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课堂,“五有”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2024-05-23黄晓丽普丽
黄晓丽 普丽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中心校不断完善自身课程模式,将苗族芦笙舞、刺绣非遗文化引入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让孩子们了解、学习到更多的民族传统技艺,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立足实际,传统文化有传承
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距县城51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乡,地形峰峦起伏,山高坡陡箐深,经济相对落后,是原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和17个革命老区之一。乡内居住着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是华宁县唯一的苗族、彝族聚居乡镇,全乡的彝族、苗族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50%以上。
芦笙舞是苗族的一项传统舞蹈,于2017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一个来历或历史传说,深含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其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
在民族文化课程开设前,学生只能通过苗族传统的花山节等节假日活动,或家人讲述了解芦笙舞文化和技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通红甸乡彝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通红甸乡中心校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苗族芦笙舞、刺绣非遗文化课程,手把手教学生们吹芦笙曲、跳芦笙舞,教授平针、梭针、套花针、飘针等苗族刺绣针法和绣法,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民族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民企携手,非遗课程有保障
2021年5月,由浙江宜格慈善基金会捐资50万建立的花西子希望小学落地通红甸乡山羊母小学,配套10万元打造了一间民族文化传承室和一间民族舞乐传承室,另外每年给予“非遗课程”经费6.5万元,连续支持三年,为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推动当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奠定场地、设施和经费基础。
通红甸乡大部分教师为汉族,对彝族、苗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2021年7月,浙江宜格慈善基金會联合玉溪市文化局、玉溪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共同寻找当地非遗传承人,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对通红甸、山羊母两所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开展培训和指导,共同完成课程开发,为当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进课堂做好师资和课程资源准备。
民族文化课程设立不仅是对当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探索,也是“双减”之下学校与爱心企业共同开发地方课程的创新尝试,做到“双减”与“传承”相辅相成。既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延伸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孩子们课业内容,又让当地的非遗文化匠人有了“小传承人”。
联合授课,课后服务有创新
2021年10月,苗族芦笙舞和刺绣正式进入华宁县通红甸乡通红甸小学、山羊母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学校采用“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授课模式,邀请玉溪市市级非遗苗族芦笙舞传承人、华宁县唯一芦笙舞传承人杨家林、云南省省级非遗刺绣传承人罗永英对教师开展培训和指导,共同梳理民族文化课程,将民族非遗文化内容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非遗知识,掌握民族技艺,传承民族文化,让芦笙舞、刺绣真正走进学校课堂。
两所学校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开展了简单的实操训练;五、六年级学生则以实操训练为主。在两位非遗传承人及学校老师的共同教授下,孩子们详细了解了吹奏芦笙的正确手法及技巧,掌握了吹芦笙的技艺要领。每周4个课时的芦笙舞和刺绣课,成了孩子们最开心、最快乐的课程,这些民族技艺在成为孩子宝贵精神财富、知识财富的同时,也得到发扬光大。
师生同心,服务质量有提升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更好地教授苗族芦笙舞、刺绣课程,两所学校的老师在没有苗族芦笙舞、刺绣技艺基础,也没有任何薪酬的情况下,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投入到非遗课程的学习及教授过程中,他们把所学到的苗族芦笙舞、刺绣等民族文化知识手把手传授给学生,深受学生的喜爱。
目前,孩子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苗绣针法和简单图案,可以完成芦笙舞简单的曲目和动作。学校积极创新学用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苗族芦笙舞、彝族三弦舞、烟盒舞等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实现了学习、锻炼和生活有机融合。先后选送学生参加县级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大赛,连续三年获县级一等奖,组织参加玉溪市“聂耳杯”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大赛,获市级三等奖。在比赛中,苗族刺绣、茶艺、芦笙舞的文化魅力得以充分展示。极具特色的展演活动得到社会好评,多家媒体还对通红甸乡非遗技艺进课堂作了报道。
强化阵地,课后服务有延续
在暑假期间,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学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拓展和延伸课后服务,继续开办芦笙舞、刺绣等孩子们较为喜爱的非遗课程,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课后学习平台,既促进学生在假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又解决了家长假期看管孩子的难题。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持续学习和体验,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非遗”技艺后继有人,“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