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显然,“意义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它与现代教育观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不谋而合,强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激发内心的愿望、热情、动机,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式”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整个人参与学习。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在PCK理念下,把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原理整合,根据内容设计游戏,让学生亲临其境。同时,在结合内容的游戏中学生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情绪快乐,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心理学也就不再枯燥,学科知识也就简单易懂了。

(四)自学提问——拓展活动空间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自学探究”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继而探究真理,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探究是学习者的天性,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与书本、老师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决办法。

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动眼看书,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动手写问题,动口回答问题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发现问题—探究活动”训练系列如下图:

训练中,内容选择如果太简单,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如果偏难,学生又無从下手。因此,教师既要对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又要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对问题或论点进行把控、组织、表达。所以教师一般要选择稍有难度,“跳一跳,摘果子”就能有所感悟的内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还要让学生把所学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什么?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哪些?和书上不同的看法有哪些?并动手写在卡片上,经过教师整理后,把一些具有普遍性、实质性和价值高的问题挑出来,请学生尝试思考、讨论和回答。

(五)联系生活——落实活动指向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主张把社会生活移进课堂。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大量事例也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对其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感的促进和培养,创造性地发掘与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PCK理念的一种落实。

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如学习“个性”这章内容时,可带领学生到幼儿园、早教机构,让学生每人选一个孩子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写一份孩子简略的“个性报告”,再让一部分学生去家访,了解并分析孩子个性的形成因素。最后,让同学们在班上交流,讲述自己的活动成果。学习到“人际关系”这一章时,还可带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人际关系调查;讲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征时,可带学生到幼儿园,也可让学生在儿童娱乐场所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各种表现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社会交往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24J1971)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心理学活动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品读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